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凝翠万柏林

2018-12-27 08:00:00 来源:万柏林区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万柏林区位于太原西部,临汾河,依西山,风景秀丽,素有“龙山叠翠钟灵秀,汾波浩荡涵物华”的美誉。

   一、悠远万柏林

  明朝嘉靖年间,河南鄢陵人陈棐登临城楼极目远望,欣然赋诗“汾流右绕而拖带,晋山西倚以张屏”而成《拱辰楼赋并序》。近观汾河流水玉带缠绕,远眺西山叠翠屏障耸峙。陈棐眼中的景致,正好就是当前万柏林区的区划。

  1954年6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两年零九个月后,万柏林区被并入郊区。1958年7月,从郊区分立,成立了河西区。直至1998年1月成立新的万柏林区,在近四十年峥嵘岁月里,河西区除有一年时间被分割为几个人民公社外,管辖范围虽然或增或减,区名却得以延续,并与南城区、北城区、南郊区、北郊区相比较,唯一沾上了河的灵气。河西区自然是因为位于河的西岸而得名,这条河就是汾河。

     《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汾河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其流域内保留了中国人类最早记载的文明活动痕迹。汾河之水源远流长。汾河文化源远流长。五帝时期,台骀早于大禹治水,疏导了汾河水患,被尊为汾河之神。东周时期,已结秦晋之好的秦穆公作为姐夫,发动泛舟之役通过汾河运送粮食,支援遇到灾荒的小舅子晋惠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同时流传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祭祀后土,“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就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的故事则发生在汾河太原段。1205年,元好问到并州参加科举考试,路上碰见一个捕雁人讲述,天空飞过两只大雁,他引弓射杀,一死一逃,逃脱的那只却不飞走,而是在高空盘旋哀鸣,然后一头俯冲下来,撞在地上,殉情而死。元好问听后非常感动,花钱买下两只死去的大雁,将他们葬在汾河岸边,垒起一堆石头以为标识,取名“雁丘”,并由此写下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词句,表达自己对大雁生死至爱的感怀。古往今来,这首词被人们不息传诵。

  汾河以及它的支流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等水系,如树叶之筋潜心滋养着万柏林,而吕梁山脉则在西部山地蜿蜒起伏,高高托举起万柏林。这一片山,我们往往统称为西山,翠色美景曾被列入古阳曲县八景之一。山的最高峰叫石千峰,海拔1775米,群峰竞立,山势险峻,岩石祼露,多褶皱断层,由古生界二迭系红色砂、页岩组成。曾有驴友结伴进入山中探险,因人迹罕至,难觅登顶道路,只好选择沿着小溪前行,听流水潺潺、鸟鸣山涧,观松柏参差、环山叠翠,间有飞瀑溅流、暗香涌动,幽谷内顿感神清气爽,乐不思返。

  考古发现,石千峰山下存有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渔猎生活的遗迹,可以表明这里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繁衍。由于这片土地人文肇始很早,留存的古迹也非常多。随着历史风烟渐渐消散,生活在平静安逸而略起波澜的当下的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往。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万柏林区共调查登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六大类不可移动文物75处,除了石千峰旧石器文化遗址,大井峪村、阎家沟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窑、陶片和动物遗骸,大井峪村还发现有春秋古墓群,黄坡村、兴华街西口分别发现了汉代古墓,瓦窑村、红沟村、西铭村分别发现了元、宋等年代的古墓,化客头村曾发现有地下铁渣积存。

  深埋地下的古墓,我们一般人无法触及,但依然存活在地表的古树、古建,我们可以如数家珍。据林业部门普查,在万柏林区境内,或山地,或丘陵,或庙宇,或村落街巷,或民居庭院,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松、柏、榆、槐共1124株,其中五百年至一千年的36株,一千年至两千年的14株,两千年以上的8株,王家庄村和西铭村各有一株植于西周时期的古槐,时至今日依然枝叶茂盛。此外,全区近百个大小村庄,现存古建筑和残壁遗迹共115处,历史朝代可以涵盖隋唐以降。其中保存完好的庙宇14座,近年修缮一新的庙宇18座,西铭村的广仁寺、真武庙以及神堂沟的龙泉寺、南寒村的观音堂、新庄村的玉皇庙、赛庄村的五龙庙、后北屯村的诸葛庙等均始建于明代及之前。

