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03-20 16:08:24 来源:天镇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bb.jpg

慈云寺

  慈云寺是天镇县现存边塞历史文化文物的典型,以其历史久远,规模宏大而著称,于1957年山西省政府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由县志记载,贞元年间(785—805)筑天成军城池。“军”唐朝为军事单位。城池是军事要素设施之一。一般讲,先筑城池,后修寺庙。慈云寺建筑在贞元之后,那时叫法华寺,到辽开泰八年(1019年)重新修葺。到明朝中的宣德年间(1426—1435年)又进行大修,敕赐“慈云寺”,史称“关外巨刹”。清朝,亦屡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慈云寺占地1万平方米,有殿阁僧舍85间。现为四重大殿、三进院落,从南到北,依次为金刚殿(也是山门的正门)、天王殿(又叫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一殿比一殿高,一殿比一殿雄伟。整个寺院建筑以中轴线东西形成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的中庸理念。

  大雄宝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栿椽,斗拱五踩。殿外檐下原悬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题写“山河閒气”和“英灵万古”匾(1966年失落),这个殿为第一进院落。其右为钟楼,其左为鼓楼,对称,为八角圆形穹庐式顶,分上下两层。下层设廊柱8根,砖砌圆形内室;上层开敞,建勾栏。平座,为元代建筑风格,糅合辽金元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其双层圆形建筑特殊,为山西现存明清钟鼓楼中仅有一例,全国亦罕见。钟楼铁钟重800余斤,明宣德七年(1423年)铸,分八面,分铸梵文、祷辞、“佛字”,八卦图,布施录。

  第二进院内正殿释迦殿,面宽三楹,单檐歇山顶。斗拱七踩,平身科七朵,单翘三下昂,主要构件系唐辽原物。内有明代壁画。东西有配殿为观音殿、地藏殿。

  第三进院正殿为毗庐殿,气势宏伟冠于全寺。高15米,宽23.5米,纵深11.5米。5开间,廓柱6根。斗拱九踩,单翘三下昂,补间斜拱,华丽精巧。殿脊为一组有特色的琉璃饰物。为花卉纹和云龙走兽,殿脊正中置一大琉璃葫芦瓶,直径近1米,瓶上置铁铸莲花,莲叶上栖一只特大铁制候风鸟。殿内东、西两侧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木雕藏经柜。藏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银子买回乾隆十九年(1754年)钦命雕印的藏经全部,经藏、律藏、论藏的“三藏”共880余套,8800余册,1952年有政府指示移交大同华严寺。现有发华经、华严经等。毗庐殿东西备有厢房3间。

  慈云寺一直称“关外巨刹”,清朝以降香火一直很旺,为一县传经、讲经、剃度佛家信徒的圣地。本寺归临济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宣统年间,受戒6次,民国后期受戒2次,最后一次民国31年(1942年)传戒,参加545人,其中受五戒324人,多是本县人。

lomg.jpg

慈云寺

  寺内钟楼、鼓楼体现了元代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而整个寺院建筑物的对称结构,又体现了儒家建筑的中庸理念。整个慈云寺实际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1966年原佛像、经箱等均被红卫兵砸抢。从1989年开始,住寺和尚心密(已病故)和成就师徒请木佛,塑泥佛,逐渐将各殿佛祖妙然落座。全寺大佛83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