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谷帮商业文化

2018-08-29 16:12:13 来源:太谷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谷帮是晋商中的一支劲旅,五个多世纪的发展兴盛历史,对晋商乃至于晋中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它所产生的文化已深入骨髓,成为太谷人民一直以来延续不断的精神财富,直到现在,它的巨大影响仍然在继续,造就了和造就着一代又一代谷帮商人。

  第一篇   谷帮经营文化

  一、诚信为本深入骨髓

  太谷民风古朴,崇尚节义,恪守诚信,五个多世纪以来,谷商始终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原则,才能在商海中,纵横500余年,驰骋亚欧大陆,创造了“金太谷”、“商品集散中心”、“中国的华尔街”、“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等的美誉。

  在信仰上,谷商尊奉关公,把关公做为信义的化身,赋于了他“义薄云天”、“信义昭著”、“言必忠信”、“信必笃敬”、“忠义参天”等等传统美德,在太谷县,无论大小村庄,都建有老爷庙(关帝庙),有的村甚至建有两座甚至三座老爷庙,太谷县城建有四座老爷庙。谷帮商人崇拜关公的忠义,并在商业活动中用“义”来团结同仁,凝聚同乡,以关公的信义取信“相与”,取信顾客。在太谷,不只商家,就是普通百姓,也家家都把关公奉若神明,逢年过节,焚香祭拜。直到现在,你如果走近太谷县的大大小小的商店,都能看到所供奉的关公塑像。百姓已然把关公看做为招财进宝的象征,把信义看当做为为人做事的信条。诚信为本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生生不息地在太谷传承。

  在谷商的商贸活动中,诚信突出表现在以标期为载体的货物批发和赊销的销售形式上。标期有年标和季标之分。年标即一年一标,用于远路运送的货物,如福建的茶叶、苏杭的绸缎、广东的药材、蒙古的牛马皮毛等。季标即期标,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次,称之为春标、夏标、秋标、冬标。“山西之标,分为两种,一为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一为太汾标,即太原府所属之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之平遥、介休之标”(卫聚贤著《山西票号史》)。此两个标期,在各地日子不尽相同,而每个标期账庄、钱庄放款的利率,“悉以太谷标开利为先为准,太汾及各县均参照太谷标析中制定各自的利率”(《明清晋商与货币金融史略》206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每到标期,山西各县、邻近各省货商都会提前三天来谷,清算上标货物的赊欠货款及利息,预订下标货物。因此标期前后,太谷无论商家还是钱庄、票庄都到处堆满了各种形状的元宝,金融活动异常活跃。难怪在太谷富商武家任家塾先生近二十年的太原刘大鹏老先生目睹太谷冬标繁荣,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如此写道:“太谷一邑,富甲于晋,为吾省荟萃银钱之所。今寓此,见夫街市之中,商为我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如水之流,滔滔不断。询之市人,何以负银者之多也,市人云本月二十五日(12月11日)为冬标日期,今日周标起首,共周三日,标至二十五日即无事。所谓标者,生意家交还借贷银两也”(刘大鹏著《退想斋日记》)。

  钱庄的借贷款均以標期为归还期,全省通例。太原标后五日为太谷标。太谷标分春、夏、秋、冬四标,每标相距三个月,大致为日期春标三月八日,夏标六月三日,秋标八月二十五日,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太谷担负着中国北部的现银运送和货币借贷、贷款偿付的重任,各路运来的现银,在太谷集中办理交收后,开出利率,其他各地照此为准再办结算。

  太谷县除专业办理大金额的金融借贷外,还进行着大量的货物批发,谷商分庄、联号遍及全国各大商埠,每到标期,各商号都要组织回各地货物,在太谷总号批发销售,销售形式以赊销为主,偿付期限分别为一标至三标不等。每到标期,各地商贾都都会云集太谷选购货物,届时,太谷县城“百货所及,列为市廛,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民国版《太谷县志》)。

  谷帮商人利用自己雄厚的金融实力,专门经营信用放货、信用放款。因而形成了商品赊销和货币借贷的两种债权和债务关系。无论信用放货,还是信用放款,都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一种商业行为。谷帮商人对前来购货或贷款的商贾之所以如此宽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资金实力雄厚;二是商号采办货物付款期限较长,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比如南茶北马和俄罗斯商品,多为年镖结算,甚至于要隔至一个两个镖期,所以“茍使信用有素,购存货物,无须筹备现款,及期满应行归款,在营业周转一年或数标之内,已可以货易款,本利均回。此固尔时物力丰盈所致”(刘文炳《徐沟县志》)。北洸曹家是谷商中有实力的商业大家,不但货物批发,还经营金融借贷,开设于太谷县城的运通五、砺金德、三晋川三个账庄,就是专门利用雄厚的闲散资金,进行信用放款。仅砺金德一号年贷款数额就超过20万两白银,光利息一项即年达1.5万多两。而曹氏的其它钱庄的业务也不同于别家的钱庄,不同之处是除开办现款供贷业务外,还经营粮食借贷、布匹借贷等业务。贷款数目少为1000两,多则数万两不等,期限分长、短、镖、日4种,即长期贷款为一年,镖期贷款有3镖到1镖不等,贷款以镖期为归还期限。短期贷款一般以粮期而定,时间为20天左右。日款则分1天、2天、5天、10天、半月不等。利息计算为“满加利”,每镖议定,一般为5~8厘不等。光绪初年到光绪二十六年是曹氏钱庄借贷业务最盛时期。仅信用放贷一项,北洸曹氏所开设的30余家钱庄,每年的利润约在30~40万两。这些商业经营都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可以说是诚信成就了谷帮商人,成就了太谷商业的辉煌。

  此外,谷帮商号在日常经营中也特别讲究诚信为本,他们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虽以经商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把儒家思想贯传于商业活动中,他们认为商业营利就是“陶朱事业”、“管鲍遗风”,因此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同时,谷帮商人又通过学徒制,把诚信经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直至今天“童叟无欺”、“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销售无诀窍,信誉第一条”、“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秤平、斗满、尺满足”、“诚信赚得字号久,谦和赢来顾客常”等等经商谚语还在广泛流传。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已经深入历代谷帮商人的骨髓。

  二、股份经营源远流长

  股份经营是太谷商帮经营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谷帮商人在商海中发挥群体力量,争取最大利润的一大创造。股份分银股和人股,银股也叫财股或财力股,是商号开办之初,一次性投入的资金;人股又称身股或人力股、人身顶股,是商号员工以个人劳动力,包括掌柜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伙友的个人业绩和贡献等折成的股俸。每个账期,(一般三至五年一个账期)商号所盈利润,除去开支(开支包括上至掌柜,下至伙友、学徒的伙食费、薪金、衣资费等等费用),按银股和人股的份额平均分配。

  持银股者称为财东,拥有商号的所有权,享有永久的利益,可以父死子继,夫死妻继永不间断,对商号的盈亏负无限责任。财东按照合约将开设商号所需资本交付掌柜后,便不再过问商号事务,只裁定扩展业务,赏罚伙友,分配红利等重大事宜,除此之外,不参与商号的经营管理事务。

  持人股者称掌柜或伙友,可以说是财东出高价聘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人股享有与银股同等的分红权利,而不承担商号的亏赔责任。人股最高为一股,即一俸股银,最低为一厘,即一俸银股的1/10。享有人股的掌柜或伙友称之为顶股或顶生意。并不是所有商号伙友都能顶生意,一般说来,商号顶生意的伙友有三种,一种是商号开办之初,由财东聘任的大掌柜,即领本掌柜,本掌柜的身一般为八厘,最高可达一俸。第二种是财东带有一定商业经营管理经验和带有一定经商经验和技术入号的伙友,在经过三个帐期后,可由大掌柜视其能力和业绩折成一定数额的身股,报告财东许可后,记入万金帐中,一般为三至六厘不等。业绩突出者可任商号的中层管理人员,这类人员的身股通常为四至六厘,普通高薪金伙友可顶身股三至四厘。第三种是住号十年以上的伙友,即指由学徒身份入号的伙友,只要工作勤奋无过失,业绩突出,也可由大掌柜向财东推荐认可后,顶有身股一至二厘,同时将其姓名及所顶身股数计入商号的万金帐。顶有身股的伙友就有了和财东共同分取红利的权利。

