扎鲁特旗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5-07-08 08:00:00 来源:扎鲁特旗人民政府 作者:阅读量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扎鲁特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的加速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及“十二五”总体构想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超额完成了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10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1.6亿元,年均增长33%,比“十五”期末翻了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888元,是2005年的4.3倍。财政收入(老口径)完成11亿元,年均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年均增长2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年均增长17.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从“十五”期末的401644,调整到195724。一产业稳步发展,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工业经济发展强劲,二产业比重超过一产业,成为拉动全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标志着我旗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以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为主的三产业蓬勃发展,煤炭、粮食、建材等大宗产品流通量持续增加,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92元,年均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02元,年均增长12.2%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5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享受标准不断提高,城镇养老保险扩面累计达2.7万人、城乡低保总人数达4万人。廉租房、安置房、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安置城镇无房户和收缩转移搬迁户739户,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600户。城镇医保扩面累计达到7.5万人、覆盖面98%,新农合参保20.4万人、参合率95.7%

——基础设施水平继续提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85公里。以鲁北镇为主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实施了人防、鲁北镇供水管网扩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中华广场二期等工程。电力设施得到完善,新增变电站6个、输送电线路600多公里,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线电视、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建设进一步加强,移动及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8万户和1.2万户。大力开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节水灌溉1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0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座、解除了4.1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日光温室6000亩、大棚9000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封山(沙)育林等工程,新增有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比“十五”期末提高7个百分点。重点推进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建设规模累计达到1471.9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5%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80万亩。强力推进收缩转移战略,全旗各级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11.3万亩。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2.35%COD排放量控制在了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降低5.4%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政府职能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应急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完成撤乡并镇等改革工作,19个苏木乡镇撤并为11个苏木镇、243个嘎查村撤并为206个,增设鲁北街道办事处、8个社区。惠农惠牧政策落实机制更加完善,惠农支农补农资金基本实现了“一卡通”,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6.5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债务化解任务,化解债务3260万元。建立了嘎查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落实财政奖补资金2800多万元。国有农牧场税费改革继续推进,初步完成了原农垦三场在职人员工资理顺和“小三场”人员定编定岗。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56万亩,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集体公益林改革试点工作。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教育园区、校安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适龄生(儿童)入学率分别为100%96%,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全旗本科上线率达到62.4%,年均提高9个百分点。医疗和公共卫生设施、应急机制逐步完善,新建旗医院综合病房楼1万平方米,累计新(改扩)建苏木镇场卫生院26个,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个,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强,科技贡献率超过40%。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建设苏木镇场文化站7个。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7‰,低于调控目标1.23个千分点。民族宗教、档案、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双拥、工商联、红十字会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十一五时期,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又面临未来的发展机遇主要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三化”进程较慢,欠发达的基本旗情没有根本改变;二是资源开发方式仍很粗放,综合利用率低,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三是能源、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城乡居民收入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五是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影响社会安定因素增多。重要机遇:一是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重点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政策机遇;二是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性的发展机遇;三是面临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总之,“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有利,机遇大于挑战。只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合力攻坚,就一定能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保障全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五”期间

 

 

“十一五”指标

 

 

“十一五”完成

 

 

2005

 

 

增速

 

 

2010

 

 

增速

 

 

2010

 

 

增速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6.4

 

 

12.8

 

 

70

 

 

21.5

 

 

111.6

 

 

33

 

 

2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6

 

 

7.6

 

 

14

 

 

6

 

 

21.3

 

 

15

 

 

3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4.1

 

 

7.5

 

 

21.8

 

 

40

 

 

63.8

 

 

73

 

 

4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8

 

 

12

 

 

17

 

 

43

 

 

60.7

 

 

85

 

 

5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11.7

 

 

22.5

 

 

34.2

 

 

24

 

 

26.5

 

 

17.8

 

 

6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

 

 

 

 

 

40:16:44

 

 

20:31:49

 

 

