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马毅:创业“编”出小康路 “双创”引领雁归兴遵

2018-08-11 22:13:0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大娄山脉不仅是一片红色圣地,还是一块绿色宝地。当地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青藤和方竹资源尤其丰富。坐落于山脚的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靠山吃山,利用山上的青藤和方竹编织工艺品,技艺传承已有近百年历史。

  在娄山关村,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藤编工艺品,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老马家的藤编。马毅是土生土长的板桥人,爷爷辈就开始制作藤编,马毅从小耳濡目染。

  说起娄山藤编,马毅满脸自豪:“我们这里的藤编解放前就已经很出名了,遵义会议召开的时候,会议室里面用的藤椅就是我们爷爷辈做的。”

  据马毅介绍,娄山藤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十分兴盛,由于省道过境,来当地买藤编制品的过客络绎不绝,藤编制品成为当地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大娄山脉,青壮年纷纷南下务工,劳动力逐渐减少。2001年,高速公路通了,从板桥过路的人少了,藤编的销路也日渐萎靡。

  眼看当地的藤编产业日益萧条,祖传的家业日渐衰落,马毅心有不甘。听说广东佛山顺德做藤编的很多,马毅决定带着自己的技术和伙伴去闯一闯。到顺德之后,马毅发现当地藤编工艺更加精湛,产品的类型也更多,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来对了。”在顺德一干就是8年,老家有七八十人都跟着马毅去了顺德。通过勤学苦练,马毅很快当上了藤编厂的生产主管。

  马毅离开家乡的那几年,汇川区板桥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当地藤编产业发展,于2004年成立了“遵义市娄山藤编协会”,协会的成立和运作有力带动了板桥镇藤编产业的发展,藤编制品不限于普通藤椅、背篓和菜篮子,还扩展到了沙发团椅、花架茶几和幼儿玩具等。

  2009年,马毅回到家乡,听说当地政府大力扶持藤编产业,他决定回乡发展。在顺德打拼8年,马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

  “那时候我已经不再是‘井底之蛙’,我学会了沿海的经营理念,知道怎么开一个厂。”当年4月,马毅注册成立了“遵义市毅丰藤艺有限公司”。

  马毅刚回到村里的时候,当地普通的藤椅卖90元一把,马毅从村民手里收购一批藤椅进行整体包装之后再统一销售,价格卖到了150元一把。藤椅价格卖得高了,村民的收入就更多了,很多散户也纷纷加入马毅的队伍。马毅说:“产业的发展光靠一个人肯定不行,村里家家户户会藤编,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抱团发展才能找到出路。”

  2013年,板桥镇成立“娄山关村藤编支部”,采取“村委+支部+产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产业大户接下生产定单,分到农户加工,产业大户计件付费,负责销售,这种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避免了恶性竞争,大大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

  如今,普通的娄山藤椅能卖到320元一把;村里从事藤编销售的农户由2009年的两家变成六家;专业从事藤编制作的村民也由当初的13人增加到168人。马毅苦心钻研藤编技艺,改良产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获得了“贵州省100名乡土创业创新能工巧匠”“贵州省首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等称号。1月25日,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马毅设立了“纯手工藤编”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藤编手艺越来越精湛的同时,马毅的藤编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远销贵阳、重庆等地,还在阿里巴巴开起了网店。娄山关村的藤编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年均销售额能达到800多万元。

  如今,马毅的工厂里有固定工人48人,大多数是年长的妇女,手艺比较好的工人可以在家做好成品交到厂里,每月能挣2000多元钱。既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庭。

  “返乡农民工通过外出历练,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本领,很快成长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心骨、社会组织的引领者、经济组织的领头雁。”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说,“返乡农民工为乡村产业规模经营注入新的活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

  马毅就是娄山关村的一只“领头雁”,如今娄山关村有48家农家乐,很多都是曾在马毅的藤编厂干活的村民开设的,因为藤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他们从员工变成了老板。马毅深知,公司和娄山关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自己有了能力,也应该反哺社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