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地与文城

2020-03-24 08:00:00 来源:蒲县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大家都知道古县乡有个北盘地村和文城村,据传,这两个村子得名于同一时期,而且均与后赵的皇帝石勒有关联。但是,后赵皇帝石勒是公元330年才正式称帝的,而这两个村名早在公元308年就已经在当地民众口中传扬开去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再说,公元308年,石勒就还不是什么皇帝之类的大人物,而只是汉国国主刘渊手下的一员大将级的人物,那他又是怎么和这两个村子牵连在一起的呢?

咱们不妨先从石勒这个人说起。应该说,石勒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式人物。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都是羯族部落的小头目。年轻的时候,并州地方闹饥荒,他和部落的人失散,曾给山东茌平的师欢为奴。师欢的家临近牧马场,和魏郡的贩马头目汲桑常相往来,石勒以擅长相马又投靠了汲桑,后来,在贩马的过程中,结识了吴豫、桃豹、赵鹿等人,组成了群盗十八骑,乘马到远方掠夺丝绸珍宝等物,用以结好于汲桑,并追随汲桑投靠了公师藩,参与了反晋大战,大败司马腾。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八月,汲桑、石勒在东武阳被苟晞打败,此后便投奔汉王刘渊。其间,石勒率部就在蒲子古县、薛关扎过营盘。石勒在古县扎起兵营以后,又在离兵营不远的地方支了几个帐篷,辟为文舍,专门对部队的青年士卒进行文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石勒如此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文人,而恰恰因为他没有文化。

石勒从小就很聪明,跟着族人也倒腾过生意买卖,因没文化也吃过不少亏。他一开始,并不识字,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像刘渊那样受过系统的汉文化的教育,担任大将以后,越来越感觉到光靠武力掠夺是不行的,一介武夫想得天下是永远不可能的,只能是为他人当枪使。而且就打仗而言,使用兵法,本身就要有文化,愚蠢的将领是打不了胜仗的。刘渊封他为辅汉将军后,不论在哪里打仗,他从不伤及汉族中的文化人,还尤为看重那些贫困的汉族读书人,特意将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收罗在自己的麾下,供养在身边,委任为“文秘”或“谋士”。闲暇之余,让他们随从于左右,给自己读书,或者把书讲给他听,自觉受益匪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有意专辟了文舍。

到公元308年,刘渊的汉国在蒲子建都后,石勒所部于当年正月就被派往赵、魏地区,随后转而进攻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

公元309年,汉国由蒲子迁都古平阳(今临汾金殿)后,这里的兵营和文舍也随之迁走。但“北盘地”(原兵营所在地)和“文舍”两处地名却被永久地留存下来。

这里要说明的是,北盘地对应的还有一个南盘地,南盘地现在属于薛关,当时驻扎的都是石勒的人马。“文舍”呢,就是现在的“文城”。在古县人的口语中,有“城”“舍”不分的现象,他们称“午城”为“午舍”,称“克城”为“克舍”,所以,将“文舍”依照口语再写成“文城”倒也在情理之中。想必文城就是这样由“文舍”演化而来的。

至于石勒做后赵皇帝那是后来的事。公元318年,汉国国主刘聪死后,汉国内部发生分裂,刘聪的侄儿刘曜接替国主后,改国号为赵。由于在反晋的战争中,石勒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不愿再接受刘曜的统治,消灭了刘曜,到319年,石勒改元称赵王元年,为便于区分,历史上就把刘氏赵国称为前赵,而把石勒所建赵国称为后赵。正式称帝则在公元330年。难怪,人们传说这两个地名与后赵皇帝石勒有关。反正石勒做皇帝与他重用文化人是分不开的,以张宾为主的“君子营”就是石勒的“智囊团”,在他当政期间,还专门办起了臣将子弟学堂,被后人称颂。

也有人说,薛关南盘地是薛仁贵征东扎过营盘的地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因为薛仁贵征东仅仅是路过而已。倒是汉国要在这里建都,派军驻扎加强保卫更具说服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