  谷商通过身股形式,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让渡给了企业员工,创造性地处理了东伙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也把企业的兴衰与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企业员工的群体作用增强了谷商在同业中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业发展,社会进步。

  除此而外,在长期的商业经营过程中,为增强同业竞争,谷商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合股经营制,结成了众多合股商号,即由多家股东出资入股组成商号,每股两千至一万两白银不等,最多可达十几或二十几股。共同推举一位德才兼备且独具商业经营管理才能的财东出任商号的专东,全面负责商号的经营管理。谷帮最大的票号志成信在同治年间改组为专业票号时,即有21家入股财东共同出资参与;而谷帮第二大商号协成乾也则纯粹为合股经营票号,合股财东有13家,此外谷商广帮广升誉、广升远等等也均为合股商号。

  谷商通过合股进行融资,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增加了资金实力,做大做强了金融汇通天下和交流中国南北货物的商业集团,创造了垄断北中国民间商务结算,垄断北中国药材供应的辉煌业绩。

  第二篇  谷商与民间文化

  一、谷帮商业与节日民俗文化

  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各种文化积淀,几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文化生活、精神信仰及休闲娱乐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内容。

  太谷地处晋中腹地,人文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众多的节日,并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成为太谷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无论哪个节日风俗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节日的持续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发展。概括来说,太谷的节日主要有四大节、八中节、二十四小节。现将简述如下:

  一、四大节:

  四大节为春节、端五节、中秋节、冬至,是谷民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即标志着春、夏、秋、冬四个时节的关键节气,是百姓转换季节进行农耕的重要农时,在百姓的生活和劳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春节,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是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即农历第一天。自古以来,百姓大都在春节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庆贺过去一年的丰收,也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同时也意味着春节过后,将要进入繁忙的劳作时节了。

  春节这天,谷民便早早起了床,在院内大放爆竹、塔塔火、起火等,鞭炮隆隆中,各姓族长先便率子孙们到祠堂祭奠祖先,然后在各自回到自家院中接神。接神时,院中央摆屏风,屏风前放一供桌,供桌上摆供品,供品为花馍、核桃、柿饼、酒枣、油面等。而富裕人家往往还有全羊、猪头,供菜也特讲究。盛具一律为小盘。然后再在灶君神位面前供上“枣山馍”——白面上嵌红枣蒸成的三角形山状大馍馍,上面有龙、凤、如意、祝寿瓜果、元宝等造型,取金、银、米、面堆积如山之意。无论贫富都要供的。然后,由长者率领,依次向各个神位上香、敬纸、奠酒,最后以叩拜礼结束。

  春节的早饭需在天不亮时就吃完,早饭是几千年不变的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的一种钱币,状如元宝,过年吃饺子意味着一年四季都会财源滚滚,顺顺当当。包饺子时,要在12个饺子中包12枚小银币,谁吃到即谁在这一年中会运气好;而煮饺子时,需用芝麻秸杆来烧火,意味着一年之中生活、生产等能象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早饭之后,进行的是隆重而热闹的拜年活动,这也是几千年不变的规距,小辈们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依着辈份大小,到长辈家拜年。拜年时需面对长辈叩头,落座后与长辈叙话,说些祝福的话、谈论过一年的收成和未来一个的希冀,长辈在家里备香烟、茶水和瓜子、花生、柿饼、核桃、糖果、油食等年货招待,家家都是喜气洋洋、融融洽洽。而大户人家则是跪在院子中祭神供桌前的红座垫上,高声唤着长辈,叩头、说祝福话,起身进屋后,才与长辈叙话,长辈则要赐小辈压岁钱。如此,可忙乎一个上午。

  午饭自然也是相当丰盛,就是普通人家也要炒几个菜,主食大都以油高和馍为主,取蒸蒸日上、步步登高之意。

  午饭后,就稍轻松了,有的村庄唱自己排练的秧歌,有的村庄闹社火,如抬铁棍、背背棍等,有的村庄则会有三五摊敲锣打鼓的,也有一家子或亲朋好友聚在一齐打麻将。晚上,则照例会放焰火、打铁花。打铁花,即旧时的礼花,把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烧软,然后用一铁板取出,另一手用铁棍猛击,铁板上的红铁水便分成无数点状喷射出去,力大者可喷50多米远,煞是壮观,但常有幼童被灼伤者。

  民谚云:“过大年,好高兴,只吃好的不做甚”。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种“慎始”观念是谷民淳朴思想的精华。

  夏节,也称端午节、端阳节或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五月节等。民国初定为夏节。端午节源于爱国诗人屈原,据说爱国诗人屈原跳河后,百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他,于是往河中扔用竹叶包裹的米,流传下来,形成节日,每年五月初五,百姓便吃用竹叶包裹的米,饮雄黄酒,以纪念爱国诗人。

  谷民过端午节特别注重祈禳,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在门上插草艾,贴神牛和尉迟恭、秦叔宝的剪纸式画像,以驱邪镇鬼保吉祥。姑娘媳妇们还要用用五色线缠许多大大小小的角黍,做许多各式各样的香荷包、香老虎,小孩子们每人手腕上必带用五色丝线串起来的赤灵符(俗称香包、香布袋),每人额头上必用雄黄酒写“王”字,用雄黄酒涂抹肚脐,此以驱邪避瘟。这一天还有人要到田野去捕捉癞蛤蟆,再把墨锭塞入癞蛤蟆腹内荫干,制成蛤蟆锭,用于消除人们患的肿毒之病。大户人家还要到祠堂祭祖。

  夏节过后,就是炎热的夏季,百姓也要进入小麦收获和第二转播种的时节了。

  秋节,即中秋节,亦称“团圆节”,是谷民十分重视的节日,在尧舜时代已有中秋祭月神的习俗。周代祭月神已颇具规模,要击鼓吹箫。到了唐代,由祭月神向赏月过渡。宋时,正式成为节日。所以《东京梦华录》中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晚”。月饼也被列为中秋节专用食品。月饼是殷周时,民间为纪念太师闻仲所作的“太师饼”。唐宋时发展成为“团圆饼”。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寻》中,最先出现月饼一词。明清后,月饼成为一个固定名词。

  每逢中秋,谷民每家必会烧制大小一大摞月饼,买各种水果,晚上,在院中摆个小供桌,点几柱香,供上几盘月饼和水果,磕头作揖后,一家人围坐于桌旁,边吃月饼与水果,边赏月,边给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飞奔上天的嫦娥,月亮上的梧桐树、玉兔成了孩子们最早的,听得最多的故事。谷地富商北洸曹润堂有诗云:“仰看今夜月,大地倍光明。万里浮尘敛,丹桂望峥嵘。比际诗为敌,何人酒作兵。庭中开绮席,座上集群英。韵门尖义险,交推瑜亮贞。风流黄叔度,儒雅李长庚。放眼羞时辈,谈心薄世情……”。