19:57:24

 

 

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8730

 

 

12.4

 

 

22500

 

 

21

 

 

35888

 

 

33

 

 

8

 

 

财政收入(老口径)

 

 

亿元

 

 

1.51

 

 

16.6

 

 

6

 

 

32

 

 

11

 

 

48

 

 

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7

 

 

34

 

 

50

 

 

26

 

 

50

 

 

26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83

 

 

27.7

 

 

18.7

 

 

20

 

 

17.7

 

 

17.7

 

 

11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553

 

 

61.7

 

 

700

 

 

4.8

 

 

1000

 

 

8

 

 

人民生活

 

 

12

 

 

总人口

 

 

万人

 

 

30.2

 

 

0.3

 

 

31.7

 

 

0.95

 

 

31.1

 

 

0.6

 

 

13

 

 

城镇化率

 

 

%

 

 

21

 

 

32

 

 

37

 

 

12

 

 

36

 

 

11.4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25

 

 

11.4

 

 

11800

 

 

11

 

 

12492

 

 

12.2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3205

 

 

21

 

 

5600

 

 

12

 

 

5702

 

 

12.2

 

 

基础设施

 

 

16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1308

 

 

4.7

 

 

2300

 

 

12

 

 

2185

 

 

11

 

 

17

 

 

其中:油路通车里程

 

 

公里

 

 

649

 

 

3.9

 

 

1430

 

 

17

 

 

823

 

 

4.9

 

 

生态保护环境治理

 

 

18

 

 

森林覆盖率

 

 

%

 

 

26

 

 

0.8

 

 

30

 

 

2.9

 

 

33

 

 

4.8

 

 

19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1.8

 

 

-1

 

 

1.7

 

 

-1.15

 

 

1.6

 

 

-2.35

 

 

2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0.86

 

 

 

 

 

21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0.29

 

 

-2

 

 

0.25

 

 

-2.9

 

 

0.22

 

 

-5.4

 

 

 

 

 

 

第二节  “十二五”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适应形势变化的新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富民与强旗并重,以加快推动工业、城镇、生态和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着力保持全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力建设文明、富裕、生态、文化、和谐扎鲁特。

 

二、基本原则                        

 

——坚持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出台重点支持内蒙古发展政策机遇,融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自治区构筑东部经济圈、促进农牧业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长远发展的观念,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化增值步伐,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深做细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非资源产业,实现富民强旗。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工农互动、以工补农,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均衡;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既要推进经济增长翻番,又要建设绿水青山;既要大幅度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经济社会监管体系,努力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能;继续扩大开放,全力营造经济发展的黄金环境,聚集高端生产要素,挖掘增长潜力,激发发展活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按照“两个坚持、三化并进、六个加快、四个翻番”总体发展思路,承接大好来势,努力开拓创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翻一番以上,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通辽市旗县市区第一方阵,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经济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翻一番。其中: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0%;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1%;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5%。三次产业比调整到125929。财政收入(新口径)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20%

——民生提高指标。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00元,年均增长15%,实现翻一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60元,年均增长15%,实现翻一番。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社会保险、城乡低保、住房保障继续扩面提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环境改善指标。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植树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年人工种植饲草料75万亩,实行舍饲禁牧和草畜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9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0.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和氨氮等四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0%

——社会进步指标。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民族团结和睦,互助友爱,文明、富裕、生态、文化、和谐扎鲁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专栏2:“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完成

2015

增速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1.6

280

20

预期性

2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1.3

34

10

预期性

3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63.8

166

21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

亿元

60.7

157

21

预期性

5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26.5

80

25

预期性

6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

 

19:57:24

12:59:29

 

预期性

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5888

86957

19

预期性

8

财政收入(新口径)

亿元

8.5

26

25

预期性

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0

150

25

预期性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7.7

43

20

预期性

11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000

1900

13.7

预期性

人民生活

12

总人口

万人

31.

