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礼逸闻

2019-11-18 21:59:24 来源:河津新闻网 作者:河津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约束制止相关部门以及单位之间相互送礼的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在日常家庭及个人生活中,送礼是亲朋好友之间维系情感的一种方式,古时亦然。在古人的生活中,送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很多文献中,都记载了古人在送礼与收礼方面的故事。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对收礼、送礼的记载比比皆是。诸如,天下闻名的孟尝君,受困秦国不得脱,无奈之下只能送礼,即“取所献狐白裘”,“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后来刘邦也如法炮制了同样的事情,以解白登之围。
    到了后来,送礼收礼往往和行贿受贿连在一起。比如清代,送礼收礼不仅是官僚们的“必修课”,而且是明码标价的真金白银。门包、冰敬、碳敬、别敬之类的礼尚往来,更是家常便饭。雍正元年被革职的吴存礼,从康熙四十九年任云南巡抚,十三年间,送礼达五十一万五千七百零八两,在革职的当年还给大学士李光地、礼部尚书张鹏翮分别送礼两千五百六十两和一千两,而李、张二人素以清廉闻名,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究其原因,官僚俸禄极低是清代官僚系统收受“礼物”的重要原因。以品级论,七品官年俸四十五两银子,一品官年俸一百八十两银子。这样的收入根本不可能维持普通官僚家庭的吃喝用度。
    不过,在名人的“礼尚往来”中,也有很多并不看重金钱。民国时期的“北洋三杰”之一、曾四次出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段祺瑞,虽被后世称为醉心权术,但他并不贪财。
    有一次,江苏督军齐燮元送段祺瑞一套极其珍贵的围屏,围屏浑身上下镶嵌着各种炫目的宝石。他的家人喜欢得睡不着觉,还半夜里起来抚摸围屏。结果,段祺瑞第二天就让人把围屏抬出去物归原主。“东北王”张作霖曾给段祺瑞送过一些东北特产。结果,段祺瑞只收了两条鱼,其他一概不收。当然,段祺瑞不收礼也有例外,他将冯玉祥送来的一个大南瓜收下了,据说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把南瓜再切一半还给冯玉祥。
    冯玉祥送礼送南瓜,在现在看来似乎有点恶搞之意。几年之后,吴佩孚在洛阳过寿,冯玉祥再次恶搞了一把。1924年农历三月初七,吴佩孚办五十大寿,别人都送金银珠宝,而冯玉祥却拎来一罐冷水,以此来形容“君子之交淡如水”,并说明这罐子水是玉泉山的“天下第一泉”之水,要送给“天下第一人”,其水清澈透明如镜,正好比大帅为人。吴佩孚只好说:“好,好,知我者,焕章也。”
    当然,冯玉祥送礼也是看人下菜。他有拿出手的东西,绝非南瓜、清水可比。溥仪大婚时,冯玉祥送上大喜白玉如意一柄,藏青、银灰绮霞缎衣料二件,酱色、古铜绮霞缎马褂料二件。巧合的是,没几年,把溥仪请出紫禁城的正是冯玉祥,不知溥仪心里作何感想。
    除去金银珠宝、奇珍异宝,中国人送礼也喜欢雅致的,字画首当其冲。比如,溥仪大婚时,黎元洪送了贺联(“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铜盘铭,富贵吉祥”);一代枭雄吴佩孚办五十大寿时,除了冯玉祥的一罐清水,当然也收到过不少寿联,其中一副是康有为写的:“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及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寿联对仗工整,霸气外露,把吴佩孚看做一方雄主。          
                           据 《北京晚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