  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在中秋节前几天,各家各户都要忙乎几天,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白面和胡麻油、糖馅、果料等拿出来,把面分别用花椒大料水和沸后凉凉的胡麻油和起,再合在一起揉匀,稍醒,捍开,刷一层用胡麻油和熟面制成的油酥,卷起,下剂,包好馅,放在不同图案的月饼模中脱出,再放到鏊上烙硬,然后放入专用煤炉里烤熟。月饼名称繁多,因配料不同,分枣泥月饼、豆沙月饼、红糖月饼、夹馅月饼、冰棍月饼、豆沙月饼、甘饼皮月饼、椒盐月饼等等,此外,在清代后期,太谷还出现了一种以人名命名的月饼----郭杜林月饼。郭杜林,太谷任村人,以做饼为生,所做月饼以香、甜、酥、脆而驰名,因此出名。

  晚上,在庭院中央摆供桌,中央供上由小到大的一摞月饼,最底层的月饼直径足有尺余,周围是几盘普通月饼和各式水果,西瓜需切成莲花形状,取意连生贵子之意。祈祷毕,阖家围桌而坐,饮酒、吃月饼、赏月、谈月。把那个直径尺余的月饼,按全家有几人,切成莲花状的几辨,每人一块必须吃了,取意味团团圆圆。

  中秋节是谷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正值收获的季节,谷民以此庆祝丰收,感谢上苍的赐福。

  冬节即冬至。是个季节性节日,也是一个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节日,古人把冬至看作节气的起始,有“冬至一阳生”的观点,《史记·律书》说“气始于冬至,因而复始”。“气”,指天地四季之气,更指人体经脉之气。中医认为气“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有的病均由气之不通造成。可见,冬至与人们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冬至这天一早,谷民首先祭祀祖先,其次要吃饺子,饺子大都是羊肉馅的,因羊肉性暖属阳,有助于阳气上升。冬至,还是谷地百姓尊师敬师的日子,家长会让学生们给老师送馒食,富裕人家还会设宴招待老师,商号东家们还会设宴招待县境内各号掌柜,并下发赏银,以示慰勉。所以,冬至可以说是谷地百姓生活中重要的一个节日。

  二、八中节为元宵节、龙抬头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送寒衣节、腊八节、除夕节。大都和信仰有关,有与佛教有关的腊八节,有与道教有关的中元节,有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的元宵节、龙抬头节、清明节、重阳节、送寒衣节、除夕节。不论哪个节,都表达了谷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元宵节。元宵节又叫元夕、元夜、上元节。此日以花灯为主,故又名灯节。元宵节是太谷民间最红火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谷民一年中最轻松、最快乐的一个节日,所以,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之说。这一天,谷地百姓家家都要祭祀门神、土地,如果哪家有人在大年初一早晨起床时,打了喷嚏,那么元宵节这天晚上,待天黑后,人们祭祀完后,到左邻右舍去偷供在门神、土地前的馍馍,相传这样就可以躲避来年的灾难。左邻右舍也会为之大开方便之门。这天,家家户户还要悬挂花灯,燃放鞭炮、焰火,村里要大张灯火,大闹社火,大唱秧歌。整个太谷县便成为灯的海洋。

  太谷的灯缘于谷民的商业活动,道光时已颇负盛名,谷商发端很早,商贾往来于苏、杭、扬三州,便把苏、杭、扬三州的风气,特别是灯带回了太谷,所以民间有“太谷的灯,扬州的影”之说。太谷灯品种繁多,制作精巧。样式有八角、六角,质地有玻璃、纱、绣缎。灯架多为紫檀等硬木,有的雕着龙头,有的口衔宝珠,均环饰流苏,彩色绘制,灯上装饰有千家诗、唐宋诗词,有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百姓人家则悬挂贴剪纸灯影。灯影又称走马灯,形状为圆柱体,或纸或纱裱糊,借烛光热力,推动转盘,以隐现各种人物故事和诗词灯趣。此外,太谷还有一种特殊的灯火活动----绞活龙。清嘉、道年间,太谷田家后人从经商的广东,将绞活龙的制作技水引进太谷。活龙长四丈五尺,纸扎龙头,布制龙身,在空旷之地搭龙棚二座,均高一丈八,距十八丈,龙棚之间有若干绳索相连,绳索中间悬一圆球,两龙即系于绳索上,龙身内置灯数盏,龙棚中人力绞动绳索,二龙即在绳索上上下左右作飞腾状,意为“二龙戏珠”,地面另有十数人舞动老龙,上下配合。这个活动参加人数达十人之多。入夜,灯月辉映,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老龙、小龙上下腾飞,或二龙戏珠,或双龙拜母,吼声震野,煞是壮观。现在,活龙内的蜡烛由电取代,用电动代替人绞,真可谓锦上添花,形象逼真。所以民谚云“榆次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

  正月十五晚上,谷民便会拥进县城观灯,看焰火,欣赏晋剧,直至第二天天亮。观灯时人流拥挤,车辐交错,每年都有被压伤者,所以,民国八年(1919),县衙下了一条命令:凡坐骄车观灯者,必须由东往西,不得违向。

  白天,则是大闹社火,铁棍、背棍、握棍、高跷、白鹤童、地主儿船,扭秧歌、二鬼摔跤等,县城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民间有:“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喜熬人”之谓, 不但县城,在一些乡镇也大闹红火,还各村、各乡互相拜年,故那时有“铁扳铜锣闹不休,秧歌社火满村游”之说。

  而各大商号则要大摆筵席,一者庆祝,二者待客。而深居闰房的妇女们,这一天也可由家人倍同去看花灯、观焰火。

  元宵节晚上的主食,必定是元宵。所以元宵节前后,元宵成为畅销食品。其中清徐桂花元宵为最好。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节,又叫春龙节。传说这天是土地的生日,故又称为“社日”,古诗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述的即是社日的热闹。二月二这天,谷民要祭祀土地、财神、龙王,后因春耕在即,人们需要雨水,于是,龙王便成了这天的重要角色。故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囤流。”。

  传说土地食素,所以这天的主食是春饼、凉伴菜,所以民谚有“土地老爷不吃荤,一颗鸡蛋两棵葱”,富贵人家也一样要吃的,只是还要配点荤菜和绿豆芽等新鲜蔬菜。所谓春饼,即用薄薄的白面饼卷上葱丝、粉丝、肉丝以及豆芽、韭菜。

  清明节。清明是24节气之一。因有寒食禁火,祭祖扫墓等内容,所以又叫踏青节、鬼节。清明节是太谷民间三大祭祖节日(另两个是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谷民对此颇为重视。家家户户都要去扫墓,这日,城外、村外,车水马龙,前往扫墓的人们都前去祖坟扫墓,马乱轰轰挤满田头,鼓乐齐鸣,纸钱飞扬,颇是壮观。按照习俗,已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去祭扫祖坟的。这日,谷地百姓还要吃些饺子之类的好饭,所以民谚有“清明、清明,吃上好的精明”。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据说这天地官当值,“地官赦罪”是谷民深信的一种说法。道家认为:这天地官到人间,定喜恶、断是非,所以,这日,道观要作斋荐福。这天也是佛家的节日,称之为“盂兰盆会”。传说古印度摩竭国有个名叫富相的富翁,特别敬重出家人,他夫人青提却偏偏恼恨出家人。富相老年得子,起名目连,目连心慈面善,颇有乃父之风。富相死后,目连外出经商,临行告诫母亲,千万要礼待出家人。可目连走后,青提把上门化缘的僧尼全部赶走。目连回来后相问,青提发誓说:“我要对出家人不好,七天之内便死,死后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到了,青提暴死,目连大哭一场,安葬母亲后,投奔了释迦牟尼,修练成为神通广大的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道后,看见在天堂的父亲尽情享乐,而在地狱的母亲却要日日遭受锉腰、锥背、刀刺、火烧诸种酷刑。目连痛苦万分,求救于如来佛祖。如来佛让目连请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广设盂兰盆会,让天下饿鬼全都吃饱,才将母亲救出地狱。那以后,盂兰盆会便流传下来。所以中元节有着纪念亲人,为先人求福免灾之意。

