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莲花落子:民间曲艺主要演唱形式

2018-01-01 16:36:06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滕州莲花落子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以滕州市为中心的枣庄市、山亭、薛城、峰城等几区,滕州周边地区如平邑、泗水、微山、邹城以及徐州等地区也有流传。解放初期曾在山东的胶东和辽宁、黑龙江等地流传。

  滕州莲花落子发展到今天已有150年的历史。据《滕县志》记载:“春旱、夏蝗、秋大水。饥懂者枕籍于道,人相食”。其间,起义军刘六、刘七战于滕县,白莲教首领徐鸿儒争夺滕县。又遇“秋大水,平地丈.余”。滕州百姓生活于战乱天灾之中,一些人迫于生计,纷纷向河北地区逃荒。此时流行在河北东部民间的莲花落子已风行于下层社会,于是,讨饭的滕州灾民便学习掌握了莲花落子的演唱,并在后来传入滕州。

  清代时期滕州莲花落子在民间己基本形成,沿袭了河北落子的基本调子,在语言上运用了滕州方言。与同时代形成的滕州“拉魂腔”一起,成为了滕州民间曲艺的主要演唱形式。有史记载:民国初年滕州莲花落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新和改造,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莲花落子流派。一是滕州鲍沟的杨德平,人称“土皇上”,是说他的演唱水平无人能比,他的演唱风格简约明快,唱腔质朴粗犷。他除了“吃蹲地饭”外,农闲时还外出“跑场”,去向大都是长江以北及东北奉天之地,被称为“北路落子中坚”;15岁外出讨饭的滕州东戈人王继清,在河北师承一位陈姓师傅学得了“唐山落子”之后,回滕州唱起了落子。王继清年少聪慧,在“唐山落子”的基础上,善于吸收滕州本地的风土人情,继承和发展了滕州莲花落子和唐山莲花落子的长处,没几年功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莲花落子的重要代表人物。

  解放后,由于杨德平年事已高,不再演唱莲花落子。杨德平没有收授徒弟,将说唱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杨蔼鹏。从部队复员回滕州的王继清继续演唱滕州莲花落子。上世纪50年代,滕县文化科根据上级精神,成立了滕县曲艺协会,建立了“滕县曲艺园”,民间艺人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王继清等人参加了滕县曲艺队,并收平邑人杨教国(艺名)、桑村人于学江为徒。同时将其二儿子王洪生带至身边,口传身授,为滕州莲花落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滕州的莲花落子艺人大都演唱《打蛮船》《包公传》《金钱记》等唐、明、清的流传唱本。上世纪60年代开始,王继清根据形势的需要,创作了《学雷锋》《除四害》《智取威虎山》等新编曲目,并多次在山东省的调(汇)演中获奖。

  杨德平于解放初去逝。其儿子杨蔼鹏闯了关东,先以唱滕州莲花落子谋生,后在东北某地工作,不再演唱落子;另一个莲花落子传人王继清于上世纪80年代去逝,其儿子王洪生当时还赶集会说唱落子,后来因市场受到冲击,往往演唱几场获利微薄,便不再演唱滕州莲花落子,现己外出打工多年。

  滕州莲花落子多为“单口”演唱,而非“彩唱”,这是区别于河北、京津地区落子的特点。演唱者以左手大拇指挑钹,其余四指夹棒击钹“打点”,右手以竹板伴奏。说唱曲目多为唐、明、清的长篇传唱曲本,但又加入了滕州民间的风土人情的内容,使用地方方言,根据环境和听众的需要即席发挥。滕州莲花落子演唱风格质朴粗犷,富有气势,与山东快书相近,故被江湖上称作“武生意”,民间又称其为“荷叶吊板”或者“咣咣书”。滕州莲花落子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一路走到今天,留下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动了本土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其曲目的内容取材于民间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故而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郭海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