  神堂沟龙泉寺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相传是为了纪念李世民统兵征战时曾用山脚下的泉水洗浴战马,因此得名“龙泉寺”,寺庙被五岭环抱,素有“小五台”之美誉。古寺历经战乱,几毁几修,几经兴衰,仅留残垣断壁、几孔窑洞和老僧塔林,近年在住持释义忍法师及全寺缁素大德的努力下,一改昔日荒草遍野、荆棘丛生之颓势,先后修复或新建了大雄宝殿、五方文殊殿、西方三圣殿、念佛堂、龙泉讲堂及金刚万佛宝塔等,并对周边山体全面绿化,占地面积400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成了太原市内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晨钟暮鼓,梵音远闻,清净庄严,道风端正,重现千年古刹辉煌,被市政府命名为“太原市龙泉佛教文化园区”,成为十方信众以及各地游客来太原朝拜礼佛、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二、阎锡山与万柏林

  万柏林区名字来历的标准说法,是因为这片土地在解放前曾经种植有数量可观的柏树。坊间传说,阎锡山在山西主政期间,曾有一位风水先生向他谄媚,太原西北隅背山面水,且为八卦之“乾”位,实乃上风上水的阴宅宝地。背山,是指吕梁山脉巍峨高峻,所谓后土广袤;面水,则可见奔流不息的汾河之水波光潋滟,喻意财源滚滚。只可惜这里林木稀疏,还需要费些力气,花些时日,多栽植一些草木,才能更好荫泽后代。阎锡山心有所动,决定在这里广植松柏,以备将来为自己辟建陵园,并将这块宝地命名为“万柏陵”。有人分析,“万”取自他的乳名“万喜子”,“柏”则是他的字“百川”中“百”的谐音。阎锡山去往台湾之后,当地居民觉得陵园与村社混杂,难免有些秽气,就以树林的“林”代替陵园的“陵”,将“万柏陵”更名为“万柏林”。这种说法,虽然解释了柏树众多的起源,但在阎锡山传记、日记之类的文献资料中并无记载。由于无法查证,所以不足为信。当时的万柏林并非现在的万柏林区,而是指万柏林区下设的万柏林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以及周边更广泛一些的区域。

  万柏林区的区划,在明清时期分属太原府的太原县和阳曲县管辖。民国初年废除太原府,留存阳曲县。1927年,设置太原市。1943年时,伪省公署将太原市的辖境向西扩展至白家庄一带,汾河以西地区开始进入太原市版图。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锡山重新整饬太原区划,将全市划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内八区指城区,外八区指郊区,现在的万柏林区境处于当时外八区的第三、四、五区。

  伪省公署之所以将太原市辖境延伸至白家庄,自然有其道理。1934年时,阎锡山已经在那里建立了西北实业公司所辖的西北煤矿第一厂,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较大规模的开采。白家庄的采矿史可以远溯至隋唐时期,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载:“太原府……出城门,向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山有石炭,远近诸州人尽来取烧。料理饭食,极有火势。”晋山即为现在的西山,石炭即为今天的煤炭。宋朝太学生朱弁出使金国被羁留山西期间,写过一首五言诗《炕寝三十韵》,其中有句: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可见当时煤炭已进入人们的生活。鸦片战争之后,德国、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地质学家纷纷来到西山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使西山的煤炭资源引起世界关注。阎锡山肯定不会坐视家门口的“黑金”留给外国人来发财。同时,阎锡山还在河西地区建立了太原第一家水泥厂——西北洋灰厂;修建了太白支线窄轨铁路,用于煤炭资源的运输。