  这天,谷民大都要上坟祭祖,富贵人家还会给佛庙布施,并设棚煮粥,拯济难民。有的人家还会请来几十个和尚大做盂兰盆会。这盆会一般是用席毡搭成一个巨大的棚,棚内悬挂十殿阎王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王宫王吕、阎罗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转轮王薛及目连救母的画像,对联常用:“法力宏施一片婆心扶世宙,神通广运十分善念度芸生”、“回首望吾乡尘世已更新业主,伤心过此地我身不是旧时人”。毡棚中间,和尚们盘腿而坐,低眉合目,诵经念佛,超度亡魂。举办盂兰盆会,是为把先人从地狱救到天堂,自己也就得到了安慰。

  也有一种说法是敬谷神,这天,农民们便会在谷子地里祭奠,要给谷穗挂红,乞求丰收。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两九重在一起故称之为重阳,而九又为阳数之极。民间有谚语云:阴气来,阳气走,又吃花糕又吃酒。这天,孩子们登山、郊游、赏菊,放风筝。而中老年人则在晚上,点燃鳐灯油(此油饮酒则明,读书则暗),一家人围坐于院中,赏菊饮酒,感概人生之匆忙。这天的主食是花糕。这天,富商人家还要高宴款待家塾先生。解放后,这天成为老年人的节日。这天,全社会都关怀老年人,儿女们也会回家看望父母。

  送寒衣节,即十月初一,是三大祭祖节之一。传说这天,在秦朝,孟姜女为服遥役的丈夫万里送寒衣,得知丈夫死后,哭倒了万里长城。从此这个节日便流传下来。每逢此日,无论富家贫家,都要去祖坟祭祖,

  祭品以蒸食为主,配以干鲜果品。所不同的是所烧纸钱是五色纸及各种纸扎和纸幅,据说是给先人送寒衣和吃穿之用所需的钱。

  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是个佛教节日,传说是释迦牟尼成道纪念日。释迦牟尼原是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29岁出家,走到尼连河边,因饥饿晕倒,一个牧羊女把杂粮、野果混和在一起熬成的粥,给他吃,他后精神百倍,到河里洗澡后,坐在菩提树下,终于悟得大道而成佛。这一日便成了佛教纪念日。每到这一天,僧人们会煮粥供佛并自己喝,以示对佛祖的纪念,并把这粥叫做腊八粥。宋时此俗传入民间。以后成为谷地民众的一个节日。这天的主食自然也是腊八粥,即用糯米做的粘粥,而且整天不食荤。第二日早晨,学生们还会将腊八粥送给私塾先生,以示敬意。这种风俗至今仍在太谷流传。

  除夕节。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据传说这天晚上要送玉皇大帝上天,迎新灶王爷下界,家家户户在门檐窗台插芝麻秸,在门窗贴红纸葫芦,在院中燃松柏枝,要贴门神、春联,搭彩棚,设供桌,为天上诸神仙安排寝宫,大部人家要守岁。晚餐有的吃枣糕,有的吃饺子,吃枣糕,步步登高,吃饺子,更岁交子,午吃翻身饼,寓一年更比一年强。最有特色的是早餐。

  除夕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做隔年捞饭和豆面条汤面。饭做好后,先选一盘,把捞饭盛入,用铁勺拍抿成圆锥状,上面按上核桃、红枣等,顶部扎一柿饼,四周以豆面条缠绕,供于灶君神位前,然后点檀香,行拜礼。隔年捞饭要一直放到年节过后的正月初二早晨,在清水中煮些饺子,加入少许“隔年捞饭”,调成汤食。谷民称之为“擦饭”。这一习俗表达了百姓希冀来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健康长寿。

  另外,这天,家家户户还要糊“吉”,即用黄纸包住旧时盖房子所脱的土坯,要糊炭,找大小差不多的炭块,用红纸条糊成“十”字形状,置于每个房门的两个角。喻意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孩子们聪明伶俐,健康幸福。

  除夕晚上禁忌很多,比如:说话需十分小心,以免惊动了神仙;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因为说了会实现的;不准直呼其名,因为怕被鬼听到了勾走;晚上必须吃饺子,因为这是团园饭;甚至整晚不睡,因为阎罗殿里的判官便在这天晚上来决定今年谁生谁死等等。

  这天晚上,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张罗这,张罗那,还有好多禁忌。所以既高兴,又刺激。

  三、二十四个小节

  民国以前,谷民过二十四小节也是相当隆重的,以后逐渐简化。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亦称芒神节,每年的时间不同。立春宣告春天之始,这天,抬铁棍、走马社、闹社火、打春牛,吃春饼。不仅百姓重视,商家也更青睐。所以立春前两天,各家商号便争着抬铁棍,你家一根,我家便三根,互不相让,互比多少,互比豪华,而且还要请十分壮观的马社表演。谷帮富商--诗人曹润堂有诗记云:“迎春大典为皇恩,马社多穿猞猁狲。更有一番奇妙处,个中抬阁欲销魂。”抬阁即指铁棍,何以销魂?因为每根铁棍上的人物装饰都分外炫目。

  迎喜神节,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或初三。民间认为每逢迎春,天上必降喜神,故设供品迎之,以期赐予恩泽。

  祭祖节,正月初二为祭祖节,此日,谷民必携丰盛祭品前往墓地祭拜,还要放鞭炮,给坟墓添新土。此俗仍从之。

  此日,忌讳拜年或在别家用餐,所以这日,谷地百姓大都不出门。

  送穷节,时间为正月初五。这天,谷民大都要吃饺子,并大放鞭炮,喻为“破五儿崩穷”。此日早餐吃五豆粥,俗语云:吃了五豆粥,穷便远送走。是日,忌讳出远门。此俗仍从之。

  人节,在正月初七。是日,要吃七种蔬菜制成的七宝羹。且在露天烙煎饼,名曰“熏天煎饼”。此俗已废。

  谷神节,时间是正月初八。人们习惯在此日占卜一年的丰欠。并祭礼八仙。太谷称此日为“八焦日”。要吃黄米粥或油炸糕。过完此节,便开始走亲访友,拜年了。此节渐废。

  十子节,是正月初十,也叫“石头节”。此日不敢移动石磨、石碾、石臼之类的石物,并祭碾神、臼神。早在除夕节前,就在石器上贴春联,初十前禁止使用。此节仍从之。

  填仓节,时间是正月二十、二十五日为填仓节;二十日,太谷俗称黑天仓,家家要用粗玉米面或谷面蒸制中间空的半园形食物,俗称“仓蛋”,以供仓神。还要点燃无数灯爪——即用磁器制成的比酒樽略大的小碗,里面盛豆油,插上棉花捻成的灯捻燃着,摆放于粮仓及各院窗台上。意在祈求五谷丰登,招财进宝。二十五日,为明天仓,这天,谷民大都要烧肉火烧吃。此俗仍从之。

  祭星节,农历二十八日为祭星节。主祭二十八宿,将熟小米捞饭,用酒盅脱成二十八个圆墩,分放于7 磁碟中,晚上供于院中供桌上,再放置28盏瓜灯代表二十八星宿。那28个捞饭墩便是祭品了,意在祈求平安。此俗已废。

  太阳节,亦叫中祖节,时间为二月初一。这天,谷民要烧烙饼,供奉太阳神。此俗仍从之。

  青龙节,时间是正月二十一,谷民要蒸制面食,设供祭祀,民间有“先供青龙米粮足,一年四季吃不愁”之说,祭礼多在碾房举行。此俗仍从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此日,谷民大都要熄火一日,以敬火神。此俗已废。

