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丘演化中蕴含的“上古文明密码”

2020-06-05 00:00:00 来源:阳城县政府 作者:太行日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析城山高山草甸

   

  五彩河

   

  析城山仰韶文化时期绳纹泥质红陶片

  昆仑丘始名宛丘,伏羲(盘古)时代增名昆仑(混伦),即“天地由‘混沌’未分到天地剖分、伦理有序”。《西藏全新世古环境和气候变化图式与考古文化层之相关性》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华远古、上古史的发展进程与古气候、古地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距今一万年前,地球中纬度尚处于第四纪冰川末次冰期影响下,人类尚处蒙蛮期,多居住在相对温暖的沟谷平川。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前,地球进入转暖期。中纬度带低山区冰河开始解冻,雨量增加,沟谷平川多发洪水,人类活动逐渐向附近海拔较高山丘区转移。其中,现在阳城境内的下川、李疙瘩、裴李岗等地的先民登上海拔一千多米的“石楼山南”“宛丘”“峤山”“轩辕台”“鰲背山”“盘古山”“斗顶山”一带繁衍生息,中华先祖有巢氏及其氏族民众也转移到地势较高、洞窟较多的王屋山区高丘地带,他们发现“宛丘”(今析城山圣王坪)丘顶山花烂漫,丘内空虚,故称之为“华虚”(后讹变为华胥);发现宛丘有便捷取火的燧石,便开始用燧石取火。历经数百年伐木取火,宛丘、峤山的树木殆尽后,被后发的亚高山草甸所取代。于是,直观感觉发现宛丘——石楼山——峤山——轩辕台连体山脉像极了一幅巨大的物体图案,即“燧皇之图”。

  距今八千年前至四千年左右,地球气候进入暖湿盛期。中纬度带王屋山区宛丘一带,年均温度较现代约高3—5℃,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1500毫米。相关专家考证后认为,先祖伏羲成为华虚部落首领后,在天地自然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觉北斗七星、闪电(雷电)、卷风等自然形态都与“燧皇之图”相像,便根据北斗七星(天龙)、“燧皇之图”(地龙)推演出太极八卦,以此“观象测天,授时推历,告民农时”。在太极八卦基础上增名宛丘为昆仑(混伦)丘,接着便开创了太皞部落联盟,创生中华、龙凤、太暤、昆仑等象形文字;倡导族外对偶婚;倡导和合治天下的大道理念,把中华推入文明开化新时期。

  从有巢、燧人、伏羲到炎黄三千年间,百余代帝王及其部落民众在昆仑丘繁衍生息,太皞部落联盟所在地昆仑丘一带的经济、社会、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带来人口快速增加,这必将导致太皞部落向外迁徙,并在新的地区建立定居点,史称“分部屯居”。

  当社会进入临炎黄时代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物资的累积,或是昆仑丘局部地区人口过剩,资源供不应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阶级、剥削、压迫、私有制和帝王世袭制,以致酿成了中华历史上最早的“炎黄”“蚩黄”“共颛”三场“争为帝”大战。结果,黄帝战胜蚩尤建立华夏部落联盟,并驱离蚩尤、太皞、少皞部落后裔出昆仑丘,从而导致了非氏族部落沿黄河流域上下游大迁徙;同时,颛顼战胜共工,下令“绝地天通”,即禁止非本部落升登昆仑丘,同时令史官“不纪于远,乃纪于近”。由此,黄帝前的中华历史资料甚少。

  此外,汉武帝时,谬命于阗南山为昆仑(kūn lún)(《史记·大宛列传》),此后,史书多称“昆仑(kūn lún)山”,而不唤“昆仑(hún lún)丘”,直至明中期,王圻《三才图会》以图文形式臆造龙首在“昆仑(kūn lún)山”的中国“三大干龙”说,更使真正的昆仑丘湮没在浩瀚的史海中,昆仑丘文化逐渐演变成了千奇百怪的神话,这是我国远古史和中华昆仑丘初始文明失落和讹变的主要历史原因。

责编:张城丽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