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对话 | 葛剑雄: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陶寺是一个重要节点

2020-09-25 21:58:44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掌上微襄汾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9月20日下午,黄河文化旅游推介会在云丘山风景区举办。在“黄河·云上观见”之“诗与黄河”主题漫谈的环节中,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发表了主旨演讲。



温暖气候、充沛的雨量、疏松的土壤、大片的新月形农耕地……这些“先天”的因素让黄河成为适合早期农牧业产生及发展的“绝佳土壤”,这片土地滋养着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并不是所有的大河都能够孕育、发展出人类重大的文明。”演讲开篇,葛剑雄肯定地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这绝不是偶然的,有它必然的因素。”


“中国早期的文明产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现在对中华文明正式公布的结论就是把陶寺的遗址认定为非常可能就是尧都。”早期的华夏文明像满天星斗,来源于黄河,又汇聚在黄河。今天,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还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历史上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将黄河文明带到了各个地方。“我们今天讲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已经为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这是毫无疑义的。”葛剑雄说。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演讲原文节选


中华文明产生黄河中下游,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这决不是偶然的,有它必然的因素。


首先,黄河所处的位置是最有利的。回顾整个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寒带、在热带的河流,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和发展起得作用很小,甚至完全没有。而黄河流域所处的位置在4000、5000年前,气侯比今天温暖。根据气象学家的分析,那些年平均气温要比今天高摄氏2到3度。这样温暖的气候就保证了充沛的雨量,使黄河成为一个适合早期农业、牧业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土地。黄河中下游是黄土高原和黄土冲击形成的平原。这片土地的面积是北半球当时最大的农业地,它要超过从尼罗河三角洲到中东到两河流域。这个被称为新月形的农耕地,非常适合早期原始的工具和简单的工具开发,因为黄土高原和黄土冲击的平原土壤疏松,而且上面的植被不是很茂密。这个在其他时候也许是个缺点,但在人类早期、在这原始或者简单工具条件下,这恰恰是最大的优点。加上4000年前,及时地从两河流域传播来的小麦、黄牛、绵羊、马和青铜,这些都在黄河流域,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得到充分发展、运用、优化和本土化。

所以这片土地滋养着中国大部分人口。比如说西汉的时候,在当时全国6000多万人口中间,70%以上就是黄河中下游这片土地滋养的。正因为这样,中国早期的文明产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现在对中华文明正式公布的结论就是把陶寺的遗址认定为非常可能就是尧都。之所以留余地,那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相关的文字。


那么在这里已经探明总共有400万平方米连片的建筑,还有大批高等级的贵族的墓地、祭祀场所。今天推测一下看,要有这么一个贵族阶层、统治阶层、管理人员专制的祭祀人员和工匠,还有所谓他们的士兵,需要多少粮食来供养他们?如果没有一个大范围的农田和足够的食物,这样的文明是不可能形成的。

所以今天尽管我们已经发现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也都存在发展早期的文明或者文明的属性,比如说良渚文化,但是到现在我们还找不到他们延续发展的证据,它们中间往往中断了、甚至消失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缺少这么一片土地稳定地供给他们所需要的赖以生存、发展的粮食和基本的物资。

所以尽管考古学家已经肯定,早期的中华文明像满天星斗,但是最后都是汇聚到这里,再从这里引领到各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正因为这样,从这里繁衍的人口以后逐步扩大到中国各地,并且走向世界。 

到了明朝以后,所有的移民都会把自己的根追溯到黄河流域、追溯到中原。比如在这影响最大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我们讲黄河儿女遍四方,这是曾经出现过的移民史上的历史事实。不仅是华夏汉族,就是南方有些少数民族,他们也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其实他们系统的根,是对华夏文明、对华夏文化,所以把中原看成他们文化之根。与此同时,又成为各族,甚至各国人民的大融合,把它最后融合到中华民族之间。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像匈奴、鲜卑,还有南方普遍存在的其他族,现在大多数都不存在了。有的存在的民族,他们的人口比历史上减少了很多。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从肉体上消灭,而是不同形式融合在之间,构成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正因为这样,黄河流域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华各民族一个主要的发源地,那么在南方通过北方南迁的人,把这个华夏的文化带到那里,使当地的非华夏的民族也最终在文化上面认同华夏。所以我们今天讲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已经为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这是毫无疑义的。


来源丨临汾广播电视台
编排丨马   超
投稿邮箱:
xfxwzx@126.com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