32.2

0.7

预期性

13

城镇化率

%

36

45

5

预期性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492

25100

15

预期性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5702

11460

15

预期性

基础设施

16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2185

3395

9

预期性

17

其中:油路通车里程

公里

823

2128

21

预期性

生态保护环境治理

18

森林覆盖率

%

33

35.4

1.4

预期性

19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1.6

控制在市下达的基数内

约束性

2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0.86

控制在市下达的基数内

约束性

21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0.22

控制在市下达的基数内

约束性

第二章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牧业

以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规模养殖业、特色种养业,努力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逐步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牧民生产技术水平,稳定提高粮食单产,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持续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提升防灾抗灾避灾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旗农机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4万台,配套农机具保有量6万台(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粮食总产量达到20亿斤、家畜存栏400万头(只),年产肉类20万吨、鲜奶18万吨、禽蛋1万吨、绒毛0.52万吨。

——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坚持把养殖业作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突破口,提高养殖业占一产业的比重。按照“增牛稳羊”的构想,进一步加快“北繁南育”进程。北部牧区重点抓好以牛为主的扩繁基地建设,为农区、半农半牧区提供育肥牛资源;中部农区、南部半农半牧区重点发展秸秆养殖业,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作物、大力发展饲草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生产结构。着力提升农畜产品品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继续推进畜禽棚舍、青贮窖池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十二五”期末,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温室面积达到2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40万亩;新建标准化棚舍172.2万平方米,窖池77.2万立方米;围封天然草场100万亩、改良草场120万亩、人工草地75万亩、饲用灌木75万亩;年均青贮种植面积50万亩、年均制作青贮饲料7亿公斤以上,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完善农牧业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牧业实用新技术,突出抓好玉米高产创建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农牧业科技宣传和培训,提高农牧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收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安全等系统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健全农业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保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到“十二五”期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畜禽免疫率保持100%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家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质量,开发高终端产品,发挥企业带动产业的龙头作用。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产区,突出抓好肉牛扩繁、奶牛饲养、绒山羊提质、肉羊繁育、生猪养殖、家禽饲养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有计划发展鹿、肉驴、兔等特种养殖业。到“十二五”期末,全旗牛存栏力争达到60万头以上,高产奶牛发展到3万头,绒山羊基础母羊稳定在150万只,出栏肉羊突破100万只,生猪出栏达到70万口,家禽饲养量达到500万只。



专栏3:农牧业发展重点

农业。粮食增产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项目;

畜牧业。退牧还草工程、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牛羊改良繁育工程、农区秸秆养畜示范工程、高效饲草料基地、动物防疫体系;

农牧业产业化。肉牛养殖基地、奶牛饲养基地、绒山羊养殖基地、肉羊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特色养殖基地;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项目、移民扩镇工程、整村推进项目、饮水安全工程。

 

 
 

 

 

 

 

 

 

 

 

 

 

 

 


 

第二节  加快工业化进程

以资源为依托,以信息化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工作力度,以园区为载体,加快资源转化步伐,促进产业延伸、升级、多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植非资源产业,重点实施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后加工“双百亿级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优势产业、产品和知名品牌,基本完成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加快构建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后加工、风电及新能源、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建材、农畜产品加工、非资源等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8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税金19亿元,年均增长25%

煤及煤化工产业。以“做大上游、延伸下游”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煤炭规模化开采和转化加工,力促扎哈淖尔二号露天矿、包尔呼顺煤矿等原煤生产,褐煤提质、低温热解等煤炭转化项目的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期末,全旗在建及投产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500万吨以上,褐煤提质转化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



 

专栏4:煤及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煤炭开采。重点推进年产1000万吨扎哈淖尔二号露天矿、年产500万吨吉通能源公司包尔胡顺煤矿、年产1000万吨扎哈淖尔井工矿等项目建设;