  上已节,在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古称三月上旬为上已,故称上已节。汉时确定该日为节。此日,谷地谷民要外出踏青游玩,私塾先生们也会带学生去春遊,并做一些春遊的诗词助兴。此俗渐废。

  财神节,这个节日对谷帮商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三月十五这天,太谷所有商家都要隆重祭祀财神赵公明元帅。祭品为蒸制的枣山馍馍大供,祭礼严肃虔诚。此外还会设四四席、八八席大宴宾客。晚上,大都会通宵达旦地唱戏。解放后,此俗废。

  关帝节,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关羽诞生日,每到此日,关羽是要降临人间伏魔除怪的,所以,这天到关帝庙祈求许愿最灵验。太谷县境的关帝庙,此日香火最旺盛。关羽是诚信的象征,又是送钱的财神,谷商经商素以诚信为第一要素,故关羽不仅在普通百姓心中享有崇高地位,而且在谷商心中也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祭品为馍馍,还需向庙内布施。

  天贶节,六月初六,古称天贶节,贶乃赠赐之意。宋代,宋真宗宣称:每年六月初六,上天都会赐他一部天书。于是在泰山脚下修筑天贶殿以敬天,并规定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太谷民间流传更多的是这天是龙王晒鳞的日子。俗语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到了这一天,谷民家家都要把冬天用过的棉衣、皮衣、皮帽、毛衣等放到太阳底下凉晒,富贵人家还会把书及旧帐册拿出来翻晒。如此便一年内就不会生虫、反潮。

  此外,人们还会给私塾先生送烙饼、馍馍、茶盆等食品,而先生要回赠桃或塑制的桃,喻意请家长们放心,我定会给尽力培养你们的孩子成材的。

  这天,太谷的瓜农们还要在瓜田中垒起小神阁,用馒头祭祀,祈求保佑他的瓜大、多。所以这天又称瓜王节。

  观音节,六月十九日,传说此日为观音菩萨成道之日。这天,太谷多数妇女都会前往凤山或神头或其它地方的观音庙焚香许愿、还愿。

  七夕节,七月七日古称七夕节。因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所以又称少女节、乞巧节。此日,太谷妇女有祈求智巧的民俗。

  灶君节,农历八月初三,传说为灶君诞辰日。源于古人对火的信仰,所以从春秋时****始,人们就开始祭祀灶神了。《礼记·月令》上说:灶神就是祝融。此日,谷民要蒸制馒食,举行祭祀之礼。

  圣贤节,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传说是孔子诞生日。太谷县人文昌盛,重儒成风,故谷民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此日,各家各户都会祭祀孔子,学生们则在先生率领下前往文庙祭祀,富贵人家则往往要宴请私塾先生及县里的绅士乡贤们。

  报信节,十二月初一。此日,谷民吃炒食。主要为炒黄豆、爆玉米花,炒黄豆在自己家炒,爆玉米花则是在街头。此日前几天,大街小巷早已有了扛着爆米花炉的人了,一入夜,等待爆玉米花的人们便排起了长队。据说吃了炒豆、爆玉米花,各种恩怨都可以爆去。故到了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吃几把爆米花聊作安慰。

  避疫节,十二月初五日。此日谷民要吃五豆粥以避一年之瘟疫,五豆粥以小米为主,掺入黄豆、绿豆、黑豆、红豆、大豆五种豆类。其中以红豆为主,因红是可以避邪的。

  送神节,腊月二十三。传说这天要恭送灶王爷上天,所以也称祭灶节。太谷民间称此节为过小年,故颇为重视,至今此俗仍旧流传。

  此日,谷民大都会包饺子吃,并于中午备酒席阖家欢饮。民间有“送行饺子接风面”之说。饭前在灶火前设供桌摆香炉,供品以麻糖、粘板板、糦疙瘩、糖瓜(这些均由一种叫糦的东西制成,性甜而粘,糦是由软米和草大麦发出的麦芽熬制而成的糖粥,有红色、白色两种,太谷人称糖瓜叫糦瓜瓜)。供奉粘性食物传说是为了沾住灶王爷的口,让他上天言好事。俗语云:“送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此日之前,太谷会有许多的糖瓜小贩,各式各样的麻糖、粘板板、糖瓜,以及由糦做成的糖人、糖动物等,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所以,孩子们并不懂什么祭灶神,但过小年吃糖瓜确是成了他们的一种快乐,以至于一入冬便盼望着小年的到来。

  交年节。十二月二十四日,旧称交年节。这一天,谷民便开始了忙忙碌碌的打扫房屋,购买年货等等准备活动。民谚云“二十三,送得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割好对子写好字。二十五,迎接玉皇割豆腐。二十六,馍馍枣卷蒸了两笸箩。二十七,关了门子洗洗脚(太谷方言读jüē)。二十八,瞎(太谷方言读hā)拾掇。二十九,提(太谷方言读dí)上坛坛去打酒。三十日,换了门神捏扁食(太谷方言饺子),迎接灶王爷下界了。大年初一好日子,扁食煮熟一家子吃。”此俗仍从之。

  二、谷帮商业与社火文化

  太谷民间每遇节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立春等节日。大都要大闹社火的。谷帮商业兴起后,社火便由村坊自发组织转为商家挑头。各商号都自备有背棍、铁棍、高跷等社火器物,且有雄厚资金做后盾,只要红火热闹就好,所以太谷的社火是最名的。谷帮商业推动社火发展,谷帮商业鼎盛时期,也是社火最丰富、最热闹的时期。因而也产生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社火节目。社火是群众参与最广泛,最隆重的一项文艺活动,已经深深扎根于群众这块活土,形成谷民年终岁尾一项不可或缺的群众文化。社火节目种类繁多,经典的有:

  (1)九凤朝阳。产生于太谷朝阳村。当时,朝阳村西头的庄稼汉为压倒村东头的老财六当家子的“六鹤同春”,别出心裁,自己研制的一种新社火。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竹架子先制作九只凤凰的模型,再用彩色纸糊裱成色彩瑰丽的凤凰,每个凤凰中间要留有一个人的位置,还要精选身材一般高,五官端正的十四、五岁的小青年来充当社火的化身。活动时,人站在中间,两手各执一个凤凰。随着仙童的指挥口哨,边舞动边唱:“正月里来正月正,白马英雄小罗成,一十二岁把登州打,夜打登州救秦琼。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姐娇妆上彩楼,彩球不把别人打,单打平贵花子头。……”。这样一直唱完十二个月,随着歌舞,九只色彩艳丽的凤凰一会儿排成“八卦阵”、“长蛇阵”等阵法;一会儿排成“土”、“士”等字样,并且循环渐进,不断变化。当载歌载舞的九只凤凰和仙童朝人们拜时,哪确是绚丽灿烂,展翅欲飞。晚上,九只凤凰身上点满腊烛,灯火辉煌。九凤朝阳除在本村活动外,还要应邀前往县城进行活动,互问同贺,共祝新春之乐。

  (2)耍龙灯。耍龙灯据说是在清末时由谷帮商人们从南方引进的,兴盛于清至民国年间。它的制作方法是:用木条、竹片扎成龙头架,再用白布装裱出来,饰以彩绘,绘制成龙头形状,仅龙头就重达15公斤。然后用一条长达33米的白布制成龙身,上绘蓝绿色鳞片。龙尾用细竹条扎成,活动时需由13人各持一节,夹之腋下。每节龙中都装有点腊烛之装置,两侧随4至6盏云灯。民国后,改为电灯,就更加辉煌灿烂了。耍龙灯需要大一点的场地,需串街或围场表演。表演时,舞龙人在民乐或螺号的伴奏下,龙头摆动,龙身旋转,激人奋发。在元宵节夜晚,各村龙灯便都相约进城表演了。

