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山:诚信行医48载 遵守诺言服务乡亲

2019-05-30 15:46:58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在每一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行走在宽阔、整洁的热水街里,你总能见到一位虽然看起来不像但已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过了街里东小桥,匆忙而又准时地走进临街道北的热水村卫生室里坐诊。

  几十年来,虽然历尽沧桑,家境有过许多变化,诊室也搬过几回,特别是近两年,年龄越来越大,老伴也需要看护,但始终不变的是一天也没有耽误出诊,一个儿童预防保健接种针也不能被漏下,不能让任何一个求诊的人无谓的等候。几十年里,他扩大综合诊室、聘请专科大夫、上按摩、理疗等项目、购买必要的诊疗检查辅助设备……最终让当地就医村民小病不出村、人人时时得健康。

  “从医要讲医德,好医生首先应是一个让人称道的好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从小聪明好学,刻苦钻研,1958 年,时年 21 岁的他曾被招录到河北省原石家庄市矿山机械厂工作。后由于家境原因,作为长子的他被迫返家支撑家业。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由于原村里没有一个大夫,时任老书记见他品性不错,有文化,系高小毕业,就找到了他让他担起这一重任。从此他靠勤奋自学和讨教变成了驱除全体村民疾病和护祐百姓身体健康的“保护神”。也是从此,他就立下决心,既然干,就一定要干个好村医,干一个让人民群众双手称赞、信得过的好医生。直到今天,他给人看病仍不开利润大的处方。几块钱、十几块多则几十块钱的处方是家常便饭。能用便宜的药治好的病,绝不用昂贵的药;自己能治的病,毫不保留;自己感觉不把握、治不了的杂症,告诉患者及时转诊。从医几十年来,没发生一起医患纠纷,未发生一例因自己处置不当,不及时转诊贻误病情而致病重或残亡医疗事件。本村5组女村民李某,去年底,因患卵巢癌,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结合自已的经验,并四处打听至少能延缓生命的药方,配置好后,亲自送至患者家中告诉如何服用,家属非常感动。“人都有危难的时侯,这时帮一把,胜过平时许多倍…”自从从事村医工作开始,他就开始兼任全村预防接种工作,这是关系到一家一户每一个孩子健康生长的大事。为此,一接到上级部署的任务,无论其自家手中的活有多忙,他都马上放下,亲自挨家挨户问询告知,如果家长不在家或外出,他一定等其回来或再跑一趟告知,绝不让别人转告。几十年来,由于其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地工作,全村没有一例婴幼儿因为不知情而漏掉或耽搁接种事件的发生。

  从医至今,他始终坚持不收诊费、不收处方费和床费。在热水辖区乃至附近十里八乡,他的中药价格是最低的。粗略估计,近十年他每年至少少为全村村民减轻就医费用6万元,热水村5组孤寡老人张氏在其晚年时,他坚持无偿送医送药,直至其临终。记得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对药品还未实行配送到村这一级,卫生所还可以自己进些中西药。每次进药前,他总是一再叮嘱儿子,价格不是主要的,一定要购些质量好的药、真药,否则良心难安,否则属于丧天良。药进回来后,诸如鸡爪莲这类药,正常情况下,都沾带有土等杂质,为了让百姓吃上干净、放心药,他逐个都磕打一遍,干干净净售出。而对于上门推销药品的,除自己能辨别真伪的外,无论价格高低,一概拒之门外。在他眼里,所有患者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高低贵贱之分,一视同仁。几十年来,因为没钱掏不起药费,或是赊了药而最终付不起钱的,自己白搭了近万元。

  由于职业特殊性质,他从未因为天气特殊,路途不便,偏远等原因而拒过一次,即便是刚端起饭碗,遇上来电话或来人求诊的,他马上撂下筷就走,在其诊室门口窗户上,常年贴着他的手机号——13191528508。如果外出或有特殊事情,他总会在门口上再贴一告示告知。正是由于几十年如一日,恪守良知,恪守以诚为本,诚心做人,诚心做医。百姓一旦有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受其感染,儿子、儿媳相继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由于人口的增加,并受信誉、交通位置等因素影响,诊所就诊的患者近些年来始终呈平稳增加态势。为此,他常告诫儿子、儿媳,一定要遵守医道,人伦。开好每一个方、售好每一瓶药、善待每一位患者。看过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后,他每每用喜来乐的为人处世就医原则来教导自己的家人,观完4月11日中央一套刚播完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后,更明确要求家人无论干什么,从事什么职业或何种身份都要认真学习晋国医匠程婴的忠诚、仁厚人性、深刻体会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理。虽然从医数十年,但他如今仍住在简陋的老式平房里,除电视是新的外,家具厨具都已使用多年。“人不能贪心太重,只要心底无私,活得坦然,这就是最大的快乐”。晚年,看到自己的孙子,外孙女都承继祖训,从事了医学工作或考取了医科大学,他非常欣慰。

  虽然年迈,但他对未来信心满怀,一有时间就继续研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学》本科教程,琢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途径、好办法。虽然每天仍有患者去问诊,但他始终不厌其烦,热情诚意相待。“赶上了好时代,最好每天没有人求诊,我也不用出诊, 人人都能活120岁,那才是我的心愿!”这是他最大的心愿。(刘玥莹)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