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文化:一派升平盛世景象

2017-10-19 15:46:14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京剧《苏三起解》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蒙受奇冤的苏三被解差押往别处会审,临出山西洪洞县城,她想给远在南京的心上人王公子捎信,心地善良的解差老人帮她在一家客店打听,还有去南京的人吗,客店的伙计回答:“去南京的都走了,就剩下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了。” 可见那时平泉商贸的繁盛。“拉不败的哈达(今赤峰),填不满的八沟。”就是对清代平泉商品集散量之大的美誉。

  在县城设建置,有衙署,始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设八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八沟厅为平泉州,这是平泉一名用于建置之始。清代,平泉的寺庙遍布全境,据考证,共有喇嘛庙、关帝庙、娘娘庙、九神庙、讲堂庙等127座。顺治四年(1647年),八沟街已建清真寺。光绪十一年(1886年)天主教开始到平泉传教,起初教堂设在今平泉镇老杖子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开始在平泉传教,在平泉南大街修建了福音堂。可以说,清代的平泉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天主教共同发展的局面。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平泉的经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平泉街衢形成于清代,有二十里长街之称,在南北向的长街上,商号鳞次栉比。五行八作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一派繁荣景象。这可以从碑铭上找到依据,1983年,考古人员从南岭村发现一通石碑,该碑刻于1851年,是为修建宁远门出资商号而修建的功德碑。碑中记有商号186家,如今人们还熟悉的五魁园、金兰斋等均镌刻其上。在通往八沟的道路上,往来于关内外各地的商贾,熙熙攘攘,络绎于途,有的来自蒙古、东北,有的来自中原、京东,他们赶着牲畜,拉着骆驼,在这里交换布匹、药材、皮毛、粮食、牲畜、杂货等物品,真是一派繁忙景象。

  八沟距京师(今北京)六百余华里,可称得上京师的东北大门。从喜峰口出关,经平泉可达东北的蒙古诸盟。蒙古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的八部王公,经平泉入喜峰口向朝廷纳贡,此地为贡道;清朝皇帝每年从北京去沈阳北陵祭祖,此地又是御道。时在平泉境内建立了南北五十家子两个驿站,专供接待朝中钦差、蒙古王公、官吏途中歇脚、食宿换马等。据《承德府志》记载,康熙曾经七次途径平泉去热河。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戊寅,上驻跸恭谒孝陵,再幸热河。甲申出喜峰口,十二月戊子行围殪(yì,杀死)虎,驻跸二沟。”很显然,康熙此次出喜峰口之行,是经过平泉南岭、瀑河、西坝、三道河经承德县去热河的。

  平泉的一些地名的形成可能也与清代皇帝的活动有关。比如,黄土梁子镇,有一个村名叫“茶棚”,当地群众传说,康熙北巡时,曾在这里打过“茶煎”,从那以后这里就叫茶棚了。境内类似的地名还有很多,如哨鹿沟、围场沟、打鹿沟等等。

  喜峰口路在清代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是和平、富足与繁荣。在这条沟通南北的古道上,人们听到的是车轮滚滚、驼铃声声,呈现出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郭海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