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业集镇——大常(下)

2017-06-29 08:00:00 来源:清徐县 作者:清徐县政府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刘氏发迹后首先扩建祠堂,目的之一是存放御赐之物,以便显耀乡里,光裕门庭。现存刘氏祠堂座落在大常镇西头,规制宏大,不亚于村中的寿宁寺。祠堂座北向南,五开间,三进深,南北总长约75米,占地约两亩。祠堂前用百十根石条围成栅栏,祠堂门面,木雕砖刻,雄伟华丽。1948年晋中战役大常战斗时,闫军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就曾住刘家祠堂指挥战争。可惜“虎因皮贵而遭猎杀,树因成材而被砍伐”,前几年,榆次开发老城,布置常家庄园,出高价收买了祠堂门面。那些砖木结构被移花接木,装点榆次门面去了。

  公共的祠堂之外,各股争相营建宅院。因盐业股份“昭美堂”占七成,所以宅第最多,占据了镇西北一条街。

  此外,徐沟县城内有刘家100多间房,天津等地也有产业,不计其数。刘明山一支即在“七七事变”前移居天津。

  发迹后第二件事是买官捐爵,攀高结贵。

  刘氏凭借皇商地位和金钱财物,经常行走于天津、北京,结交富豪显宦。现存清咸丰年清源举人路宜中诗集《万花轩诗》中提到刘家藏有纪文达公(纪昀,字晓岚)寿诞时,京城名画家胡峻画的“骏虞图”。刘家人以结交大学士为荣。其后,17世刘有兰做寿时,某富豪请天津雕塑世家“泥人张”(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天津泥人张及其传人的事迹)送刘塑像一尊,尺许高,“文革”时其后人刘甲申处理掉,据说埋到地下后找不到了。

  刘氏为了提高社会地位,达到与人交往时“肩臂头相平”,不惜出重金捐官买爵。家谱载其13世以下多有“都尉”、“都司”、“兵部郎中”、“朝议大夫”、“昭武都尉”、“武功将军”之类官职或虚衔。他们的配偶也相应地有“恭人”、“宜人”的诰封④。耋耆传说,徐沟知县到任,总是先到大常拜访刘氏昭美堂的绅士。查光绪《徐沟县志》,大常刘家有官职官衔的人名18人,其中从二品官衔4 人,正四品3人,余者也多五品以上。

  第三是泽润族人,赈济灾荒。

  凡大常刘氏族人,天灾人祸,可得到周济,男子娶妻均可得到三百元喜钱。这规定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享受过的人数以千计。

  刘家富有,异姓亦沾光。民国年间,安茂林(刘家的“异姓同族”人,下文安家事迹中交待说明)经管刘家土地农业,又任副村长,救济穷人不分张王李赵,至今有口皆碑。

  光绪三年大灾,刘有兰捐银赈灾在徐沟县位居第三,受到知县王勋祥赞扬。

  第四是投资工商业,搞多种经营。

  刘氏投资重点在盐业,清代作为官商,刘家已有股份。民国后仍为股东兼经理人,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前,刘氏昭美堂、德玉堂、勤俭堂、慎怀堂、宁富堂都是盐业股东。在天津塘沽、长芦、石家庄、怀鹿、井陉、栾城及山西都有盐店。在石家庄有大型货栈仓库,字号“晋有富(或扶)”。在山西徐沟有“元贞吉”盐业,经理是王答村人。在大常有绸缎行等,已如前述。

  第五是购置土地。

  刘氏祖上为农家,经商也开始于粮食运销,后获得盐业专营权而骤富后不忘根本,广置田产。盐业股份占了七成的昭美堂成了大常第一大地主。其它支派如勤俭堂、德玉堂、慎怀堂也坚持耕读传家,农商并重。现存德玉堂新院(晚清兴建)仍保留一副砖雕对联:念祖父克勤克俭,望子孙半读半耕。

  1949年土改时,刘氏昭美堂一户土地300亩,德玉堂一户200亩。二户占了全村土地的一成。

  〔与刘家同宗的安家〕

  大常镇安刘二姓本是一家。原姓骆(口传此音luo,不知字形,暂用“骆”字),传说祖上曾为丞相,大常村里有个“骆丞相,有了龙驹不敬上”的故事世代相传。说的是这骆丞相喜骡子,他退休在家养了许多骡子。骡子是驴和马的杂交种,兼有驴耐久、倔强与马勇猛、机灵的优点,只是不生育,但也发情。骆丞相家马夫令其交配,以解除其性苦闷烦躁。岂料母骡怀了孕,生了驹。这驹子可不同凡畜,龙头凤尾,长鸣一声如虎啸龙吟,人称为龙驹。长大后奔跑如驭风乘云,千百里转瞬即到,比当今6次提速后的火车还快。据说,骆丞相想吃包子饺子,家人乘龙驹到百里外的省城买回来,包子还冒热气。

