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飞龙:被称为“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9-06-16 21:44:4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邬飞龙的“艺术三宝”远近闻名:泥塑、绘画(古建彩绘)和烫画。每一样他都如数家珍,爱不释手,玩得有模有样。他“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名气、“玩”成了大师。近年来,邬飞龙把他的“艺术三宝”“玩”得风生水起,特别是泥塑艺术,开发出不少民族、民间泥塑工艺,成为“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63年邬飞龙出生在达旗原白泥井公社的白泥井大队,和他家屋挨屋居住的是本家三爷爷邬三为,此人能写会画,能说会唱,是一个打玩意儿出身的说书艺人。邬飞龙自幼受本家三爷爷的影响和启发,喜爱绘画、捏泥人等,他常跑到自家院后的一块红泥地里抓泥巴玩,一双小手能捏出活灵活现的马、牛、羊、狗、猪、枪、炮等等小孩子爱玩的泥塑玩具,成为小伙伴们争抢的珍品。

  邬飞龙从未受过专业培训,但却心有灵犀、自学成才。近40年来他只要有闲余,不论寒暑昼夜都埋头于泥巴雕塑和绘画、烫画中。他把半生所积淀的人生收获融会贯通于他的“艺术三宝”中,一把泥一把刀、一支笔一碟彩地刻画和描绘出内蒙西部地区各种民俗风情。

  泥塑艺术

  走进邬飞龙工作室,只见他正在用特制的扁铁针为一个提壶倒茶的蒙古族女人敷泥。走进展览室,恍如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泥塑世界。栩栩如生的领袖人物、惟妙惟肖的乡下抽旱烟老人、形态各异的劳作场面……各式各样的泥人挨挨挤挤地“站”了一屋子。

  邬飞龙所雕塑的蒙古人出行图、歌舞场景图和饮酒敬酒图等,赋予了自己的独到理解,使人物更加传神。如蒙古汉子或蒙族姑娘鞠躬低首,双目虔诚,双手捧着银碗哈达,仿佛有歌不断,酒不停、不醉不归还的感觉。出行中的蒙古人,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膛,有坐勒勒车的,有骑马前行的,也有徒步的,昂首远眺、神情傲岸。蒙古袍、蒙古头饰等装扮形象逼真、有模有样。

  邬飞龙雕塑的敬酒歌、牧马人、草原出行、拉家常、磨豆腐、乡土乐队、蛮汉调、乡村媳妇、漂亮妈妈、照镜子的蒙古族妇女等“鄂尔多斯民俗风情”系列最为引人,尤其是用多个民间农村典型场景表现了鄂尔多斯的乡情民俗、村野风土,趣味盎然,耐人寻味。作者着力刻画了“打场”、“扬场”、“拉磨”等多种生活画面,眼光独到而又取材全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老哥俩”一个五六十年代的两个农家老头,身着没有外套的中式对门棉袄和大裆棉裤,腰系一根麻绳还别着一支旱烟锅,脸上布满了皱纹和络腮胡,劳作之余相互说笑着;场面打场的人们赤膊戴草帽坐在麦捆上,手抓白面烙饼探入盆内蘸辣子、送到嘴边大口嚼咽,劳作过后就餐、闲聊的神态生动之极。“闹洞房”展现的新媳妇含羞带喜端坐炕头,憨丑的新郎官一旁俯身讨好,面前一大群能耍笑的同辈人似在指手划脚、七嘴八舌地耍闹,洋溢出农村特有的那种喜气、野气、热闹气。“吃集体饭”中的“光棍汉”圪蹴在碾盘上佝偻着脊背伸舌舔碗;两三个十来岁的半大小伙子站着双手高举比头还大的老碗往嘴里倒;“赶交流”中的农妇准备了一篮鸡蛋,又抓住一老母鸡用手在鸡“沟子”里掏蛋为多凑一个,脚下的娃娃仰头惊奇不解地注视着。这些农村人物景象鲜活生动,都被作者以泥塑凝聚到艺术中来,令人开怀粲然又由衷赞赏不绝。奇的是,这些人物的形象并不追求形似,而是在夸张中表现了神似,给人的感受非同寻常。

  绘画艺术

  “师承传统、刻意创新”是邬飞龙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从少年到中年,邬飞龙生活中的多半时间是以画笔为友,与绘画为伴度过的。从贫寒的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他对艺术追求的执著。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深爱着养育他的这片热土,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鄂尔多斯的山川大地。