  阎锡山对西北实业公司情有独钟。正是西北实业公司的创办,带动了山西近代工业的迅速成长,使太原成为华北的工业重镇。1936年10月,西北实业公司机器厂管理处改为西北制造厂,按照军火生产需求,设立了18个分厂,全部转向兵器生产,当时共拥有厂房6100余间、机器4300余台、职工8088人。期间,阎锡山曾以日本士官学校同窗的关系,陪同坂垣征四郎参观西北制造厂,显示了其可与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相媲美的军工制造实力。1937年9月,日军进攻山西,飞机轰炸太原,生产无法维持。阎锡山虽然紧急安排工厂搬迁,但直至11月8日太原沦陷,迁走的设备与器材尚不足20%。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设在四川广元、陕西城固的两个分厂,因路途遥远、运输困难,移交给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兵工署。设在山西孝义的分厂迁往大同。设在山西临汾、蒲县、隰县的分厂先后改为第二战区随军修械所,部分人员和设备并入了乡宁分厂。1947年冬,乡宁分厂迁回太原河西万柏林,仍沿用西北制造厂的厂名,设立南北两个分厂,北厂以步枪生产为主,南厂以生产机枪为主。或许阎锡山从骨子里就充满了对军火的热爱。

  很快,解放军兵临城下,攻城的炮声震耳欲聋。太原市原本在城外东南十余公里处建有武宿机场,为阎锡山与美国陈纳德航空公司合作所建,可以降落巨型空中堡垒,是当时全国五大机场之一。解放军开始围城,阎锡山恐怕武宿机场被占领,空中通道也将最后堵死,匆忙在河西的红沟村北又修建了一座跑道仅长一公里的战备临时机场。从太原城内出来,穿过1943年建成的老百姓俗称“洋灰桥”的西汽路太原汾河公路桥,可以直达红沟机场。却没想到,解放军占领武宿机场之前,已经在高家河筑起炮兵阵地,控制了红沟机场。两座机场同时失却效能,无奈之下,阎锡山只得选择在万柏林的圪僚沟村南,即西北制造厂附近,再修建一座只能起降一般小型飞机的H型简易机场。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正是从这里乘飞机逃往南京。4月24日太原解放,阎锡山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太原。万柏林着着实实为他打开了一个逃命的豁口。

  三、红色万柏林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开始东征战役,希望在吕梁山开辟一片新的革命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形成掎角之势。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一夜之间被红军神勇突破。3月下旬,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15军团75师由交城经古交进入西山地区,驻扎在王封村、前西岭村一带。骑兵一部从西铭村下山,快速推进至晋祠,使阎锡山惊恐万分,首先派遣精锐部队连夜在绥晋公署门前垛起掩体,架上机枪,重兵防守,同时急令太原守军只留大北门出入,其余城门全部用土袋进行封堵。

  红军途经村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同老百姓一样吃粗茶淡饭,主动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并以散传单、写标语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军民关系鱼水交融,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揭穿了阎锡山当局所谓“红军都是青面獠牙的赤匪”之类的谎言恶语,得到了西山地区群众的普遍信任与拥护。老百姓不仅为红军领路导向、捐粮筹款,而且有不少适龄青年报名参加红军,表现出反抗压迫、向往自由的革命觉醒。为了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红军东征历时117天胜利结束。毛泽东对此次东征高度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红军虽然在西山地区驻扎的时间不长,却传播了革命火种,在老百姓心目中留存了抗日救国、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着战火临近,万柏林区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圪僚沟村时任村长、开明坤士韩谦自己出资购买武器,组织为他开矿的工人、附近农民以及西北制造厂流散的部分工人,成立了太原市城西地区第一支本土抗日武装——韩谦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先是被编制为保安四区第十二支队,凭借熟悉地形和民众支持,灵活机动地堵截企图侵犯西山抢掠煤炭和硫磺的日军,并成功夜袭窊流村日伪军驻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此后,十二支队自愿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二总队第二大队,奉命驻防交城山区,并在中共晋绥八分区的统一指挥下参加了“百团大战”。抗战后期,该大队调往兴县,整编为晋西北军区直属21团。韩谦奉命离队,先是在河曲、保德等县为部队筹集军需物资,之后秘密潜回太原,从事党的地下情报与为根据地采购军火、药品等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团编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序列。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抗战时期,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挺进王封村一带,动员有识之士和觉悟农民组建王封地区抗日委员会,通过收集阎锡山部队溃军的武器武装自己,成立直属特务队,广泛发动山区青壮年站岗放哨、侦察敌情、铲除汉奸,并多次配合正规部队打击日军和伪军的西侵抢掠,有效阻止了日寇向古交、交城根据地的进攻。抗日烽火愈燃愈烈,周边各村纷纷组建自卫队,后来与特务队合并编成五六百人规模的游击队,指挥员由716团派任,成为西山地区一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民众抗日队伍。之后,这支游击队被补入716团转战晋北。