  一天骆丞相儿子骑骡驹进京,住店时嘱咐勿饮水。店小二不知是喜爱骡驹,还是什么原因,偏给骡子上足好料饮足清水,此驹精神一振,引颈长鸣,声震四邻,吓得周围驴马屁滚尿流。这京城是能人荟萃之所,恰好住店的有个伯乐的徒孙,一听驹声就知是龙驹,辗转禀告了皇上。皇上查清后即宣召骆丞相要龙驹。这个络丞相想是言语忤触了皇上,龙颜震怒,说他家窝藏龙驴,意欲谋逆,下旨抄杀骆家满门。骆丞相密告家中:长子待命准备伏法,以尽忠,令二儿子与管家人骆安外逃避难,以传承骆氏血脉,而尽孝,并改姓刘与安⑤。

  这刘、安两家既是同家,又患难相与,故以后想处十分近乎。刘家商业,家政多倚重安姓。直隶的几个大盐店一直由安姓人任经理、掌柜,安家人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东伙关系十分融洽。

  前文提到的安茂林是个出色的管家,安茂林之于刘家,有似于冯(欢)之于孟( )君。

  民国末年安茂林管理刘家几百亩土地的经营,或雇工耕种,或出租。安替刘家积德行善,施恩惠于乡里,为刘安二家留了个好名声。

  〔工商并重的常家〕

  大常的常姓按人数排为大常的第三大姓,可分6支,据传祖上从太谷县惠安村迁来,与榆次常家是一族。本文所叙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

  常家走的致富路子与秦家、刘家有别,常家经商除在本镇外,清中叶主要发展到河南,有一定积累后即转而兴办工业,进而发展到以工为主。特别是清代在河南禹州(今禹县)经营瓷器制造和销售值得大书一笔。

  清道光九年(1829)常天枢掌管禹州瓷窑时是常家瓷造业的辉煌时期。那时,常家在禹州有好几个分瓷场,产量大,品种多,除日用大路家具器皿,还开发出各种仿古瓷器。宋朝时,禹州窑曾是天下名窑。所产“钧瓷”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据说最受作为艺术家的宋微宗赞赏,经常拿它赠送外国友人。常天枢从禹州西关访得古瓷制造技法,烧制出一种很有特色的瓷,它表面看似布满裂缝,实质细致坚固。这种瓷器深受行家赏识,行销洛阳及南方各地,还出口海外。后人称它为“新钧瓷”。就此一业,年收入银数万两,常氏全族受益,直到民国年间,常氏子弟凡娶媳可得银元400(比刘家多100)。

  常氏瓷业长盛不衰,经营人员由族中公选轮流执掌。最末一位大老板是常大纶,一直干到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收归国有,1981年常大纶的儿子还结算了一笔定息,拿回钱给合族交待。

  四清中,禹州曾编写小册子,专写常家瓷场。受“左”的偏见,说常家瓷场像四川刘文彩的庄院,规模大,剥削率高。但“文革”中批斗资本家,常大纶因群众口碑好,例外地没被斗。

  据曾在河南“人和义”(常家字号名)看门的常保尔说,常大纶当老板时干过几件好事。1942年当地灾荒,常家拉了几车好瓷器,到江浙等地销售后,购回几车大米,搭起棚子做粥,放饭赈济饥饿的人们,当地人老少口耳相传,赞颂恩德。关于常家在禹州赈灾济民之事,笔者曾访问多人,证明此善举在该地确实影响很大。据原晋祠文管所所长、现年80岁的常文林先生讲,1942年他17岁,曾亲身经见此事。是年河南禹州大旱,又遭严重蝗灾,难民四处盲流,路旁饿殍经常可看到。常家在路旁搭起粥棚舍饭,专门雇两辆三套马车,每天一趟,到襄城县拉粮。拉回小麦磨成“色色”(小颗粒),用七营大铁锅熬成粥,给排队的难民每人一瓢。每天救难民数百人,一直坚持三四个月,直到夏收时止。至今,河南禹州市、郏县人民仍记着常家“人和义”活命之恩,称常大纶为六哥、六叔、六爷(常大纶排行第六)。

  常家经商致富,没有窖藏白银,没有广置田产,除了兴办工业外,便是搞智力投资,培养子弟读书。

  乾隆《太原府志》及雍正《山西通志》载有大常神童常天寿的轶事。事情有点神奇怪异,但重视教育则是常家的家风,这方面有似于榆次车辋常家。可以称得上是儒商。清咸丰年,常天枢的三儿子常灿中举。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有不少各界名人、高级知识分子,如商界政界要人常毅夫、晋祠文管所所长常文林、山西农大教授常文真、中国地质石油部总工程师常大纲及子常承泳、1946年西北农大毕业的农学专家常文祥、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常文保、常文保的弟弟、太原工大建筑系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常文良、山西省政协委员、秘书长常承泰、内蒙古教育学院教授常文彬。上世纪末统计,常氏大学生有40多人,与其它大户比不仅绝对人数第一,按人口比例,也遥遥领先。

  五、大常的商界名人

  〔秦肇庆〕又名庆王,字四喜。乾隆年经商口外,初与姑夫经营菜园、粮草、旅店,后与祁县乔贵发结为异姓兄弟,互相提携,开创广盛公、复盛公,促成了包头城的商业繁荣。详见拙作《秦家旧事》及新版《清徐县志》。