煤化工项目。重点做好年转化褐煤1000万吨褐煤洁净利用、年产二甲醚120万吨甲醇联产、年产甲烷气40亿立方米褐煤制甲烷、年转化褐煤1000万吨低温热解、天成油电公司年转化褐煤500万吨低温热解等项目。

 
 

 

 

 

 

 

 


 

    

铝及铝后加工产业。以霍煤鸿骏铝电公司为依托,以差异化发展为目标,全力引进铝后加工项目,延伸铝产业链,做大做强铝及铝后加工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原铝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铝后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



 

5:铝及铝后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铝加工。重点推进年产铝合金35万吨霍煤鸿骏铝电公司铝合金项目二期工程建设;

铝后加工。重点推进年产200万平方米铝塑复合板、年加工高压缩铝型材10万吨、铝合金锭10万吨、铝管棒10万吨、年加工高精铝板带12万吨等项目建设。

 
 

 

   

 

 

 

 

    风电及新能源产业。大力建设北部和南部两个“双百万”风电基地,推进中南部2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国家五大电力集团、中节能、中广核等17个风电开发项目协议的落实,重点推进大唐集团公司80万千瓦风电、华电国际公司30万千瓦风电、中国风电集团公司30万千瓦风电和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突出抓好中电投蒙东能源集团8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电、2×35万千瓦火电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推动华能新能源100万千瓦风电、60万千瓦水电构建的“风水联调、抽水储能、电网友好型”示范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在建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



专栏6:风电及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风电。以阿日昆都楞镇、格日朝鲁苏木、巴雅尔图胡硕镇、乌力吉木仁苏木、道老杜苏木为重点区域,全力推进风电项目建设;

火电。以阿日昆都楞镇为重点区域,推进火电项目建设;以鲁北镇及周边为重点区域,推进热电联产、风电供热项目建设;

光电。以阿日昆都楞镇、格日朝鲁苏木、乌力吉木仁苏木为重点区域,推进太阳能光电项目建设。

 

 
 

 

 

 

 


 

   

 

 

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产业。抓住上级加大地质勘探投入的有利时机,以北部成矿区域为重点,加快勘探开发步伐,尽快形成采、选、冶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有色金属矿石采选能力达到500万吨,稀有金属矿石采选能力达到200万吨。



专栏7: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产业发展重点

有色金属。重点推进锌、铅、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勘探采选项目建设;

稀有金属。重点推进“801”矿200万吨矿石采选及冶炼、精深加工项目建设。

 

 

 
 

 

 


 

   

    非金属及建材产业推动类石墨开采企业整合重组,提升类石墨开发转化水平;加快高岭土、叶腊石资源的开发,实现加工转化和增值增效;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发展新型板材和新型墙体材料。到“十二五”期末,类石墨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叶腊石微粉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



专栏8:非金属及建材产业发展重点

非金属。重点推进类石墨开采与提纯、叶腊石加工、玻纤生产等项目建设;

 

建材。重点推进PVC型材管材、轻型钢构、木塑复合材料、粉煤灰砌块等项目建设。

 
 

 

 

 


农畜产品加工业。以鲁北工业园区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方向,实现产品加工优质化、终端化、品牌化、基地化,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稳定现有梳绒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提升绒毛加工业的整体水平;以发展山杏仁、绿豆等特色多功能食品为主,培育和壮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9: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以鲁北工业园区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产业延伸,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山杏仁、绿豆等特色食品、多功能食品、有机农产品、羊绒衫、羊绒毯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非资源产业。加大非资源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相关联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风电设备、环保设备、矿山机械等装备制造业。



专栏10:非资源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推进年生产风电设备500台套项目、环保设备制造项目、年生产500台载重车组装及零配件等项目建设。

 
 

 

   

 

 