  1944年,中共阳曲西县委先后在前西岭村和王封村设立阳西第四区委和民主政府,挑选民兵骨干组建起四区武工队,截物资,炸据点,斗争由西山延伸至平川,配合主力部队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四区武工队投入与返回太原老巢的阎锡山军队的殊死较量,协同解放军逐渐肃清外围敌人。虽然阎锡山精心策防,筑起100多处据点、5000余座碉堡,号称超过了二战时期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叫嚣“以一城复省,以一省复国”,却无法阻挡解放军排山倒海、直捣金汤的攻城之势。从围城到攻城,万柏林地区人民做军鞋、送军粮、运弹药、救伤员,做了大量援军助战工作,而且在总攻太原的激战中,组成民工2500余人、骡马500余头、担架300余副的支前队,毫不畏惧地跟随部队冲上战场,为解放太原立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解决国内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的状况,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路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太原汾河西畔,为建设一座新兴工业基地而奋斗。许多人从东南西北举家迁来,从此成为河西这片热土上的土著。以当时区境统计,经选址新建或在旧厂基础上改建,仅河西区就建成“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中的7项,按后期向社会公布的厂名,包括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制药厂,同时建立了西山矿务局、太原重型机器厂、山西纺织印染厂、太原锅炉厂、太原水泥厂、太原铝厂、太原线材厂、太原电子厂、太原平板玻璃厂等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山西省蔚为壮观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块土地已经为他们烙上了深深的红色的印记。

  四、绿色万柏林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掌故的人们一提起万柏林区,就会想到“抬头难见日、低头是煤灰”的生存环境。那时候,天总是灰蒙蒙的,拉煤的大卡车每天从马路上呼啸而过,街道两边蓄积了厚厚的煤灰,遇风一吹犹如黑云蔽日,所谓“大风起兮煤飞扬”,越是靠近西山越是如此,据说煤矿上的家属在家里生火做饭,突然发现没有煤了,顺手操起一把铁锹或一张簸箕到门外路边铲些回来,就能继续烹饪美食。那时候,到处可见高耸的大烟囱,浓烟滚滚向天问暂且不说,常常会有未完全燃烧的灰烬喷出烟囱口,天女散花般落向路人的头发,迷了路人的眼睛。我戴着眼镜,略微好一些,却也没能幸免眼睛里揉进炉灰微尘的遭遇。那时候,仍以能源重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导,消耗巨大,污染严重,加之长期、无序、大面积的煤炭开采和产业粗放式发展,致使西山一度私挖滥采成灾,山体千疮百孔,植被严重破坏,水系受损断流,生态出了大问题。本是太原“绿肺”的西山,一些村庄却因采煤沉陷而不得不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孔雀东南飞,人们纷纷往河东走,不愿到河西来。

  2007年,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前山植绿造景,后山修复生态,五年消灭荒山荒坡”的工作思路,打响了西山综合整治战役。几年来,陆续关闭煤矿149座,填埋“黑口子”2197个,取缔污染企业290个,拆除违章建筑50多万平方米,荒山造林16万亩,实现了23万亩林地绿化全覆盖,建设了300多公里生态廊道、10个生态景区、15个城市游园,逐步摆脱环境污染带来的困扰,开辟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康庄大道。

