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

2018-08-29 16:15:47 来源:太谷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时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公元598年改名太谷,沿用至今。

  这里地处太原到晋东南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域,民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太谷秧歌就是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成分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

  太谷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宋代,民间街头的歌舞娱乐活动称为“闹秧歌”,明代以后这种活动更为盛行,逐渐把说唱、舞蹈、武术、技艺等形式融入“闹秧歌”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

  清代时,随着山西商业的巨大发展,便捷的交通和雄厚的金融资本使太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商贸的频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发展,在吸收借鉴和融合外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太谷秧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舞台上的一支地方小戏。

  千百年来,太谷秧歌以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广泛地流行于山西中部的太谷、祁县、榆次、清徐、平遥、文水、交城、汾阳、晋源、古交、寿阳等县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太谷秧歌的特征:太谷秧歌的剧目,保存有剧名的达三百八十多个,绝大部分题材源于当地的民间生活,就地取材,即兴编词,信手拈来,幽默诙谐,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等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活泼的表演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风土民情。

  太谷秧歌的唱腔与道白均以方言入韵,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唱词和主词之间,运用丰富的语气虚词,如“依儿哟、呀得儿丢 、衣打去 、晦得儿”等,显得活泼有趣。太谷秧歌的唱词多引用太谷方言插科打诨,还加入快板和歇后语,极大地丰富了叙述剧情和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使秧歌更加简洁明快、诙谐风趣。

  太谷秧歌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一戏一曲,一个剧目,一个曲子,剧名即曲名,三百多个剧目,便有三百多个曲调。它吸收融合了众多民间艺术,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有的以曲调优美、节奏舒展,长于抒情,如《绣花灯》、《采棉花》等;有的节奏紧凑,音调简洁,善于叙事,如《换碗》、《洗衣计》等;有的活泼轻快,清新开朗,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如《看秧歌》、《大挑菜》等;有的曲调低回委婉,适于表现悲剧性的内容,如《起解苏三》、《郭巨埋儿》等。尤为特殊的是,太谷秧歌的调式非常丰富,变化形态也比较复杂,调式的交替、转换与综合的方式和手法多种多样的,如《看铁棍》结束在“4”音上,这在其它剧中非常罕见。

  太谷秧歌的伴奏音乐最初以武场伴奏为主,包括鼓板、马锣、铙钹、铰子、小锣、小钗、木头,后加入云锣、镗锣、镗鼓、战鼓、碰铃等,在鼓板的指挥下,以马锣和铰子为强拍,铙钹和小锣为弱拍交错使用。后来逐渐加入文场伴奏,包括中音板胡、二胡、大三弦、低胡、唢呐,后来又加入扬琴、琵琶、笙、笛子等木乐器。

  太谷秧歌的行当分生、旦、丑,生又分文生、武生、老生、须生、娃娃生等,旦又分花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妖旦等,丑分为小丑和大丑。

  在表演上,太谷秧歌以载歌载舞的为主,包括梢子功、水袖功、髯须功、手绢功等,舞台美术为砌末装置,服装、道具及脸谱基本与晋剧相同。太谷秧歌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主要是:

  一、太谷秧歌的演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了解、研究山西民间民俗文化一个重要窗口。由于太谷秧歌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因此对于当时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明清以后,太谷秧歌的剧目大部分都与晋商的发展有关,因此被称为研究晋商文化的活化石。二、太谷秧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逢年过节,赶集祝寿、结婚生子等都要唱秧歌,或助兴,或娱乐,几乎人人会唱,村村能演,极大地丰富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三,太谷秧歌作为地方性的民歌体小戏,在山西乃至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四百个传统剧目和三百多个秧歌曲调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国家、省市级专业文艺团体和院校都先后多次到太谷采风记谱,用太谷秧歌的曲调改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名剧,如《白毛女》、《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妇女自由歌》等。第四太谷秧歌“一戏一曲”,以嗓音定调,以方言取韵,以字词发声,以顺声行腔,既不同于戏曲的板腔体,也不同于民歌的联曲体,但是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内涵,根据剧情的悲欢离合,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抒情时悠扬舒展,叙事时娓娓到来,激昂时排山倒海,悲愤时催人泪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五、太谷秧歌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山西地区,特别是它脍炙人口的优美曲调,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和青睐。著名作家孙谦、林杉,作曲家马可、矍维,歌唱家郭兰英、王昆、卢秀梅、关贵敏、阎维文等都先后用太谷秧歌填词演唱,创作了许多名歌名曲。如郭兰英在布拉格青年联欢会上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其曲调便来自太谷秧歌的《大挑菜》、《吃招待》、《苦伶仃》、《割莜麦》。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主要唱段也是来自太谷秧歌《捡麦根》。2000年,北京交响乐团赴德国演出,演奏经过改编的《看秧歌》,受到德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但是,受到多元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太谷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一、分布范围萎缩,传承空间缩小;二、传承人员老化,后继乏人;三、艺术特征逐渐淡化,原汁原味丧失;四、传统剧目失传,古老的曲调散落;五、研究创作薄弱,保护资金短缺。

  鉴于目前的状况,抢救太谷秧歌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一、成立太谷秧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文化、电视、财政、档案等有关单位,对太谷秧歌的保护、继承、发扬工作做出具体方案并逐一落实;二、成立太谷秧歌研究会,聘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对太谷秧歌的艺术进行研究、探讨、挖掘和整理;三、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太谷秧歌大赛,形成惯例,从中发现和培养太谷秧歌人才;四、县委县政府制定太谷秧歌奖励表彰制度,对继承、发扬和保护太谷秧歌的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与奖励。同时,我们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举办太谷秧歌电视大赛;2007年,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太谷秧歌,并整理成册; 2008年,组建太谷秧歌艺术学校和太谷秧歌艺术团,培养秧歌艺术人才; 2009年,建立太谷秧歌资料库,声、像、文同步存档; 2010年,筹拍太谷秧歌经典剧目,编演太谷秧歌优秀作品。逐步使太谷秧歌真正成为我县的品牌文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