  从六七岁时起,邬飞龙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生的灵气。从小儿书上的一些人人马马、年画“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天仙配”、“刘三姐”、“五朵金花”等一些剧照中,使邬飞龙对画画有了朦朦胧胧的爱好,他每天或用树枝或用铅笔不停地在地上、在废纸上写、画、练。见猫画猫、见狗画狗、见啥画啥。

  贫寒的家境未能挡住他对画画的追求和向往。13岁时酷爱画画的他已经能为乡亲邻里油漆家具,画腰墙、画油布、画窗花,也被邀请到别人家画人头像,用挣来的钱换取一些笔墨纸砚。就这样画的多了、画的慢慢也好了。

  就是在那个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邬飞龙仍坚持学习画画从不间断,每天一有时间就练习画画。细心临摹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身边的一景一物。凭着自己的灵性和对生活的感悟,少年时代他已经在自己的画谱中留下了家乡美丽的景色,在小学三年级时,他就比老师还画的好,一个叫秦志忠的校长看他画的好,就鼓励他:要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保送他上美术学院……1982年从学校出来后,他拜托县一个叫张留柱的师傅学画历史人物,两年之后他就成了师傅的主要助手。

  后来,邬飞龙也结识了一些国内著名画家,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指点。邬飞龙的绘画艺术进步很快。正如他所说“自己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早早确立了艺术立场,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艺术道路。”是啊,很早以前,他就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扎根于民族绘画传统才能掌握中国绘画的艺术规律。如他的大尺寸画:昭君出塞、吉祥草原、梁外雪景;大型油画:江山如此多娇、万里长城、瞭见王爱召等就有很高的造诣。

  说起邬飞龙的画作,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邬飞龙这个人,他对艺术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种敏感一直在促使他如何把画儿画好。他的绘画作品,不论从个人的才华展示和奋斗的历程上来说,看了以后给人的感觉是作品鲜活,很有艺术感染力,很能打动人。俗话说:字如其人,画画也一样,从邬飞龙的每一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情怀。

  烫画艺术

  傲然怒放的牡丹、雄奇秀丽的山峰、惟妙惟肖的楼阁、挺拔高节的竹子……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然而,创作出这些美景画作的不是用笔墨颜料,而是一把普通的电烙铁。

  用电烙铁在薄薄的一张纸上作画,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确实很难让人相信。而邬飞龙却用一把生硬的电烙铁“妙笔生花”,创作了令人拍手叫绝的艺术作品,也“烙”出一幅幅精彩的人生画卷。

  “这是烫画,也叫烙画,古代称‘火针刺绣’,源于汉代,可分为木、竹、布、绢、宣纸及葫芦烙画。烫画不需要任何颜料,而是以烙铁,经烫烙原料使其炭化而成。”邬飞龙向记者介绍道。 首先,他预热电烙铁;然后用电烙铁在画面的河流区域一笔一画,或轻或重,恰到好处。随后,他定了定神,迅速有力、自然流畅的几笔,几条小船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现在的电烙铁的温度在200°左右,所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稍不留意用力不匀,就很容易留下硬伤。还要讲究‘火候’,只有‘火候’到了,才能烫出不同程度深浅的焦痕,烫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作品才显得灵动和有立体感。”几条小船烫完后,邬飞龙对记者说。

  几年间,邬飞龙的技艺更加娴熟,画路也更加宽广。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无所不及。他电烙铁笔下的“寿星图”,老寿星手持龙头拐杖,杖上挂一宝葫芦,手捧仙桃,长髯飘逸。在苍松翠柏、祥云绕肩的意境中,老寿星慈眉善目,笑意盈盈,呈现着一派仙风道骨。 他的烫画作品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汗、请到草原来、那达慕、套马汉子、蒙古摔跤手、十五的月亮等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作品还被一些企业家和外国友人买走。

  如今,这位民间草根艺术家逐渐被更多的人熟知,找他做泥塑、买画、买烫画的人也越来越多。是啊,邬飞龙从业余到专业从事泥塑、画画工作近40年,先后参加各级泥塑、绘画展览,并多次获奖。他的泥塑作品古朴隽秀、细腻生动传神;他的绘画和烫画作品既有国画的含蓄、西画的写实,又给人以浅浮雕的视觉冲击,堪称一绝。

  邬飞龙说,“其实我对收藏也特别爱好,现在就有不少藏品,如有条件的话,很想办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