  〔刘福财〕经商直隶,为天津长芦盐场盐商,乾隆中期代表盐商觐见皇上,得到赏识,升任大老板,开创刘氏二百年盐商基业。(参看前文)。

  〔常天枢、常大纶〕以商致富,亦商亦工。在河南禹县投资瓷器制造,仿古似真。所产“钧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瓷”(参见前文)。

  〔常毅夫〕上世纪20年代经商东北,在沈阳三和昌任“买客”(采购),与本县庄子营村王二铭结拜,人称常讲“义气”。后在朝阳税局任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徐沟,在徐沟商号任掌柜。常人缘好,善调处纠纷,人称其快刀割豆腐——两面光。又头脑机灵,有急才,善于随机应变。因此被选为徐沟县商会会长。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日军他长驱直入。常毅夫久住东北(有人说留过日本),通日语,了解国内外形势,他聚集商界人士开会,陈说形势利弊,主张扯顺风旗,保财产姓命。乃急速赶制太阳旗若干,率领商民出北关迎接日军,日军当即指定他为徐沟县维持会会长。1938年8月维持会改名县公署,常毅夫任县知事(即县长),1940年5月改称为县政府,常任县长。1941年1月,常毅夫改任晋泉县(今晋源区)县长。

  常毅夫寡廉鲜耻,甘当汉奸,不足为训。但徐沟老百姓说:“日军攻陷太原,守城名将傅作义都抵挡不住败退西山,日军一路烧杀,活牛市(今解放路)遍地流血。但在徐沟没杀人,这全是常毅夫的功劳。”十年前徐沟十字街一伙老汉如是说。这和义和拳时代北京人把赛金花傅彩云看成“九天护国娘娘”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无独有偶。2005年与晋源区老年人座谈时,他们也对常毅夫赞誉有加,说他能适时顺势,保护老百姓的安宁。究竟是寡廉鲜耻的败类,还是曲线护民的功臣?笔者不能武断。

  (附:常毅夫的儿子常自新,解放初在徐沟县晋剧团演出三花脸(丑角)滑嵇多智,艺名“自来丑”,徐沟县城“名嘴”杨三元说顺口溜称其“少爷出身,自带三分”。常自助新曾于民中后期与刘肖汉合资在大常镇开办油坊,厂带店,店名“自新号”,经理白步贤。)

  〔白步贤〕(1910——1980)青年时在太谷锦全昌绸缎店当店员。因待人诚信热情,办事勤谨干练,三年后被派往武汉分号,负责采购推销,顶三厘生意。日军侵入后回家,后在本镇茂林涌、东生泉、顺兴利、自新号等商号任管账、买客(采购)、掌柜等职。抗战胜利后,村里推选他管村政。再三推辞,勉强任了个副村长。解放后,在榆次新兴织布工厂任副厂长,分管生产、经营。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3年在榆次协成染厂。

  〔安茂林〕年轻时为刘家经管土地农业,忠实可靠。民国中年独资办店,一是茂林涌,经营点心、醋酱,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一是晋益涌木器店。解放前任职副村长,审时度势,重义轻财,多办利民实事。(参见前文)。

  〔刘明山〕民国年间刘氏德玉堂当家人,直隶盐业董事。1937年前曾任大常西村村长。抗战胜利后落户天津。

  〔刘棣、刘步中〕刘棣,清末在河北宣化钱庄任掌柜,1937年日军入侵后回村,在本镇茂林涌任经理。

  刘步中,刘棣子。1937年前在开鲁县(今属内蒙古)东大街永利泉醋房。后到沈阳某酒厂跑外。解放前与刘村药春祥、集义张茂林合股开办万隆泉酒厂。2004年在村,年77岁,对商界往事知之较祥,提供了不少资料。

  〔赵守发〕抗日战争以前,在太谷城太一商行任掌柜,大掌柜为清源县马峪村李一元。守发子赵清文家存民国廿四年太一商行开幕合影纪念照片。

  注:①榆次县志说空望佛名田志超是三原涡人,乾隆《太原府志》还说田志超是陕西冯翊人,孰是孰非,待考。

  ②关于大常得名,万历《徐沟县志》说是由于“宋赵二舍至其地赏军”“大赏”三军谐音而得。附和者并说附近小常村为小规模赏军处,北常村、南常村则为设筵席庆功之地。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大常村名,或以为是依姓名而得。现今村民12%为常姓,常姓分三支。其一支不知何时迁入,但最迟不晚于宋金,金天德五年(1153年),李青村大历寺大铁钟(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上已铸有“大常村常捷妻施银”的文字。究竟是为旧县志所言,因为“大赏”军士得名“大常”村,而后常姓对号入座纷纷迁来呢?还是居民多常姓而名“大常”?笔者不敢妄断雌黄。请博雅人士考察鉴定。

  ③明清徐沟县城垣周围1153丈。但徐沟城垣外关厢地面大,若连南关北关合计,则南北长近5里矣。

  ④诰封妇女歌曰:“一品二品是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宜人五品安六品,七品以下是孺人”可知刘家官职品级为四五品。

  ⑤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多有模糊、矛盾之处,但大常人都这么说,姑记录之,待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