  (3)二鬼摔跤。二鬼摔跤的制作方法是用木头制作一相抱状的木偶人,全身涂成黑色,表演时,一人身着黑袍,与木偶作相抱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作出各种摔跤动作,滑稽逼真,令人捧腹。常常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出现在热闹非凡的县城。

  (4)刘三推车。刘三推车是流行于清末和民国年间的社火。由两个化装成夫妻的三花脸和彩旦表演,意谓农夫推妻于正月十五进城观灯。道具很简单,仅需把木条扎成推车状,车子四周用布围起来,中间白布上制作一盘坐的假腿即可。表演时,彩旦站在车中,三花脸推车,边舞边唱,做出许多令人捧腹的动作,滑稽风趣。

  (5)张公背张婆。这一社火的制法是先制作一男性木偶人,木偶人下身作盘腿状。表演者扮张婆,从木偶人前胸留的洞中传过,手抱假腿作背状,踏着锣鼓点,沿街表演。后这一表演被戏曲借鉴。

  (6)丑女倒骑驴。这一社火由一人扮丑女,倒骑毛驴,沿街表演。开始时骑真驴,后演变为纸扎的假驴,表演者从假驴身中传过,站着表演,表演模拟化,这一社火形式被戏曲借鉴。

  (7)沈老爷坐轿。这一社火流行于清末民初的北洸村,原由五人表演。民国初年改为只老爷和轿夫两人。模拟坐轿和抬轿的动作,配以民乐,分外滑稽可笑。春节期间常在街头表演。

  (8)铁棍。铁棍又名抬阁,兴起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是一种由16人抬行的造型艺术。其造型以亭台楼阁为背景,由八至九岁的男童或女童扮成戏剧人物,组成各种典型画面,诸如红楼梦、白蛇传、断桥、西厢记等。架上人物在一步一顿的行走中两手一前一后摆动,有时也做作揖状。这种造型艺术在太谷城乡相当普遍,几乎村村都有,每逢喜庆节日,都会抬出来表演一番的。

  (9)背棍。背棍与铁棍同时兴起,为太谷乡间的主要社火之一,一人背一人,也有背二至三人者,人选均为七、八岁之幼童,把幼童裹定在特制铁架上,再把铁架绑于背者背上,背者手摇折扇,足踏舞步,上下配合,沿街活动。俗语云:“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喜熬人”,几乎每个村都有。是太谷最普遍的社火活动。

  (10)旱船。这是远行南方的商人们以南方最常见的船为道具而制作的社火。旱船的制作方法是用木条、竹片制成船的模型,四周用布围起来,中间也用布包好,在船中间破洞,表演者从洞中穿过,手扶旱船,在艄公的前引下,列队表演。

  (11)高跷。高跷是民间春节娱乐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是清初时由河北传来的。高跷由好榆木或好槐木制成,全长为5尺有余,从脚蹬地的这一截是3尺余,脚蹬地往上的这一截是一尺余,着地的这一头过心有二寸多粗,上粗下细。踩高跷者脚绑木跷,扮作各种戏剧人物,足踏“斗单斗”的小锣节奏,结队沿街表演。队前一人饰张天师的老师“任丹冉”,一身道士打扮,手执“蚊帚”。他们有的哈腰拾物,有的跳板登,有的扑蝴蝶,还有的学苏秦背剑、怀中抱月、编骆驼,表演着各种高难动作。经管者手执“令旗”在旁指挥,令旗指向那里,高跷就走向那里。这一社火遍及城乡,其中朝阳村的最好。

  (12)耍狮子。耍狮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狮子有文狮、武狮之别,文狮为黄色,以石象村为代表,武狮为绿色,以敦坊村为代表。大狮子成对,每只狮子由两人表演。小狮子成双,每只狮子由一人表演。耍狮人手持绣球引导,以大鼓大钹为伴奏。可作滚球、跳板、走桩等表演。

  (13)绞活龙。绞活龙社火是在清嘉庆年间,由田家后商人田氏从广东将活龙的制作技术与绞耍技术引进太谷,从此成为太谷民间独特的民间社火之一。

  活龙的制作方法为:龙头用纸扎,龙身用布裹,龙身长达15米。然后经彩绘,就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的龙了。表演时,选一空旷之地搭龙棚两座,高6米,相距60米。龙棚之间由若干绳索相连,中间悬一园球。两条小龙系于绳索之上。身内置灯烛数盏。龙棚中有人绞动辘轳绳索,往来传动,二小龙即作升腾飞舞之状。此时,地面上由10人舞动老龙,上下配合,热闹非凡。民国后,灯烛由电灯代替,入夜,灯月辉映,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人声鼎沸,在弥漫的硝烟中老龙、小龙上下腾飞,或二龙戏珠,或双龙拜母吼声震天,蔚为壮观。

  (14)架火。架火是一种造型社火。它兴起于明朝,兴盛于清中后期。架火的制作方法为:以单桌顶立,共12张桌顶12层,寓一年12个月之意,如有闰月,则顶13层。然后用纸、麻、、杆等结扎成山石状,后彩绘以山水,饰以楼亭殿阁、鸟兽虫鱼、戏剧人物,最后将各种纸炮、礼花、鞭炮、绣花炮编织成图案,挂于各层,成为一件集雕塑、绘画、纸扎、糊裱、剪纸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燃放时,点燃走马(即串在铁丝上的起火),便会通过固定的路线,打中架火最下一层的炮仗,然后逐层燃放,此时,鞭炮齐鸣,礼花喷射,五彩缤纷,十分壮观。

  (15)白鹤童。白鹤童的制作方法是:用木条、竹片制成架子,再用布和纸装饰表面,然后用油彩画出来。而白鹤中间是空的。儿童们站进去,两手拿起白鹤,儿童穿的裤子与鞋和白鹤的腿的颜色一样,如此跑起来,真和白鹤奔走一样。这种社火是儿童的专利,大人是不参加的,故称白鹤童。一般做六只,取六合同春之意。

  白鹤童诞生于朝阳村,朝阳村东头有个老财,姓籍,人称六当家子,他为了显耀自己,请了许多能工巧匠,为他设计与制作了白鹤。当时做了六只白鹤,两只鹿,一只豹子,,鹿意思是“禄”,豹的意思是“爆”除邪疫。这种社火做成后,籍财主在节日拿到街上去夸耀,十分得意。村西头的穷人们不服气,群策群力,制出个九凤朝阳来,把籍财主的“六鹤同春”压得不出气,籍财主一气之下再也不闹白鹤童了。

  (16)握棍。握棍是社火中的“捣蛋鬼”,十分有趣。它的做法是:把一根十几米长甚至二十几米长的粗木杆,用花布缠起来,棍的1/5在车后,绑以重物(铁或石),而另4/5则高高地伸向天空,其尽端有一个孩童坐在十分结实的坐器里。这个孩童往往扮演成孙悟空,手拿金猴棒有时也手拿拂尘,两腿之间,做着一个做小便。长木棍另一端由几个大汉控制,把孙悟空撅向高空时。孙悟空一按机关,那“小便”会尿出来,洒向人群,这时人群便十分的激动了。当孙悟空降临人头顶时,孙悟空便会拿金猴棒或拂尘扫人,那又是另一番热闹。

  (17)大头娃娃。这种社火十分简单,以诙谐幽默为特色,表演者头上带一个十分大的泥抹的空壳头胪,这头胪彩绘的十分丰富,有和尚,有妇女,有长着一根朝天辫的儿童。表演者必身穿奇装异服,手中拿块手帕或什么的。表演也很随便,或随音乐扭秧歌步,或表演戏里的各种动作,或者表演各种逗人发笑的姿势,有时还扑向人群用手帕打人。而观众也喜欢和他们玩笑。拍拍他们的大头,打打他们的屁股。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社火是谷民最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每逢节日,县城大闹,各大小村庄小闹,有时还会几个村庄集中闹,热闹非凡,已经形成了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

