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怀: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形成独特画虎艺术风格

2018-10-26 20:12: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画稿再次交上去,感动了编审老师。他对田茂怀说,我在你身上学习到一种韧性和顽强,这遍稿比起上次的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进步太多了。

  《含羞草》之后,田茂怀相继出版了《武松打虎》《神州擂》《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七八本连环画。此外,他主要画年画,1983年出版的虎画四条屏,印数达到了49万张。

  “画古典人物,必须对历代的建筑、服饰、风物等相关文化了解透彻,不同朝代有很多差别。”对待创作,田茂怀一贯的态度就是认真严谨。画《武松打虎》时,他参考了许多古建筑资料,包括《清明上河图》。宋代的市井风情,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地道,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武松》中的一些场景,就是根据他的连环画设计而成。

  当年,河北美术出版社每年要举办一次年画创作班,把重点作者集中到石家庄攻关。一次,年画编辑室主任赵贵德(后来河北省美协主席)找到田茂怀,对他说,你人物画得可以,但是要知道,画人物的高速路上跑的都是什么车——都是‘奔驰’、‘宝马’,你很难抗衡。要另辟蹊径。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黄胄画驴……你应该画自己主打的东西,走自己的画虎之路,没准儿能走出名堂。

  田茂怀用心思忖,这话确实有道理。“我到现在还很感谢他。”他明白,一个画家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什么题材都兼顾到。做事要求精。在一条路上走到黑,挖掘其中更深邃的东西,这是一个画家应该追求的东西。

  这一画,田茂怀就“骑虎难下”了,没用几年就出版了很多作品,连环画十几册,年画几十种,很多国家级、省级出版社都出版过他的虎画题材作品。《衡水日报》牟俊忠写的《田老虎出山记》见报后,“田老虎”之名不胫而走。如今,知道“田老虎”的人比知道田茂怀的还要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田茂怀开始参加国家级大展,并多次获奖。“1984年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是年画,画的是群英会里的两折,《蒋干盗书》《借东风》。”这个五年一届的大展,他连续参加了四届(第六、七、八、九届)。

  这是田茂怀最辉煌的一个阶段。

  1988年,田茂怀调到衡水画院,成为专职画家。1997年,他到衡水市民盟驻会,后来担任主委。2003年担任衡水市政协副主席——“一不留神还成了副厅级干部。这对我来说,感觉是种戏剧性的变化。”

  2001年,田茂怀到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在淡江大学文学系举办《虎文化的起源与变革》讲座。台湾美术界自发成立了田茂怀画友会,“粉丝”众多。

  不断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田茂怀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画虎半生成任性,不追新潮迷传统,众多画客西行去,我自掉头独向东。”

  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给很多艺术家带来冲击和影响。田茂怀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我就是坚守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绘画基础不是一朝一夕积累而成。外来的东西,优秀的可以吸收,但是,我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世纪80年代,走得最远的是美术。美术的概念是什么?美的艺术才叫美术。要是不能传达美、不能给人美的享受,就不叫美术。经典的美是超越时代的。现代艺术不能靠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立足,而要靠实实在在的内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田茂怀的画大多采用没骨画法,是兼工带写的小写意,形象结构非常准确,色彩漂亮,让人看了很舒服。“我还是走唯美之路。”

  然而,走着走着,田茂怀意识到一个问题:“虎”这个题材太俗了,要是没有新意,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田茂怀以生活为师,以自然为师,有时间就到全国各地的动物园、雪原去写生、体验、观察,很多饲养员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一次,田茂怀甚至和老虎“零距离”亲密接触,惊心动魄,至今难忘。老虎的习性、动态了然于胸,下笔就摆脱了了泥古与俗套。

  “别人画形,我画神。”他更加深入地研究虎文化,广泛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在大俗中寻找大雅,在完成视觉上的美感之上,更为深刻地挖掘虎文化的内涵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赋予作品更丰富的社会意义。正因为不断创新突破,他为传统的国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个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创作的源头是丰富深刻的社会生活。”在田茂怀的画中,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可以借助老虎的形象符号来体现。他并不是为画虎而画虎,而是把老虎作为一个载体,将人间的亲情、恩情、友情……都融入其中,以虎喻世、以虎喻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