  如果说万柏林的生态建设是一册绚丽多彩的画卷,那么万亩生态园则可以称得上是这册画卷的代表之作。从迎泽西大街西华苑路口向南,穿过九院沙河桥,再向西行约一公里即可到达万亩生态园的门口。沿坡道而上,可以驱车,也可以步行;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在任意一处景中小憩;可以静思、行吟或者嬉闹,也可以只是为了吸取一腔清新甘美的山野之气。生活中原本就没有那么多忧烦和欲念。渐渐地,没有人再会去想起这里曾是一座沟壑纵横、垃圾遍野、污水涌流、草木萎顿的荒山。登临西南峰顶的启春阁,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整座太原历历在目。万亩生态园位于西山的前端,因此成为太原市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山地特色森林公园,受到太原广大市民的青睐,许多人不由得感慨:西山原来也可以这般美丽。

  狼坡,这个名字听上去多少会有些令人生恐。有人说,是因为战争年代山坡上留下许多战死将士的尸体而引来群狼抢食。也有人说,是因为旧时山上挖煤,矿工遇难后被黑心的“煤老板”抛尸荒野而引来群狼抢食。传说的真伪难以分辨,这道山坡曾有狼群出没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是九院沙河的源头,因采煤沉陷而整村迁移的九院村旧址,也是继万柏林生态园之后又开发建设的一处面积超万亩的生态园区。两个景区之间有生态廊道蜿蜒连接,山上的邀月阁与山下的启春阁遥相呼应。

  景区内有两株同根共生的千年唐槐,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路经此地,见两树盘根错结,缠绕相生,如胶似漆,爱意浓浓,欣然命名“夫妻槐”。有趣的是,近旁还有一株宋代的榆树一直在孤零零地生长,好似一个单身汉垂涎眼馋一对情侣的缠绵。九院沙河的源头被称为“汲水泉”,一度干涸的泉水已经开始复流,相传曾有一位孝子背着瞎眼的母亲四处求医未果,用此处的泉水为母亲清洗眼睛后得以痊愈。狼坡,拥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或许是怕人们对“狼坡”这个名字望而却步吧,开发之初的九院狼坡生态景区,已经更名为狮子崖生态景区。不远处的狮子崖定会守护好狼坡,守护好这片失而复得的生态。

  位于王封乡圪垛村西北的王封“一线天”,是一处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峡谷景观,顾名思义应是人们站立在两座山峰的谷底,夹缝狭长,恍若刀斧劈成,抬眼仰望,广阔的天空只剩下窄窄的、蓝蓝的一道。谷底还必须有一条溪流,不急不缓地静静流淌,与高处如用蓝色铅笔随意勾勒出的一线天空相为应和。这只是我的想象。现实版的“一线天”分为东线和西线两个走向。东线山体雄浑,天造地设,两侧岩石犬牙交错,人在崖下走,水在沟底流,奇妙、遐想与欢乐皆由自己体会;西线比东线更为壮观,地形也更加险要,一些地段必须像螃蟹一样,双手双脚撑着两侧的岩石才能行进,由于岩石湿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足落水,遇到最艰险的地方,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攀爬上去。一位户外徒步旅行者开玩笑地说,穿越西线最好能有飞檐走壁的绝活,否则,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到了雨季,峡谷里的水量增多,必须关注整个山区的天气预报,因为即便徒步地区是晴天,也可能因上游下雨而引发山洪,虽然刺激,却伴随着危险。

  万柏林生态旅游线路,恰如一串朝东开口的U字型项链披挂在西山身上,万亩生态园、长风城郊森林公园、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神堂沟龙泉寺佛教文化生态园、王封一线天、赵氏沟桃花谷、狮子崖生态景区、四达沟生态恢复景区、偏桥沟风情小镇等,都是镶嵌在这串项链上闪闪发光的玉石,而玉门河公园、漪汾公园、西环游园、高家河游园、虎峪河游园等大大小小的游园,则是被这串项链散落在城市的粒粒水晶。

  万亩生态铺锦绣,山光凝翠万柏林。诚如一位老者所言:美丽兮中国梦,生态兮万柏林。

 

   (作者:闫海育)

 

主任编辑:万柏林网站管理员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