  三、谷帮商业与戏曲文化

  太谷自古为交通要道,早在唐宋年间即发展成为繁盛的商业城镇,特别是在商业兴盛的明清时期,各民族文化随着商品会集于此,形成了太谷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特别是作为娱乐形式的戏曲文化更是枝繁叶茂,历久弥衡。

  清代,盛行于太谷的蒲剧借鉴流传久远的太谷秧歌,融合蒲州梆子、河北梆子、昆曲、越剧等剧种,改革其梆板、唱腔,形成了饮誉三晋,驰名陕蒙的中路梆子剧即晋剧。晋剧一经产生就受到祁太榆一带人民的热爱。咸丰十年(1860),榆次办起了“四喜班”,咸丰到同治年间,祁县金财主渠源淦陆续办起了“锦霓园”、“尚梨园”、“上下聚利园”等晋剧戏班。晋剧演出活动在榆太祁广大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光绪五年,太谷从杨承斋办起第一个晋剧戏班“锦霓园”开始,陆续成立起赵双林的“双梨园”、金师傅的“金下班”、三盏灯(艺名)的“坤梨园”、薛福和的“金胜和”、李月来的“锦宜园”、邢老二的“双霓园”等八个晋剧戏班。光绪十九年,杨承斋办起“二锦霓园”,光绪二十九年,郑三印办起“乾梨园”、民国初年,胡万亿办起的大“万福园”,民国十二年,又办起的“小万福园”等晋剧科班,培养出“秋富生”(杜锦生)、“十二红”(张锦云)、“一撮毛”、“秃儿旦”(郭秃儿)、“鹿儿红”(王庆云)、“小三儿生”(郑雅楼)、“奴子生”、“贯肠红”(李锦云)、“二百五”(王银柱)等等一大批晋剧名角。

  每年的城乡各庙会、四镖以及各商行的庙会期间,都是戏班万物的时候,如每年七、八月间的七圣庙钱行唱行戏,钱行行戏由社首负责承办,费用由钱行各号均摊,除演出规定的三本六回九出戏外,钱行各号掌柜还可以另点,每点一出赏银十至二十两,所以常常是好戏连台。各名角也都以点上自己的戏为荣,所以演出时也就格外卖力,都拿出了真功夫。真可谓精彩异常。而乡村庙会则又是一凡番风景,常常是唱对台戏,即在一个戏场搭两个相对的戏台,请两班戏对唱。为争夺观众,演员们会各展风采,各拿绝活,互不相让。十里八乡的观众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太谷秧歌《看秧歌》,唱的便是十里八乡百姓前往北洸村看戏的情景。

  遍及城乡的富商之家也是戏班最好地去处,每有生日庆典,结婚喜事或大宴宾客时都会写上几场戏唱。

  太谷县几乎所有都成立了秧歌班,各钱行、票社、商号也都成立有自娱班,而富商之家则大都有自己的票儿班,如水秀票社、朝阳票社、北洸曹家票社等等。而任村富商贾氏则每年在其宗庙“志城宫”内至少演九台祭祀戏,以致乡间流传有“要看好戏到任村,任村有个至诚官”之说。

  曹家的票社活动从光绪年间就开始了,每年的冬镖过后直至春节的这一个月,是曹家例行票社活动时间。民国年间,曹家的票社活动是名闻三晋,首屈一指的。那么让我们走近曹家,去看看曹家票社的活动的盛况吧。

  冬镖过后,各梨园戏班就关闭神门了,山西府十县内各戏班的名角们都会齐聚三多堂。进行例行一个月的“会演”活动。

  曹家票社不同与别家票社,是按以门派、剧目排好的顺序,进行专行专戏专唱。比如今天须生唱《下河东》,一律全是《下河东》,明天再换《斩黄袍》,以后陆续再上正旦、花脸、生角、小旦、三花脸等角色。会演期间,最常见的名角有:扮须生的有:当时著名的须生老伶一千红(王喜云),当时梨园的领袖人物鱼儿红(张世喜),套头须生“大碗肉”(艺名)、贵儿红(郭贵元),被誉为晋剧界的须生泰斗的盖天红(王步云),武生秋富生(杜锦升)等等。

  扮花脸的有:“晋中花脸一杆旗”之称二八黑(尚云峰)、张公、锁蛮、彭村黑、武德胜、马海青等等。

  扮生角的有:被梅兰芳先生赞誉为“晋剧小生泰斗”的三儿生(孟珍卿)、虎儿生。顺保生等等当时德高望重的老艺人。

  扮旦角的有:风靡的晋中“嗨嗨腔”的天贵旦(王天贵),蜚声艺坛的小旦翘楚三盏灯(郭坤),老八斤、二蛮旦、一点红(王有福)、二娃旦、毛毛旦(王云山)、万人迷(福元则)等等名角。

  文武场上的名家更多。鼓师有:甲成、李万叶、狗蛮(高禹锡)此外还有孟兴让、杨富全等名鼓师。

  琴师有:印财主(任所儿)、程贻功。

  铙钹:七成、肉儿、来喜等。

  木头:侯牛儿、锁成。

  小锣:冠成。

  二弦:根柱子、玉楞、二蛮汉。

  三弦:韩村六、喜林、孙二少、籍夏南。

  四弦:三秋、五毛、张动芝、猴毛。

  也有籍兰溪、温建春、铁蛮、郭惠珍等著名的晋剧票友以及杨达先生、渠四少等等听见锣鼓声就走不动了的人物。这些都是三多堂票社的坐上客。每年会演,来客均不下百人,场面宏大,排场讲究,名角会萃,盛况空前。

  会演期间,每日下午五点准时开戏,十点散场,第二天上午评议,评议内容有谁的乱弹新颖,谁的梆清、尺寸准,交口变动、句句指令、快慢催动、咬字、吐调、喷口、韵味、腔挂等等非常详细,艺术上的要求十分严格。

  这样集中了众多晋剧名伶和晋剧爱好者,其中还有不少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谷帮富商财东少爷和落魄书生,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音乐知识、和舞台实践,对晋剧唱腔艺术和音乐伴奏艺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研究和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晋剧的唱腔艺术。为改革、完善、提高晋剧表演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曹家票社与其说是晋剧票友活动,还不如说是定期的晋剧研讨促进会,是晋剧新唱腔的发源地和推广站,极大地推动了晋剧的发展。

  会演期间,曹家管吃、管住、管抽、管用,临走还会奉送金银、衣料、布匹、烟土,一般人员分发路费盘缠,发放年货。

  谷帮商人以其雄厚家资为依托组织的这些盛况空前的票社活动,一方面娱乐了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为晋剧艺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互相学习比赛促进的平台,同时运用文化知识对晋剧进行革新,  对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完善、推广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商路即戏路。明清晋商“致富皆在千里或万里之外”,他们因远离家乡,便经常不惜重金邀请家乡戏班到他们所驻商埠所在地演出。在山西商人聚集的商业重镇大多有山西会馆,而会馆内多筑有戏台,于是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同乡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北京、天津、上海、张家口、多伦诺尔、归化、库伦、四川、云贵、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都有晋剧在频繁活动,有人说:凡是有山西商人活动的地方就有梆子戏演出。作为晋商劲旅的一支,谷商遍及全国,远及蒙古、俄国等国家,地域之广,人员之众是许多晋商不可比的。这众多伙友大都来自太谷或附近各县,他们长年在外经商,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于是晋剧就成了谷商众财东们抚平伙友思乡之情的最好的方式。因而,商号伙友大都迷上了晋剧,于是在晚上商号关门或节假日,各商号敲锣打鼓自己闹将了起来,而且唱的有板有眼,颇具韵味。往往一个商号的人就能完整地唱出整场戏。晋剧也是各地谷商平息思乡之情最好的方法。

