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以民歌演唱为主 以歌赢人群众喜闻

2018-09-30 11:37:26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翎翾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城、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戏益剧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大秧歌的缘起和成长

  大秧歌形成于清初,是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而成的。朔城区地处边塞,民风尚武,各大村寨都设有专门教练武术的“武场”。为了增加娱乐性,练武者腰佩花鼓,击奏发声,使拳术逐渐舞蹈化,于是产生了踢鼓秧歌。踢鼓秧歌场地较大,有集体欢舞和各种复杂队形的变换,以舞见长,为群众乐见。小秧歌是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以民歌演唱为主,以歌赢人,群众喜闻。每年一入冬,传习踢鼓秧歌的“武坊”和教练小秧歌的“文坊”往往集结在一起进行排练;来年正月、二月和入夏后的六、七月演出时,又往往结伴而行。久而久之,文武两坊就合二为一,组成“秧歌坊”。两种表演方式也相互渗透、融合、壮大,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表演形式,即载歌载舞的“土摊秧歌”。

  土摊秧歌可以组织较大规模的队伍于街巷做“过街”演出,也可以登门入室做“进院”演出。“过街”演出时多是变化队形的大场面,“进院”多是在锣鼓声中唱一些应时应景的祝贺性的“喜歌”。逐渐土摊秧歌出现了一些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固定剧目,有《割红缎》、《打酸枣》、《买鹅梨》、《拉老汉》、《备马出征》、《单风朝阳》、《双挂印》等。音乐上逐渐走向专曲专用,形成固定的曲子。在表演上也积累下诸如“戴宗三亮式”、“腾空旋风”、“大小控步”、“一字四品步”、“兔儿旋窝”等固定程式。清朝初年,随着土摊秧歌的发展和创新,各村各地涌现出不少深受群众欢迎的秧歌艺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攒合班子”出现了,这种班社把有名望的秧歌艺人聚合起来,鼓板按节,丝竹随腔,离开土摊,登上舞台。经过漫长历史孕育,朔州土地上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戏曲剧种——大秧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