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琴制作传承人张朝臣: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

2018-01-02 20:36:4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传统柳叶琴制作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滕州已濒临失传,目前,仍在制作传统柳叶琴的只有张朝臣一人。让传统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继续传承下去,让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乐是张朝臣心中的梦想。

  张朝臣六岁的时候,母亲因贫病交加而去世,父亲由于身体多病,也无暇顾及年幼的张朝臣,他只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后来,一位好心的理发匠收留了他,他白天跟着师傅打下杂,晚上还要帮着师傅照看孩子。张朝臣虽然不识字,但他天资聪明,十二岁便学会了理发。在帮师傅看大了孩子后,张朝臣便辞别了师傅,跟随姜屯镇黄坡村的柳琴戏班打杂。由于张朝臣聪明伶俐,勤劳能干,很讨班主王成富的喜欢,无论戏班到哪里演唱,他都跟着提茶倒水,推车挑担,布置戏场。为了学艺,张朝臣在闲暇之余,总是在戏场一角偷偷的观察演员表演的一招一式,并熟记心中。几年下来,张朝臣成了戏班里的多面手,演唱,伴奏,维修乐器,跑龙套,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后来,由于各村组建文艺宣传队,柳琴戏班也就解散了。为了维持生计,张朝臣便与级索镇满庄村双目失明的杨位宏合作,在微山,姜屯,级索,西岗,大坞一带跑坡唱柳琴。杨位宏解放前曾经跟随卜端品创建的卜家班唱柳琴,是卜家班的台柱子。解放后,曾经参与组建徐州柳琴剧团,后来由于患上眼疾,回到老家满庄村。在杨位宏的指导下,张朝臣在戏曲演唱以及柳叶琴制作方面技艺大增。

  1972年张朝臣的父亲逝世。张朝臣只得跟随滕州老乡远赴他乡干起了伐木工人。由于林场工人大多来自滕州,邹城,苍山一带,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为了活跃气氛,解除思乡的痛苦和工作的劳顿,张朝臣便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部分乐器,组织了一个柳琴戏班。由于福建泰宁县地处偏僻,其它乐器都可以买到,唯独柳叶琴买不到。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柳叶琴,没有柳叶琴,柳琴戏的演唱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心灵手巧的张朝臣凭着记忆,用一把镰刀,一夜耗了八两煤油做了一把柳叶琴,虽然与市场上卖的柳叶琴在音质,做工上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能做出来已实属不易,至今,张朝臣依然珍藏着这把柳叶琴。戏班成立后,深受鲁南老乡的青睐,甚至外省的伐木工人也都纷纷邀请张朝臣到他们驻地演唱。戏班在表演传统剧目的同时,还自编自演了一批贴近伐木工人生活的剧目,其中一个叫《半篮花生》的剧目,还受到了泰宁县群众文化馆的表彰和奖励。

  张朝臣在福建泰宁林场工作了三年以后,回到家乡。每次进城,他都带着自制的柳叶琴到乐器店向专业的老师们和一些老柳琴艺人请教,回来后,就琢磨如何改进。时间长了,他自制的柳叶琴几乎可以与专业厂家制作的相媲美。

  1981年,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勤劳聪明的张朝臣在赵坡煤矿附近开了一家理发店,后又搞起了煤炭运输,同时组建了一个喇叭班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张朝臣一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张朝臣总感觉农村现在的生活枯燥乏味,年轻人有的出外打工,有的搞车辆运输,剩下一帮老年人无所事事。耐不住寂寞的张朝臣便将过去会唱柳琴的老伙计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票友会。一是老年人老有所乐,二可以弘扬和传承柳琴这一传统戏曲。为了老年人有个交流的场所,他重操旧业,白天边理发边制作柳叶琴,晚上组织并指导老年人演唱柳琴戏。如今,张朝臣带领着几位老年人自娱自乐,他制作的柳叶琴也因音质圆润而受到好评,滕州及周边地区的乐器店争相定购。(郭海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