  商业的发展兴盛是晋剧产生的肥沃土壤,兴盛的谷帮商业又极大地刺激了晋剧的发展和完善,反过来,繁荣的晋剧艺术又促进了谷帮商业向前发展。

  太谷秧歌是受太谷多元文化影响发展形成的一支艺术奇葩,她的发展也深受谷帮商业的影响。因有专文要进行介绍,所以我这里就在再赘述。

  浅谈谷商的历史地位

  太谷县是近代三晋商业富庶之区。太谷商人经商,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商业活动遍及全国、远达海外。那时,太谷城中,“百货所极,列为市廛,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 商号林立,行业俱全。据道光二十三年(1842)  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记载,其时,太谷捐银行商号竟达600余家。每至标期,各地客商云集谷城,“通衢为之狭”。这座古老的县城,由于商业繁盛,享有“旱码头”、“金太谷”、“小北京”之誉。由清及民国初数百年间,“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手屈一指”。当年民间就流传有“金太谷,银祁县,平遥是些小买卖”的说法。就其规模和经营而言,在当时可谓手屈一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太谷在晋商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其一:邑人大盛魁的驼队,辅以曹家合作的山西船帮,率先开拓了“茶马之路”,把江南的茶业和丝绸,经运河、入中原、出关外,达大漠、出口到蒙俄和西欧,再把那里的马匹、皮革销往大江南北;一条横穿南北的“茶马之路”长达6000余华里,太谷商帮成为一代国际商人,长期垄断着蒙俄生意。繁荣的“大盛魁”延续了200多年,直至民国时衰亡。“大盛魁商号”最鼎盛的时候,从业人员有7000余人,年贸易额约为1000万两白银。其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足可以代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和国内物流的最高水平。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持有盖着清廷皇帝印玺的营业执照“龙票”,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其二:太谷的票号,是祁(县)、太(谷)、平(遥)三帮之一帮,势力之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康熙年间,太谷沟子村商业大户员成望开设志成信苏广绸缎庄,后来曾兼营兑汇银两的业务,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式改组为票号,资本原为白银3400两,后增为26万两,四年一帐,普通每股红利七八千两,最多开过14000两,资本雄厚,信誉卓著,成为太谷票号中的佼佼者。其次为“协成乾”,成立于咸丰十年(1860年),资金由6万增加到24万两。最盛时,太谷票号共有30多家,全国大中商业城市,几乎都有太谷票号的分庄,如“志成信”的分号就有天津、张家口、沈阳、上海、南京、苏州、汉口、广州、开封、济南等30多处,从汇兑发展到存款、放贷、发行,成了全国票号业的根据地。控制了全国的金融,闯出“汇通天下”的名誉,这就在金融势力上形成了“太谷帮”。当时有“不入官场,便入票号”之说,可见其地位之显赫与影响之深远。从清朝道光以来的一百余年中,太谷商业票号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获得“金太谷”、“小北京”的美称,被西方人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

  其三:由太谷曹家与蒙俄交易时,产生的标期结算制,成为当时晋商经营的通例。标期结算就是商号以赊销交易业务,票号或钱庄按标期进行结算,是一种信用度很高的合同经营。赊销商品,既是商行的买卖,也是票号的放贷。商品卖者与买者的关系,也成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以标期而言,山西之标分为两种:一为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一为太汾标,即太原府所属的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的平遥、介休之标。在地域上讲,太谷也不是独偏于东而另划一区,实系太谷在当时经济上显赫的地位与优势之所在,其一县之势力,可与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等数县相抗衡,故独为一标,由此可见太谷在金融业历史上地位之显赫与影响之深远。

  太谷标每年又分春二月、夏五月、秋八月、冬十一月四个标期,每期三天。因为众多的票号、商号总部都设在太谷,每到标期,外地分庄的贷款、货款、利润等现银都要运回总是进行结算,每逢标期,各票号的库房银山银海,外地转运标款银两的驮骡、车辆络绎不绝。同时外地商贾云集太谷,向各大商号办理订货、进货合同,清理旧债务,开始发生新的业务关系。太谷各大商号在外地商业大埠设有坐庄,派出专人采办货物,如苏杭的绸缎、川广的药材、四川的夏布、山东的曲绸,蒙古的皮毛、两湖的茶叶、京津沪的洋货等,大量运回太谷,然后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然后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进货。标期之日,各商业大户还要搭台唱戏,公演三天,古老的太谷县城,自然是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其四:信用卓著的太谷周行镜宝,风靡全国流通。清代货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以银为主,以钱为辅,银子一般铸成元宝后,在市场上流通。银子最重以五十两一个元宝,中锭为十两,也流行一至五两的小元宝,叫“小锭”,或“锞子”,还有一两以下的散碎银子,票号一般以一千两为汇兑标准。因为各地银两的成色不同,所以金融本位标则也不同。太谷票商为增加其信誉度,则规定了本太谷货币流通的金融标则,称作“谷钱平”。凡是外来银两,必须按“九九八”的成色,在太谷银炉重新铸成银锭,加盖太谷“周行镜宝”的钢印,才能在市面上流通,这比山西“2.4宝”标准还高。所以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盛誉。太谷的银炉,至民国初年,尚有五家,“周行镜宝”之钢印就由这五家银炉轮流掌管,每家一年,必须保证九九八成色的信誉,否则是不能盖印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太谷金融业的信誉和地位。

  其五:明清商界素有“八帮”之说。经营药材的“广帮”就长期控制着中国的药材市场。清雍正以后,太谷出现了专营中药材购销批发业务的广帮药店,在主要药材产地设立分号,进行南药北运,北药南运的贸易。当时中国分南北两个药材市场,每届会场开始,凡是畅销货的开盘价,经常由太谷广帮药店的驻外代表来决定,然后才能进行交易,且能作出货款延期半年或一年交付的决定。太谷广帮药店以重合同、守信誉,能当机立断给对方以优惠条件的经营方式赢得了顾主们的信赖,同时也促进了产品销售及资金周转,扩大了营销范围。太谷遂成为全省药材行的批发总站。

  其六: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定商会章程,通行各省勒令照办。各省一般均在省会城市成立省商会组织,开展以规范行为整体的活动。受山西督府委托组建山西省总商会,地点设在太谷,曹润堂被众商公推为首届会长,成为商界的领袖人物。其主要职能:维护商界合法权益;调解商事纠纷;协调会员间、会员与政府间的关系;评说协税,分摊各种费用;征收铺捐;筹议工商业的改良及发展事项;调查商情,统计营业资本、劳工人数、市场物价;审批各商号店铺之开业停业;向政府提出工商法规、课税制度之变更修改建议;监督管理商号店铺及市场营业,鉴定商事争执的商品优劣、价格高低、票据真伪等;开办商人子弟培训班;出具有关证明,办理以发展工商业及增进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其它事项;维护巡查街面市场秩序,对欺诈、赖债行为进行强制干预,保护城制使用,组织节日演唱娱乐活动;接待外来商贾和有关人员;承办省、道、府县下达的有关事务等。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山西总商会才迁入省府住地太原。足见太谷在晋商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密商业区商业区

  敦

  秋冬之际,各地驼队返回归化,归化城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戏园、饭馆的生意也异常红火,拉骆驼的人从莫斯科回来,给人们讲沿途的所风见所闻,围的人密匝匝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