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历史沿革

2017-12-09 10:55:17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虞舜之际,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时至周武强县地属冀州域。春秋时期,武强县地属晋。战国初,武强县地属燕,后属赵。秦并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武强县地属巨鹿郡。

西汉初,武强县地北部为武隧侯国。《河间府志.世系志》记载: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举列侯功臣思食其封夫疥为武隧侯。武隧侯城在今田沙洼村西南。南部为武强侯国。《畿辅通志》记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功臣严不识为武强侯。武强侯国在今李家城、吴家城村址处。《河北通志》记载:武强侯国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国除。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武隧侯国除,改为武隧县。治所在武隧侯国城邑,属河间国。武强侯国除后均属武隧县。

新莽时期,武强县改名为桓隧县。东汉时,建武初年(公元25年),又封王梁为武强侯国。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国除复归武隧县。同时,武隧县改“隧”为“遂”,称武遂县,属安平国。

三国时期,武遂县属安平郡。西晋时,武遂县初属安平国,后改属武邑国。晋惠帝分武遂县,析属武强县名之始。县城治所在原汉侯邑武强城,今李家城、吴家城村址处。武强县之得名有二,据《畿辅通志》载:是因汉古城以得名。据《武强县志》记载:因有武强山(又名弓形山,已沦没)而得名。武强县始属长乐园。

东晋十六国时期,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武强县和武遂县同属武邑郡。南北朝时,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于武强县境内,今旧城村址处筑郡城。皇始三年(公元398年)迁武邑郡于武强。辖武遂县、武强县。神瑞二年(公元494年),撤销武强县并入武邑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复置武强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除武邑郡,撤销武遂县并入武强县。原武邑郡址改为武强县县城。复属长乐国。

隋时,武强县属信督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强县归属冀州。贞观元年(公元674年)属深州,唐末又属冀州。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县治所往北迁五里在今街关处重建武强城。《武强县志》记载:周显德二年冀州刺史张辉始建今治。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武强县仍属深州。 元时期,太祖十九年(公元1224年),于武强县升置东武州,属真定路。辖武邑县、静安县。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撤销东武州恢复武强县建制仍属深州。十一年(公元1239年),割武强部分属祁州。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恢复武强县改属晋州。明朝时期,初,武强县属正定府。永乐年间建都燕京时改为滹川郡。后仍名武强县,属晋州。清代,百余年循明制,武强县属晋州。雍正二年(公元724年),武强县改属直隶省深州。

中华民国期间,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武强县直隶省深州。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州制废,改为道制。武强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冀南道改名为大名道,随之武强县属大名道。后改属真定道。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武强县属河北省。中华民国十八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暴发后日寇南侵,国民党仓惶南逃,从而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对武强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八年,武强县属冀中第八专区(河间),一九四六年改属冀中第十一专区(辛集)。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强县属河北省衡水地区。一九五一年,武强县人民政府从武强(今街关)迁驻小范。一九五二年十月,武强县改属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一九五四年六月,武强县属河北省沧州地区。一九五八年,撤销了武强县建制并入献县,属沧州地区。后改属天津市管辖。一九六O年三月,武强县区域改并入深县,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一九六二年一月恢复武强县建制,属石家庄专区,七月改属为衡水地区至今。(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