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龙古村文化密码(一)

2017-04-19 16:44:51 来源:中国纳溪门户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是我到过的村落中,农耕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传统村落。金秋时节,当我一次又一次与这儿的历史、文化、生态、人文零距离地接触,与乡贤口述历史面对面,就被这里灵秀的古村、精美的古建筑及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所折服。眼前看到的是一部浓缩乡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轻轻地翻开她的书目,可称是传统村落优秀文化遗产的宝库。穿行于溪边、古道、水堰、粮仓、大院,参观乡村石牌坊、石碑群,堂屋壁上的“福寿”大字,听老人们讲述石达开部当年三进三出龙古场,“陶三千、马十万,不如肖三泼水饭”的传闻,哼起古老的民谣,品味龙古村中特产黑豆花的滋味。漫步于龙古溪门洞大桥上,唤醒了记忆,乡愁随之入梦来……难怪,有专家、学者、企业家纷纷慕名而来,掀开了龙古村尘封的文化史书,为新农村文化之旅勾勒出一幅龙古村未来的建设蓝图,让龙古文化遗产串起来,在纳溪区全域旅游的框架下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千年古驿道 一条珍珠链

龙古村的古驿道,是永宁河川盐上岸,改走古夜郎民间商道,去贵州赤水、仁怀的又一条盐路。这条民间商道起于大洲驿水码头,经护国、天马山、白鹤场、龙古场、打古场、五通场、锁口场、安居坝、九支城到赤水,全程100里。

清乾隆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奉旨开通赤水河漕运的同时,开通了这条古驿道。从嘉庆年到清末百年间,这条民间商道上的马帮、驮队、挑夫、力行、行商在古道上把一个又一个幺店子生意激活了。后来,串起了沿途的一个个乡场的繁荣。

1928年初,贵州军阀周西成为母修宗祠,选址赤水河边安居坝,为保工期,选址五通、打古、纯州、龙古之地的木材、竹材、石材,于是征调上千民工手扒肩挑将古道扩宽,以保建材运往安居坝。1938年10月,国民政府下令抢修川滇公路连接滇缅国际大通道,这条川黔古路得到扩建而上升为官道。从此经贵阳到赤水达大洲驿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运达泸州,走重庆到抗日前线。

1955年、1963年人民政府扩建这条边贸通道,1984年路面加宽至8.5米,成为四川纳溪大洲驿至贵州赤水的省道。这条川黔通道,由此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商贸文化和无数的场镇。

三百年水堰 泽润生民

龙古溪发源于普照山丹桂高山子,流经龙古村15里,浇灌数千亩田园。据龙古村一社肖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五十年《池口仙女天碑记》上载,康熙初年,天大旱,村民引水修堰,筑渠数里,将龙古溪水围湖于龙古场,分渠引水灌田浇土,民众得以五谷丰而度灾年。为纪其事,肖氏族人立碑为纪,子孙世代维护堰渠以保生计。

乾隆二十六年,村民又对堰渠作扩建,并以仙女赐甘露为民,捐修池口仙女庙。村第一书记陈隆海介绍,龙古村的水渠工程也列入政府资助的小水利建设项目,目前已在村边修建龙古潭堰,蓄水量可达5万立方米,可保天干年农家引水种田与牲畜饮水。

行走在龙古村古道上,流动的龙古溪水从身边而过,登上龙古滩门洞大桥,远眺水渠,溪润四方,“依道使民处,源头活水来”成为龙古村人文之旅的一大自然人文合璧的新农村美景。

肖嘴古粮仓 可存万石谷

位于龙古场三里远的肖氏大院,是明洪武二年肖安白为避红巾之乱,率族人从湖北麻城孝感乡入蜀填川插占于此的祖业,故名肖嘴,子孙发脉已传20多代。据肖氏裔孙介绍,肖嘴是世祖肖本家的老宅,神龛上还有清乾隆年“清待赠60岁寿肖学兴、王氏,肖文奉旨祀”牌。《肖氏族谱》中载,肖本家为云南府将军,三品衔,归田后而在肖氏祖业基上修建宗祠、家庙,置庙田800亩,于是在肖家祠堂后院建了粮仓。粮仓为长方形,高约12米,长8米,宽10米,可存粮万石以上。粮仓隔板上有记,嘉庆年号,距今二百余年,依然保存完好。

肖安和、肖邦仲两位老先生回忆说,肖家是龙古场大户,朝中有人做官,族中有秀才、举人,家中有田产,每年所收租子皆入粮仓。1950年,人民政府征粮剿匪,属叙永第八区的龙古乡,所征集公粮就存放在肖嘴万石粮仓中。1951年龙古乡划归纳溪县第五区,直到1956年并为白鹤乡,这儿都是征粮入库的大粮仓。土改时,把老房子分给子孙,一直保存下来。(文/陈鑫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