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豆腐干:细腻耐嚼酥软滑润 醇香可口回味长久

2018-08-11 18:17:0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板桥豆腐干。网络图

板桥豆腐干。网络图

  中国小康网讯 板桥豆腐干是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特产。板桥地处汇川区最北端,娄山关之南,距汇川市区38公里。

  早年板桥有三宝,一曰娄山楠木,二曰板桥廖氏化风丹,三曰板桥豆腐干。远在清代,娄山楠木砍伐之后,运往北京,供故宫之用。抗战时期,美国人竟用飞机运回国内,可见娄山楠木之名贵。板桥廖氏化风丹,数百年来一直享誉海内外,成为居家旅游之必备良药。这板桥豆腐干,大约从晚清开始,作为地方特产,便小有名气,成了居家休闲馈赠亲友之佳品。

  板桥豆腐干起源于何时,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三百年前,此说至今无据可考,存疑。一说民国初年,此说不当,因为早在清末,便有人将豆腐干作为礼品送人。一说晚清时期,此一说法得到当地不少老人的认同。有位杨朝明老人,78岁了,据他说,郑子尹在遵义城中为启秀书院山长时,板桥人雍清泉的父亲(即雍文涛的祖父)到遵义拜访郑子尹,临行前叫人准备的礼品就是豆腐干,说见子尹先生,只有送这东西才恰当。郑子尹1864年辞世,照此推算,板桥豆腐干起源于晚清当可确定,其历史应在140年以上。

  板桥豆腐干最初只有两个品种:淡豆腐干和盐豆腐干。有人又把盐豆腐干叫香豆腐干。满清时,板桥便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到了清末,板桥小街出现四家盐号,每天有二三十挑夫为盐号挑盐。而那时盐贵如金,民间有斗米斤盐的说法。为使豆腐干好吃好卖,有人买来食盐,用盐水蒸煮豆腐干,凉干后再蒸,反复数次,这样做成的豆腐干,色鲜肉嫩,清香可口,又极富营养,很受当地百姓和往来客商喜爱。雍清泉之父送给子尹先生的豆腐干,应该就是这种特产。

  民国初年,雍清泉作北乡区(板桥属北乡区管辖)区长时,对豆腐干的生产很重视,所以当年仅板桥就有近二十家生产豆腐干的。后板桥人雍文敏到新舟、丹寨任区长和县长时,又将豆腐干的制作工艺在当地推广,板桥豆腐干的名声就渐渐变大了。板桥豆腐干走出省外是1932年。板桥人杨子湘在青年时代与韩念龙是知交,韩念龙与杨子湘同赴上海国立大学上学时,路过板桥时惟一带走的就是板桥豆腐干。

  据当地老人讲,板桥读书人多,看书时,一边咬一小口豆腐干细嚼,一边看书,一块豆腐干吃完,一本薄薄的书也就读完了。

  红军长征第一次到板桥时,当地乡绅组织四五十人欢迎红军,摆了很多桌请红军吃饭,主菜就是腊肉炒豆腐干。有红军说,腊肉炒豆腐干其味无穷。红军在板桥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每天街上摆出的豆腐干都供不应求。

  尽管板桥豆腐干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上也讲究,但和现在相比,就显得简单。过去从浸泡黄豆开始,到制作出金黄色的豆腐干,也就五六道工序,现在制作卤豆腐干,一般要十六七道工序,而且色香味俱佳,且保鲜时间长。

  板桥豆腐干具有绵扎,入口劲道,耐嚼,细腻、酥软、滑润、化渣、醇香可口、咸淡适中,回味长久,其坯干成型后,通体绵而不粉,内有微孔,五香鲜美的卤汁渗透其中,外观颜色酱红,韧而不硬,既香又鲜,回味悠长。(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