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福:从农民到记者 痴心写作四十余年

2019-06-16 21:36:5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张玉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中国作家创作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青年文学家》、《西部作家》、《草原》、《文学艺术家》、《鄂尔多斯文学》等刊。出版过的著作有报告文学集《柳绿黄河湾》、随笔《窗外事儿》。

  张玉福1959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寅时生,跌落着地在达旗东沿滩一个叫二偏营子的农家土炕上。

  有一年春天,天暖暖的,风呼呼的,农村一个普通的机井房前,张玉福正在和大人们在地里掏茬子,突然一阵风刮来,张玉福发现了风中飘飞着一张报纸,起伏着、飘荡着。当时,张玉福如同发现了外星人一样,风驰电掣般地追赶着,就是为了追赶这张不知名分的报纸,被一根锋利的葵花茬把我大腿的肉割开了一道好长的口子,肉都翻开了,还流出了很多血。追到手一看,是一张残缺不全、满纸污渍的《鄂尔多斯报》,张玉福发现其中一篇是写伊旗一位农民勤劳致富的“豆腐块”,这篇小稿让张玉福爱不释手,并从此开始学着写稿、投稿。

  从此,书报阅读得越来越多,自己也开始摩拳擦掌,尝试着写一些小文章,并把这些文章投寄到报刊。记得第一次投稿是1978年初冬,我写了一篇“周丑帮辛苦换来好光景”的小稿投寄给《鄂尔多斯报》,没想到竟然被采用了,而且还汇来5块钱的稿费,当时我没舍得把这5块钱随便花销,而是用来订报、买书,再充实自己。为了方便看报,1979年我索性自费订阅了《鄂尔多斯报》,记得那时6块1毛2分钱就能订半年的《鄂尔多斯报》。

  从1978年开始给《鄂尔多斯报》、鄂尔多斯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投稿,报道了大量的农村先进的人和事,反映了农民的呼声,如“催夫卖余粮” “科技鸳鸯比翼双飞在乡间” “贤良的孙媳妇” “甩手掌柜当不得”等大量新闻稿件,写作欲望和冲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82、1985、1990年,张玉福先后被伊盟盟委宣传部、鄂尔多斯报社评为全盟优秀通讯员,参加了“全盟优秀通讯员代表大会”并作了典型发言;1989年,我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自治区优秀通讯员”,全伊克昭盟我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农民通讯员。回想过去,向报刊写稿、投稿是很不易容的,为了多写稿、写好稿,我经常挑灯夜战,在农村大土炕上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许多稿子都是夜深人静伏炕“爬”出来的。

  张玉福常常自豪,从小就爱上了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虽说是一个地地道道、必定无疑的农民,但始终没有因繁重的农活儿、琐碎的家务而放弃努力。书,家里看,田间劳动之余也看;文章,白天写,晚上也写。有人在嘲讽:莫非你还能成龙变虎?老婆也在挖苦:“再写几年稿子就得提讨吃棍了!”可我始终没有动摇,任凭冷嘲热讽,我自岿然不动。

  张玉福常常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头,虽说年龄不饶人很快就到了“老大不小”的年龄,但还是应验了“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句诗。我34岁那年,被达旗原新民堡乡人民政府招聘为干部,任文化干事、政府文书;41岁那年被达拉特报招聘为记者。张玉福喜欢写作,在报社当记者如鱼得水,因为从小就爱好舞文弄墨,正可谓“爱好撞上了职业”,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

  在报社工作这些年,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通讯:“养牛种菜撒渔网达旗农民忙改行”,发表在《农民日报》的报道:“达旗10万农民放下锄头当‘草民’”,发表在《内蒙古日报》的通讯:“农家院里的培训班”以及发表在《鄂尔多斯日报》的通讯:“春耕时节新事儿多”“马年早春话种田”等。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通讯:“养牛种菜撒渔网达旗农民忙改行”获得了第二届鄂尔多斯新闻奖二等奖及全市对外宣传“呼日格”奖。

  从1978年开始,张玉福除了给相关报纸、广播投写新闻稿外,业余时间偶尔也搞些文学创作。自1982年张玉福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兰花和民生》在《鄂尔多斯报》发表后,后来又先后在《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文学》《青年文学家》《西部作家》《草原》《高原风》《长河》等各级媒体及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数百篇。到目前,张玉福出版过的著作有报告文学集《柳绿黄河湾》、随笔《窗外事儿》;文学文史集《醉乡愁》,等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