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众民: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2017-10-25 16:37:4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全县人均有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5亩和47立方米,相当于每人在绿色银行存款1万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的“活化石”。

  “借鉴塞罕坝造林技术,从最早的‘三锹半’植苗法,到现在采用的ABT生根粉蘸浆造林,容器桶、柳条筐盛土造林等新技术,推行保水剂、生根粉蘸根、10%备补苗等新措施,使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8%以上。”县林业局技术人员说,树木成活,关键在技术。

  围场县相继栽植以落叶松与桦树、油松与山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油松与沙棘、油松与柠条、杨树与沙棘为主的乔灌混交林,提高森林的防病、防虫、防火能力,增强森林系统的稳定性。

  积极进行培育改良,2011年成功培育出了全国耐寒高产杏扁新品种“围选1号”,现已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推广种植2.6万亩,实施改接4.3万亩。同时,引进抗寒耐旱的红松、银中杨、俄罗斯大果沙棘、锦绣海棠等治沙树种及栽培繁育技术。“十二五”时期,共完成新树种造林19万亩。“十三五”期间,年均造林1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自2002年开始,仅用三年的时间,巴头沟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实施防风固沙、退耕还林项目建设6000多亩,把全村50%的耕地和坡度在30度以上的荒山、荒坡全部栽上了果树。

  近年来,围场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规划、分类治理”的原则,编制了《围场县防沙治沙规划(2012-2021年)》,《落实国家生态保护和修复指导意见项目规划》、《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将全县划分为“坝上土地(草原)沙化、接坝潜在土地(草原)沙化、坝下水土流失”三大治理区,同时,组建了“县级、片区、乡镇”三级技术推广体系,确保防沙治沙工作部署迅速、执行有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