——继续加强园区建设。立足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集中、集约、集群式的内涵发展,不断降低投资成本和企业间的配套成本,进一步完善园区集聚产业和要素的载体作用。扎哈淖尔工业园区以煤电铝产业为主,突出煤化工、铝后加工延伸发展,形成大煤炭、微电网、电解铝、铝后加工等循环经济发展格局。鲁北工业园区以农畜产品、非资源产业为主,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精细加工业,完善产业体系,产品向绿色、高附加值方向迈进,增强园区发展后劲。积极做好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园区工作,争取得到更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到“十二五”期末,扎哈淖尔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50户,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鲁北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70户,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加强用地储备和矿产资源勘察工作。千方百计地加大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地整理置换力度,超前办理用地指标,为重点项目落地开工提供更多的用地空间。进一步加快地质找矿和矿产开发立项工作,全力争取上级地质勘查项目。适当引进风险探矿资金,集中力量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岭土、油页岩等重要远景区进行深度整装勘查,进一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和产业接续能力。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积极发展旅游、物流、文化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鼓励连锁物流配送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营方式灵活、各具特色的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

    ——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景点投资建设力度,发展精品旅游路线和民族风情特色节点,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以牧民风情、东湖娱乐休闲、吴刚山“农家乐”、金门山度假休闲、皇太极湖运动休闲、山地草原观光、南宝力皋图遗址等旅游开发为着力点,形成特色休闲产业板块。把304国道沿线、306省道沿线、民开线建设成原始草原景观休闲走廊和蒙元文化旅游带。到“十二五”期末,实现4A级景区零的突破。

 

 

 

 

专栏11:旅游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推进集休闲、度假、娱乐竞技、牧民生活体验等为一体的“牧家乐”旅游点、南宝力皋图遗址、东湖旅游区扩建、吴刚山旅游开发、千鹅湖旅游区改扩建、老乡山庄旅游区扩建、嘎达苏现代休闲牧场、山地草原旅游区扩建、公爷仓旅游区开发、金门山旅游区开发、皇太极湖旅游区开发等项目。

 

 

 
   

 

 

 

 

 

 

——大力发展商贸零售业。继续促进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改善流通结构,扩大流通规模,增加社会就业。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消费人群比较集中的优势,发展现代化的大型商贸中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各类农副产品、建材交易市场;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完善乡村两级消费经营网络,扩大农村牧区消费,为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专栏12:商贸零售业发展重点

重点推进杂粮杂豆批发市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等项目建设。

 
 

 

 

 


   ——促进物流业发展。鼓励支持各种资本兴办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物流主体,提高物流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发挥鲁北镇物流配送中心作用,建设好扎哈淖尔煤炭物流园区,努力实现煤炭物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煤炭3000万吨、建材8000万吨、粮食40万吨的物流量。



专栏13:物流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推进扎哈淖尔综合物流、柏吉纳物流、比德物流、鲁霍物流、鲁北镇煤炭物流、鲁北镇东兴农机建材物流等项目建设。

 
 

 

 

 


    ——提升餐饮娱乐服务档次。鼓励各具特色的餐饮娱乐产业快速发展,利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促进现有餐饮娱乐业改造升级,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比较优势;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倡导健康娱乐,不断提高休闲娱乐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政府网络为重点,构筑旗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快速流动的主渠道;大力发展金融、法律、科技、采购咨询等专业信息服务,促进现代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国家进行“三网融合”的有利契机,优化全旗信息网络的建设布局,发挥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助推作用。

——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整合乌力格尔、版画、民族服饰(刺绣)、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等要素,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草原文化内涵,着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文博业”、“会展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做好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稳定房地产业发展。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促进各类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协调、持续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改善质量和性能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绿色住宅示范小区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强土地供应和出让税费管理,加大对房地产发展的调控力度,确保房地产投资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合理,市场秩序规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金融业。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和支撑作用。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环境。增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支持农牧业发展能力。鼓励民间资本建立担保机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推进保险业发展。    

 

第三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以建设良好生态体系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为原则,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提高绿色空间质量,统筹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产业和人口的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发展格局明确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布局。

 

