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梆子:百听不厌 体现浓郁生活气息

2017-12-29 20:45:1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群众称它为山东沤。是一种山东省庆云县的传统戏曲剧种。章丘,过去是南北贸易、商贸往来的重镇。由于商业的繁荣发达,当地的戏曲艺术也蔚为大观。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庆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经在当地流行了。这种梆子声腔,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

东路梆子是庆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东路梆子唱出“新声”,焕发新活力,几年前,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西仓村自发成立了东路梆子庄户剧团。

东路梆子的流行地区,以章丘、惠民为中心,东到昌潍地区西部的益都、寿光;西到历城、济南,以及德州等地区东部的滨县、沾化、乐陵、庆云;往北到过河北省的盐山、沧州,天津;向南到过泰安、兖州、济宁等地。

东路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有大一板(大慢板)、二板(也叫慢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导板)、小导板、一句一打、三泣板、哭腔等,基本唱腔为[慢一板],艺人们又称为“本地乱弹”,但系用弦索伴唱的板腔形式。与和横笛伴唱的扬州乱弹的风格迥然不同,就是一种土梆子形式,为了有别于"雅部"的昆腔,所以参照了清初对一般地方戏曲的泛称--乱弹,而自称为“本地乱弹”。演唱曲牌主要有乱弹、昆腔、柳腔、娃娃腔、滑溜腔、磨古噜油子、倒拉车、叫板等30多种。

  东路梆子的“吼”是在每句唱腔的后面。按照板式的不同,语汇段落的不同,有“大吼”、“小吼”之分。按照唱词的内容,更有情绪的不同。往往同是一样腔弯的“吼”,在不同的情况下能产生不同情绪的效果。当然,这与演员的嗓子、演唱技巧、演唱基本功、感情的酝酿等是分不开的。吼得好,令人听来悦耳,百听不厌。悲时催人泪下;喜时使人笑逐颜开;怒时令人义愤填膺;乐时使人手舞足蹈;抒情时,犹如朵朵彩云追月,引人步入其境,回味无穷。就是这个“吼”,它突出了东路梆子的特点,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外省很多地方称东路梆子为“山东吼”,本省内也有人称之为“东路吼”。

东路梆子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管弦乐)主要有大胡琴(主弦)、月琴、小三弦、二胡、笙、低音胡、闷子等,武场(打击乐)主要有腔鼓(板鼓)、堂鼓、板、梆子、大锣、筛、铙、钹、小钹、小锣、铃、木鱼等。

在表演方面,老艺人们很讲究手、眼、身、法、步,一丝不苟。他们经常勤学苦练,对水袖、台步、甩发等功夫,掌握熟练,运用自如。而且还有不少绝技。当年著名须生演唱郭连孝,在《反徐州》中扮演徐达决意造反时,颈部猛一使劲,将乌纱帽向后上方甩出,正好落到检场人的手中。演《打棍出箱》的范仲禹时,能将一只鞋向上踢起,恰巧落在头戴的方巾上。这些表演,都很能烘托剧情,表达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其他如《坐楼杀惜》中宋江的踢带,《打侄上坟》中陈在官的甩发、蹲坐等,也都相当精彩。(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