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公示

2018-08-31 03:40:00 来源:靖安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为了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公共参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规定,为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现将《靖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进行批前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部门及公众意见。

一、公示时间:2018年9月20日至2018年10月20日。

二、反馈意见的方式

1、来信请寄至:靖安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规划股收);

2、邮政编码:330600

3、电子邮件请发至:1045472442@qq.com

4、联系电话:0795—4666615

                                                                                                                          靖安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8年9月20日

一、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形势,落实国家、省、市、县发展新要求,全面对接南昌大都市区,引领昌铜生态带发展,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编制《靖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7-2035 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 年;

1.3规划层次与范围

(1)县域规划范围:靖安县行政管辖范围,面积约1377.49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双溪、香田与雷公尖行政辖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范围:西至沿河西路,东至环城东路、潦河,北至环城北路、靖安中学边界,南至工贸新城、香田集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13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

2.1城市性质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以绿色低碳、健康休闲为特色的生态宜居旅游城市。

2.2城市职能

(1)生态健康休闲。提供包括生态旅游、康体疗养、乡村文化等在内的复合型养生服务。

(2)综合服务宜居。服务县域大景区,形成生态旅游服务网络,结合“山-水-田-园-城”的城市建设和优质的城市服务构建健康宜居集中区。

(3)绿色低碳产业。绿色生态推广,产业发展以绿色为导向,凸显生态资本化特征;加快新兴产业突破,推动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满足。

2.3城市发展总目标

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南昌大都市区、宜春市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主线,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最美绿心”,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生态试验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全面融入南昌都市区和引领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的“绿富美”新靖安,突出“生态、健康、美丽”的县域空间永续发展,突出“禅韵靖安,水木清华”的品牌形象塑造,推进“以人为本、四化同步、节地节能、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塑造“看得见山、望的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人居典范城市。

2.4城市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借势、融入

借力区域资源与发展机遇,从生态共建、产业协同、旅游联动、设施共享等多维度融入区域,增强发展动力。加速推进区域衔接,通过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引导,提升与区域需求相匹配的人居、休闲、医疗健康、教育、产业服务等高端服务配套,加强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尤其是南昌大都市区的合作,做好外部资源引入,有政策和有计划地引入符合靖安生态、健康导向的项目、人才和技术。

(2)县域发展战略:寻路、提升

发挥生态高地优势,挖掘自身禀赋内涵,探索特色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以生态绿色、低碳循环为导向深化全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走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城镇发展道路;以旅游服务、健康休闲为基础引领打造优雅城区、特色镇区和美丽乡村,提升具有靖安特色的城乡建设发展质量。

(3)中心城区发展战略:聚焦、彰显

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强化产城融合,工业向工贸新城发展平台集聚;强化城市综合职能,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和能级;积极推动县城第一景区建设,关注文化特色挖掘和空间品质提升,营造美丽家园。

2.5城市发展转型路径

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与保护共赢的生态发展路径;严格全域空间的底线约束;突出内涵式的空间资源配置;强调发展空间弹性应对。

三、县域规划

3.1县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到2020年,靖安县域总人口规模达到20.0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7.48万人,承载区域旅游折算常住人口2.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城镇人口11.04万人;

到2035年,靖安县域总人口规模达到28.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1.97万人,旅游者折算常住人口6.3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城镇人口约19.81万人。

3.2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与空间利用规划

(1)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结合靖安县现状城镇布局结构与未来城乡发展条件,按照“差异化”、“非均衡”、“扁平化”的城乡发展策略,构建“一心两点、一核两带三区”的县域空间结构。

“一心”指中心城区发展核心;

“两点”分别指罗湾和宝峰重点镇;

“一核”指三爪仑森林公园绿核;

“两带”分别指沿G353城镇发展带和北部生态人文特色发展带;

“三区”分别指北部生态人文旅游发展区、西部休闲养生健康生活区和南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区。

(2)县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结合靖安县发展实际,以优先发展城区和积极培育重点镇的城镇化发展策略,确定“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乡镇、重点中心村和基层村”五级覆盖城乡的居民点体系。

中心城区:1个,即县城(包括双溪、雷公尖);

重点镇:2个,包括宝峰和罗湾;

一般乡镇:7个,包括仁首、高湖、璪都、中源、水口、三爪仑和香田;

重点中心村:共计18个;

基层村:照城镇改造型、集聚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搬迁撤并型四类模式进行控制引导。其中城镇改造型村庄62个,集聚发展型村庄112个,限制发展型村庄406个,搬迁撤并型村庄155个。