第一节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全旗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生态地区。实施收缩转移战略,采取转(转移农牧民)、封(围封转移、建设若干无人区)、禁(禁牧舍饲)、退(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综合措施,科学引导农牧民向非农非牧产业转移、向城镇和工业服务区转移。到“十二五”期末,封禁保护区扩大到5处、369万亩,全旗林草覆盖度达到85%以上。

——农牧业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稳定基本农田数量,保障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给。根据农牧业资源条件,以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为目标,加快形成国道、省道及县道沿线区域农牧业特色产业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惠牧、支农支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地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富民强旗的大产业、大项目向扎哈淖尔工业园区、鲁北工业园区集聚,进一步提升两个园区作为全旗经济发展“总引擎”的功能。全力引导服务业经济向城镇集聚,把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现代服务业的开发引向人口、设施、产业和生产力集中的城镇,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主动流向重点区域的发展格局。以主城区为依托,以滨河区开发为重点,促进鲁北镇和次级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扎哈淖尔地区城镇建设,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城镇体系。

第二节  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牧区危土房改造工程,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着力抓好塌陷区调查、搬迁、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牧区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0%。加快推进人畜饮水安全、电网改造等工程,重点解决44个村屯、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好农村牧区联网公路,实现60%以上行政村通油路。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目标,加强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

——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大力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建立农村牧区校舍安全改造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场所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宽带,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

——加大扶贫攻坚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通辽市扶贫攻坚政策措施,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重点向蒙古族聚居地倾斜,实行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移民扩镇、连片开发和劳动力转移等扶贫办法和措施,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到“十二五”期末,完成46个重点贫困嘎查村的扶贫攻坚任务,解决5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的总体构想,坚持城镇、自然山水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相协调,统筹做好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鲁北镇为中心,形成城关镇--中心镇--卫星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5%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城关镇--中心镇--卫星镇三个层次分明、三种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鲁北镇为中心,以黄花山镇、嘎亥图镇、巨日合镇、香山镇为中心集镇,沿省道306线形成中部区域现代城镇集群;以巴雅尔图胡硕镇、阿日昆都楞镇为中心集镇,在北部区域建成民族风情卫星城镇。不断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实现鲁北镇控规全覆盖,加强修建性详细规划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法规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规划管理机制。

——大力提升鲁北镇建设水平。以拉大框架、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增加容量、完善功能为目标,加大老旧楼房、管网的改造力度,加快实施“一心两带两轴六区”的总体规划,把鲁北镇建设成为一个突出蒙元文化风格、体现简欧式特色,宜学、宜商、宜业、宜游、宜居的草原名镇。到“十二五”期末,鲁北镇主城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两防一体化建设为目标,争取多元投资,拓展地下空间,修建人防工程2万平方米。

    ——稳步推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大对重点镇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把实施收缩转移、生态移民、劳务输出、保障性住房等工程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完善生态移民、生产移民和生活移民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农牧区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镇聚居。

——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综合交通、能源供应、水源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理解城镇建设、支持城镇建设、参与城镇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共管的良好氛围。

第四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坚持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第一节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文本框: 专栏1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121个通村四级油路、44个通村四级砂石路、9条旅游景点三级油路、12条省道(国道)连接线三级油路、125座桥梁等工程建设。
加快全旗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通达能力。建设好跨区域通道,实现与周边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良好衔接。建设维护好境内道路,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结构,发挥网络优势,逐步实现“畅、洁、美、绿”的公路环境。到“十二五”期末,新增公路里程1210公里,全旗公路里程增加到3395公里,公路通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第二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我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证可持续用水。推动以大中型水库建设为重点的民生水利新发展,加快地表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坚持蓄、引、提相结合,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快防洪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全面治理易暴发山洪的村屯。切实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建设,大力实施农田和人工饲草料基地节水灌溉工程。到“十二五”期末,新增节水灌溉2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0万亩,全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

