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神木 | 贺家川镇:老区新姿沐春风 筑梦小康再启程

2021-01-06 08:00:00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红色革命老区

粮丰物阜 人杰地灵
       粮丰物阜,人杰地灵,神木市贺家川镇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黄河与窟野河在这里交汇,滋润着这里的沃野。“十三五”时期,贺家川镇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成果丰硕,谱写了一曲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交响乐”,绘就一幅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

01 赓续红色文脉 ——这是一块充满红色印记的土地

为盘活红色资源,贺家川镇不断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以红色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推动红色文化传播,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1.jpg

1927年神府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成立,神府革命的火种就此点燃并在陕北大地燎原。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晋绥边区和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后勤部、卫生部、医院、《抗战日报》社、洪涛印刷厂、被服厂以及陕甘宁边区第一河防司令部等单位曾驻扎这里,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贺家川镇每一处历经沧桑的革命遗址,都见证着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是寻找初心、铸魂补钙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贺家川镇累计争取资金8850万元用于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完成了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等9处征地拆迁,杨家沟整风运动旧址、神府第一农村党支部等项目主体已完工,120师被服厂、晋绥军区后方医院等四个项目已完成方案审查。

2.jpg

红色文化也是后人追寻革命历史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资源。每逢清明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各级党员干部开展清明祭扫、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颂党恩等形式的纪念活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接受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在贺家川镇红色革命纪念馆内,陈设着革命先辈雕像、主题浮雕等,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先辈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沿着历史的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回味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激励后人热爱祖国、珍惜生活、努力工作,使宝贵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神木市发展的新动力,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新的故事。

薪火相传再出征,栉风沐雨铸精诚。新时代,贺家川镇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贺家川镇党委书记乔海军表示,全镇上下在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做好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同时,将充分挖掘镇上的红色革命故事,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红色小镇建设。

02 擘画农业图景 ——这是一片深耕绿色农业的沃土

      黄土天成,自然归真。贺家川镇土地资源丰富,山峁纵横,是一片深耕绿色农业的沃土,绿色生态是贺家川镇农产品的底色和标识。

3.jpg

优质的小杂粮、彤红的大红枣、地道的炖羊肉,以及兰花花、陕北汉、禾吉仕、老农夫等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国香神木的礼包,是国香神木、黄土天成的标识溯源。特别是兰花花凭借其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充分占有线上线下两大市场,已从贺家川镇走向全国。在强化产业发展上,该镇镇长刘补军表示,镇上依托“两河”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优势,发展设施蔬菜、山地苹果、小杂粮及药材种植,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jpg

贺家川镇不仅是红色革命老区,也是红枣之乡,红枣销售收入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品种老化和病虫害影响,枣农收入下滑。为促进红枣提质增效,该镇持续推进红枣低产园改造工作,2017年以来共实施低产园改造1.3万亩,低改后每亩可增收800至1000元;举办了9期红枣低产园改造技术培训会,培训枣农900多人,促进红枣丰产、枣农增收。

与此同时,贺家川镇联合帮扶企业、本土红枣加工等龙头企业、互帮互助促文明帮扶企业与贫困群众签订红枣、小杂粮等农产品购销合作协议,共帮助群众售卖红枣54万斤,促进群众增收81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陕北汉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是贺家川镇本地涉农企业,公司负责人康忠亮从事红枣产业30多年来,对红枣深加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康忠亮表示,今年公司与镇域内43户贫困群众签订了农产品认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两角钱的价格收购红枣、谷子等农产品,为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的同时,也扩大了公司规模,实现贫困群众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03 推进旅游发展 ——这是一块黄河滋养下的黄土地

      蕴天地之灵气,集山水之大成。贺家川镇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着力把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乡村、乡韵、乡愁更增添了旅游内涵,推动农业和旅游“破茧成蝶”,融合发展。

5.jpg

黄河奔腾、九曲蜿蜒,在晋陕峽谷两河交汇处,天台山就是母亲河给予这片土地最美的恩赐,贺家川镇是新时代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引领示范。登高望远,天台山美景尽收眼底。向东,滔滔黄河水应和着晋陕峡谷的奇峰叠翠;向西,黄河与窟野河深情相拥,气势如虹,形成了“一山览秦晋,二水锁烟霞”的壮美奇观。天台山下,万亩枣林与沙峁头古渡村落、温路家村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两河交汇地、最美贺家川的山水画卷。

贺家川镇是神木市强化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该镇盘活文化和农旅资源,留住美丽乡愁,充分挖掘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特色,进一步激活文化记忆。以黄河驿站、精品民宿、体验农业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黄河大峡谷沙峁头景区、天台山景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农旅融合的进程,让人们能够望山见水、乡愁可寄。

04 产业扶贫凸显 ——这是一块追赶超越的发展热土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脱贫攻坚为契机,贺家川镇强党建、整村貌、兴产业、促增收,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增强发展能力的新路子,实现了多方“增效”的目标。

6.jpg

一个项目带富一个家庭,一个产业改变一个村庄。贺家川镇以“三变”改革为契机,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3个脱贫村全部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每村建成1个并网光伏电站、成立1个互助资金组织,利用盛园“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使贫困群众与村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关系,享受分红,实现可持续增收。

在丰劳山村发展1000亩山地苹果,如意村发展500亩柴胡种植,在清水源等村发展1000亩藜麦种植。杨家沟等5村3000亩无公害小杂粮种植、沙峁头200亩杂果园种植以及刘家湾村红条滩和拜水滩两地800亩葵花等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张兴庄小组林麝养殖业初见成效。从资源优势到造血生血,“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寒冬时节,驱车行驶在沿黄路上,晶莹剔透的流凌充盈眼眸,一路风景不断。一条条平坦道路,一项项富民产业、一张张开心笑脸,都见证着老区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近年来,贺家川镇育龙头强品牌,释放扶贫带动效应,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陕北汉、兰花花带动68户贫困群众入股发展,每年分红3000元;实行订单农业,镇域内5家龙头企业在市场价基础上每斤上浮0.2元,购买贫困群众的红枣,优先聘用困难群众务工就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7.png

走进温路家村盛园蔬菜大棚,数十座温室大棚排列整齐有序,棚内种植的西红柿、芹菜、甘蓝等蔬菜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温治堂介绍,大棚蔬菜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无公害种植,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村里的贫困群众借助项目走上了致富道路。

“十三五”时期,贺家川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做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对有发展项目的贫困群众,积极落实“以奖带补”产业政策,促进自主经营脱贫增收。对没有发展项目的贫困群众,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建立兰花花企业带动、陕北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盛园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自主种养的产业扶贫模式,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发展之路,一幅幅以产业为支撑的美丽乡村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暖风劲吹,民心花开。回望“十三五”,随着一件件好事、实事的落地见效,一个个美丽乡村竞相崛起,黄河岸边,一张张百姓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广袤乡村充满田园韵味。步入“十四五”的新征程上,贺家川镇将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进程中持续发力。黄河水浩浩荡荡,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正在凝聚新的力量。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