(3)县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规模结构划分为四级。

一级城镇1个,为靖安县城,人口规模为11.5万人;

二级城镇2个,包括宝峰、罗湾,人口规模控制在1.3-2.0万人;

三级城镇4个,包括高湖、璪都、中源、仁首,人口规模为0.8-1.2万人;

四级城镇3个,包括水口、三爪仑和香田,人口规模为0.3-0.6万人;

建议远期雷公尖纳入中心城区,罗湾撤乡建镇。

(4)乡镇发展指引

宝峰结合宝峰寺建设特色禅韵小镇;

罗湾结合罗湾水库建设山水小镇;

中源建设省级客家避暑特色小镇;

仁首建设田园牧歌特色小镇;

三爪仑打造知青怀旧特色小镇;

打高湖造清风故里特色小镇;

璪都打造美丽宜居乡镇;

水口打造精品农业乡镇;

香田打造配套服务卫星镇。

3.3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对接南昌都市区城市干线及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完善由通用机场、城际铁路、县域公路等组成的多模式对外交通联系网络。

(1)通用机场

在香田乡渔桥村预留通用机场场站用地。

(2)城际铁路

预留南昌-靖安-奉新-修水城际铁路、南昌-靖安-万载-萍乡城际铁路、南昌大都市区市郊铁路的通道位置;

在石马村应预留南昌-靖安-奉新-修水城际铁路客运站用地。

(3)县域公路网

构建“一环九通道”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其中“一环”指G353东西贯通靖安县域,与S218构成县域内部公路环线,串联璪都镇、高湖镇、水口乡、靖安中心城区、仁首桥头、宝峰镇、三爪仑乡等乡镇;“九通道”指由S415、G353、S414、S511、X901、S218、S519、昌铜高速、昌傅高速联络线(规划预留)等组成的对外联系通道。

(4)旅游公路

包括以G353、 S218为主体的县域公路大外环、规划武宁旅游公路(S218、X901)及县域主要景区连通性公路(X202、X203、X204、X205、X207)。旅游公路道路建设等级标准为不低于三级公路标准。

3.4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体系

一产:构建生态型、全产业链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以高湖镇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靖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产:构建“2+2+X”的特色工业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和绿色照明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大健康、新兴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促进大健康产业与生态、旅游、中医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绿色饮料、竹木精深加工等产业;

三产:加快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休闲度假旅游、养生养老、健康产业等消费工程,加快禅文化、孝文化、东周文化产业的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体育训练、会务论坛等产业发展,引导实施一批本土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促进现代农商旅产品物流体系的支撑建设。

(2)产业布局

建设“一核两带三园四区”的县域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县域服务中心,重点发展休闲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职能;

“两带”分别指沿G353低碳产业聚集带和沿S218生态产业聚集带;

“三园”分别指靖安工业园(工贸新城)、高湖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园和健康幸福产业聚集区;

“四区”分别指南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示范区、北部山区休闲观光发展区、西部高山特色休闲度假发展区和东部绿色农业发展区。

3.5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一城、一轴、一环、五镇、六片、多点”的县域旅游空间格局。

“一城”指建设中心城区第一景区;

一轴:指沿G353旅游发展轴;

“一环”指沿S218旅游环;

“五镇”分别指宝峰、中源两个特色小镇和三爪仑、高湖、仁首三个旅游主题小镇;

“六片”指主题公园欢乐区、仁首武侠影视文化体验区、宝峰禅韵养生度假区、三爪仑生态观光游览区、避暑休闲温泉养生度假区和历史文化博览区;“多点”指各乡镇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点。

同时,在三爪仑大道与环城东路交叉口南侧设置“七心”合一的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在罗湾、宝峰和中源镇区分别设置县域旅游二级服务中心。

3.6县域“三区三线”空间管控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全域谋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总面积9893.34公顷,约占县域面积的7.18%;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为74244.5公顷,约占县域面积的53.9%;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约为25.1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82%,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面积约为14.07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02%。

统筹县域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区”,并细分为城乡发展核心区、城乡发展重点区、城乡发展优化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林业产品经济区、乡村人居保障区和生态人文保护区、生态功能控制区、生态环境准入区九小类管治分区进行管控,并明确具体间管治措施。