专栏1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鲁北镇城区段鲁北河综合治理工程 鲁北河等9条河流河道治理工程、中小型灌区续建与改造,完成毛都水库工程建设,并做好乌兰哈达水库、前进水库、道老杜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做好牧区节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粮食增产工程、基本粮田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第三节  信息化建设

加快构建智能化综合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全面实施苏木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建设与双向改造,促进数字广播、电视的普及。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互连互通、互相兼容。继续加快旗乡两级政务骨干传输网扩建改造和优化升级的步伐,逐步实现对政务网络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与利用,进一步提高旗乡两级政府、政府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质量。深入推动“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

 

第四节  电网建设

完善和优化电网结构,供电线路半径达到合理范围,降低电网损耗,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改善供电质量,保障生活、生产用电。理顺农村牧区电力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供电可靠、节能高效”的新型农村牧区供电网络。

专栏16: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66千伏输电线路低压网改造、10千伏配电网改造、变电所增容、配电网自动化、农村排灌等项目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两型”社会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全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快林草业发展,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遏制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三废”综合开发与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到“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环境得到治理,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草原保护与建设。落实草牧场补偿政策,实施禁牧舍饲、退牧还草、种草养畜等工程。退化沙化严重和中度退化沙化地区实行全年禁牧;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区,实行划区轮牧和季节性禁牧。半农半牧区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积极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缓解天然草原过牧压力。

——林业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快罕山自然保护区、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强化管护措施。注重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植被自然修复与人工建设相结合,推广沙地生物经济圈等技术,加大封沙育林和飞播造林力度,减少沙化面积,巩固生态治理成果。推进樟子松等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到“十二五”期末达到10万亩以上。

——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开展防沙治沙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尽快恢复植被,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利用率,抢救与保护水土资源,尽快改善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专栏17:生态建设和保护重点

   重点推进草原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舍饲禁牧、三北五期、防沙治沙、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

 
 

 

 

 

 


 

第二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减少农牧业生产的农药、兽药使用量,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粪便综合利用,整治不规范的规模养殖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确保饮用水安全。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从严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严格控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以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行业为重点,加大治理和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鲁北镇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到“十二五”期末,鲁北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

——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空气质量监管,对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严格工地扬尘管理,禁止焚烧垃圾。做好城镇绿化工作,建立饮食服务业监管长效机制,提高空气质量。

——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尾矿、建筑废弃物等回收和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限量排放。建立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

坚持有限、有序和有偿开发的原则,推行自然资源合理有偿使用和集约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节约。全面加强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开展低耗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大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力度,积极推广照明节能技术与用具。加大农村牧区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力度,优化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加快风能、太阳能发电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产出。

——加强水资源节约。统筹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用水。实施农牧业节水工程,发展喷灌、滴灌、管灌、微灌。大力开展工业节水,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推广城镇节水措施,减少供水管网漏失,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应用节水产品和器具。加大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合理利用地下水,防止地下水超采。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坚决贯彻“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防止非法占用。对重点生态区严格实行保护,禁止开发导致生态退化的各种生产活动;实施农村牧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调整居民点布局,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两个工业园区为重点,配套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工程项目,抓好农畜产品、煤炭、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洁净煤工程,做到烟气排放达标。加快农村牧区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柴灶建设。实施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第六章  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教兴旗,增强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打造创业发展的黄金环境。实施科教兴旗和人才强旗战略,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节  加快改革开放

——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苏木镇场机构、旗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增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发展动力和活力。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产权多元化。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性、专题性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树立区域统筹发展的理念,强化与东北三省的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创造发展的新优势。

 

