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旗民族风情:独具特色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2019-05-20 10:21:42 来源: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地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锡林郭勒草原东北部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一直延伸到大兴安岭西麓,原属蒙古国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游牧部落繁衍生息之地。千百年来,乌珠穆沁牧民常年逐水草而居,创造了独具特色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民俗礼仪、长调、博客、马文化、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特色饮食等独特民族文化,体现了乌珠穆沁人诚实纯朴、乐观豁达、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情。这里素有“搏克摇篮”、“长调民歌之乡”、“中国蒙古族服饰文化之乡”、“民族服饰之都”、“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全区旅游重点地区”的美誉,这里也是著名摔跤手额尔很巴图的故乡。

  1、当地特产——有蕨菜、韭菜花、哈拉海、沙葱、野蘑、黑木耳等野生植物;药用植物有白芍、苦参、黄苓、地榆、苍术、金莲花等。

  2、民族特色美食——有“全羊宴”、“烤全羊”、“手把肉”、“蒙古烤肉”、“羊肉串”、“果条”、“黄油饼”、牛肉干、鲜奶、酸奶、奶皮、奶茶、奶油、黄油、奶豆腐、等民族特色美食,供远近宾朋尽情品尝及体验。

  3、乌珠穆沁服饰——近年来,旗委政府特别重视旅游业发展,鼓励牧民进城从事服饰制作行业,采取把乌珠穆沁服饰制作工艺引入市场机制,把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达到了弘扬乌珠穆沁服饰文化与牧民增收“双赢”目的,并将乌珠穆沁服饰制作逐步推向文化产业化发展轨道。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成功举办了由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四届“蒙古族冬季服饰大赛”活动,让世人深入了解了乌珠穆沁服饰的魅力。乌珠穆沁服饰是乌珠穆沁人不断吸收兄弟部落服饰文化之精髓,汇集多种款式及时尚元素的民族特色商品,其选料讲究、色彩鲜艳,款式肥大,手工精细,长幼有别,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区蒙古族服饰,并以滚、秀、嵌、贴、抠等高难度手缝工艺而闻名于世,是国内外友人的珍藏所爱。近年来,民族服饰企业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乌珠穆沁传统风格和现代时尚风格相融合的乌珠穆沁服装服饰特色。除了乌珠穆沁服饰名扬天下之外,乌珠穆沁民族特色系列草原帽、皮帽远销国内外,深受游客喜爱,是展示、衬托乌珠穆沁民族服饰风采的饰品之一。

  4、马头琴——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马头琴,马头琴演奏出的美妙音律,沁人心脾,每个节奏、每一个音节、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期待。“乌博”民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生产的手工艺马头琴已注册“乌博”商标,具有很高艺术鉴赏力和收藏价值。其选材精良、做工考究,造型优美、音色纯正,其中,手工镂刻制作的微型木质马头琴模型,其造型灵巧别致,是家居装饰、馈赠亲友、旅游纪念之上品。2007年,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格先生为“乌博”马头琴亲笔题名。

  5、勒勒车——“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此而得名。勒勒车又叫大轱辘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庞大的勒勒车队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驾车的往往只是妇女或儿童。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

  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车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

  从古代到近代,勒勒车一直是蒙古族游牧民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2006年,蒙古族勒勒车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