第二节  加快科技创新

贯彻落实《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内蒙古科普条例》,积极做好科普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应用,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新型能源、煤化工等产业领域,引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两高”项目,高起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积极争取上级各类科技项目,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现传统技术、工艺的改造提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专利,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原产地保护认证及名优产品认证,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地区优势特色产品档次。建立完善以科技特派员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旗乡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积极推广农牧业增产增效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建立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小区、示范带,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到“十二五”期末,科技三项费列支达到财政收入的1.5%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专栏18:科技创新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科技馆、苏木乡镇(场)街道、嘎查(村)、社区科普活动站、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小区、示范带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全旗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基本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等化。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专栏19:教育事业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鲁北四校等11所学校教学楼、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职教中心实训楼、教体局直属幼儿园等14所幼儿园、扎鲁特四中等43所学校教室及宿舍加固、蒙一中标准化学校、教育园区信息综合楼等工程建设。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旗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重点培养各领域创新型人才,发挥引领、推动和保障发展作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培养新型工业化和农牧业现代化所需的大批专业化人才。

 

 第七章 注重民生,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努力扩大就业。积极落实国家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管理和就业服务制度。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全力做好创业促进就业的服务工作,保持全旗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到“十二五”期末,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0人,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31万人(次),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着力构建居民、企业、政府收入协调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农牧民种植养殖效益,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牧民多渠道实现就业,不断完善征地补偿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提高惠农惠牧政策补贴标准,保障农牧民稳定增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进一步规范津贴补贴,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增加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理财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养老、新农保、社会救助、拥军优属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救灾救助制度,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和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建立健全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按户施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更直接、更有效的弱势群体救助制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实施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工矿棚户区、农村牧区、国有林场危土房改造。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就业、就学、就医、住房、扶贫救助等社会保障全覆盖。

专栏20:社会保障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再就业失业救济及劳动力市场、农牧民失业人员实训基地、福利院、托老所、光荣院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有效调控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构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完善新农合与城镇医保等医疗救治工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支持蒙医蒙药事业发展,提升蒙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三级公共卫生预警报告、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

专栏21:卫生事业建设重点

   重点推进扎鲁特旗牧区中心卫生院等13所苏木乡镇中心卫生院、鲁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扎哈淖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适度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和改善婚、孕检工作,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严格控制选择性别的生育行为,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正常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旗人口控制在32.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坚持男女平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和计划免疫工作,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生存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社会地位。

——做好老年人工作。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推进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敬老院等建设。完善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时发放养老金。加强老年人组织机构建设,发挥关工委、老科协、老体协等老年人机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保障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第五节  加强文化、体育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乌力格尔大厦、南宝力皋图考古遗址公园、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馆、图书馆达标、苏木镇场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有重点地选择申报一批新的国家、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项目。加快农村牧区有线电视联网、卫星接收设备安装和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切实提高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逐步健全完善各类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创新活动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发展力度,输送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到“十二五”期末,全旗80%的苏木镇场、60%的嘎查村建有标准化体育活动场地。

专栏22: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重点

文化:重点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新闻采编数字化、乌力格尔大厦及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南宝力皋图古墓遗址博物馆、扎鲁特旗会展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工程建设;

体育:重点推进教育园区体育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站、健身体育馆、农牧民健身活动场所等工程建设。

 
 

 

 

 

 

 

 


 

第六节  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继续加强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控网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的检测和监管,重点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较“十一五”期末进一步提高。加强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

——强力推进安全生产。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全旗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联动工作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

——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联动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大物防技防力度,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提高国防动员和国民经济保障能力。

 

第七节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区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发挥社区和基层的社会管理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信访申诉渠道。继续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继续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认真做好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和睦。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加强规划衔接,组织规划落实,建立评估报告制度,构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机制。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要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共同组成的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支撑性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区域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

 

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编制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要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听取公众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

 

第二节  加强分类引导和组织实施

本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是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各项目标任务因其性质不同,实施的机制也有所不同。三次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依靠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综合性指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配置好公共资源,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保护、收入分配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手段,并辅之经济调节努力实现。各项改革任务,由政府统筹协调,按职责分工,主要由职能部门实施。

 

第三节  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行动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本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要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特别是其中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强制性,必须加以分解落实,并重点考核。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发展改革部门、有关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旗人民政府可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旗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