四、规划区规划

4.1规划区城乡用地规划

统筹安排城市规划区内用地空间、生态保护、基本农田等各项资源要素,明确各重要板块的发展功能,合理安排和控制区域性服务设施,控制城郊生态环境的有序良性发展。

规划区形成中心城区核心片区、石马片区和工贸新城片区三大功能板块。

中心城区核心片区作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整个县域社会经济空间的组织枢纽,引领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及发展方向,建设南昌后花园,建设特色县城第一景区。

石马片区建成为规划区重要的休闲功能板块,打造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主的旅游功能板块。重点发展集生产、经营、观光、休闲、娱乐、运动、住宿、餐饮、特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融合型产业业态。

工贸新城片区建成为重要产业发展板块,重点打造硬质合金和绿色照明两大省级产业基地,引入科教园区、航空小镇等功能,培育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

4.2控制重要的城郊生态环境

沿路生态绿带:以城市对外交通道路、城市快速道路(城郊部分)、城市外环路为基础,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化。道路两侧设置20-50米宽的分隔绿带。

环形生态林绿化带:结合外围山体及周边良好的田园林地,提高林木的封闭度,加强常绿林种植,使之充分起到生态林应有的作用和效应。

滨河风景生态林地:沿河流水系两岸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建立滨河风景生态林地,沿主要河流至少留有50-100米以上宽的绿化林带。

郊野公园:建设凤凰山郊野公园、神马岗郊野公园、城南湿地公园、寨下山遗址公园和况钟森林公园。

4.3 规划区空间管治

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四类,有针对性的对各区域进行空间管治和建设引导。

五、县城规划

5.1城区规模

(1)城区人口规模

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5万人,远期203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1.5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020年为9.75平方公里,2030年为12.98平方公里;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指标逐步减少,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人均指标由现状145.55㎡/人减少至130.00㎡/人; 2035年减少控制在113㎡/人以内。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按不超过人均88㎡/人控制。

5.2城区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为以向北跨河、向南拓展为主,适当向东发展。

拓展策略为“东调、西控、南拓、北跨、中优”。

5.3城区空间结构规划

中心城区形成“一轴一带、双城五片”的空间结构。

“一轴”指南北向城市发展轴;

“一带”指沿潦河城市风光带;

“双城”指中心城区与工贸新城;

“五片”指老城片区、城北片区、站前区和中部旅游片区、城南产业片区。

5.4城区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

以“让居民享有适宜的住房”为总体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规划居住用地401.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0.93%。形成10个居住组团。

(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8.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9%。在城北片区的城北大道以北、县府西路以东区域新建一处县级综合服务中心,面积约6.18公顷;保留老城区石马路两侧及学子路以南、清华大道以西等相对集中的行政办公用地。

(3)文化设施规划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5.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7%。在城北大道以北、双溪大道以东建设文化艺术中心,集城市规划展示馆、会展、艺术演艺、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等功能的“六馆合一”综合场馆,面积约3.23公顷;新建博物馆、科技馆和会议展览中心。

(4)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54.6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2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共设置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所。老城区更新改造应充分考虑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用地及配套的需要。

(5) 体育用地规划

规划体育用地7.7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0%。建设县级体育馆和城西体育公园。于中部旅游片区建设区域性体育设施-靖安县体育中心,作为举办区域性重大体育赛事及活动的场所,兼为省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2.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6%。异地扩建县人民医院,面积约为4.38公顷;搬迁老城区的靖安中医院,原中医院改造为社区卫生医院;新建妇幼保健院;保留老城区现状疾控中心;县医疗卫生设施应进行更新提升,提高服务规模和服务水平。

(7)社会福利用地规划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明确社区适老性设施建设标准。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设置3处社会福利设施。

(8)商业用地规划

重点推进东方路及西门街特色文化步行街建设,着力提升双溪大道、后港路现代综合商业街氛围,结合潦河北岸景观带建设,设置部分餐饮美食、休闲商业、文化创意等功能的特色滨水创意休闲服务节点。在石马大桥桥头区域及寨下山遗址公园东侧应积极推动引入城市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北商业活力氛围。

(9)市场用地规划

布局4个专业批发市场,分别为靖安商城、清湖大市场、汽贸城市场和城北片区商贸物流市场;生活服务型市场包括副食品市场和肉菜市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范进行配套。

(10)商务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金融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清华大桥桥头区域,重点发展创意文化、创意经济类办公,强化休闲、创意经济发展,通过设置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的商务办公区。

5.5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

城市道路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中心城区构建“一环四横三纵”道路骨架体系。

“一环”由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城南大道-清华大道—环城东路构成;“四横”分别指城北大道、后港路、城南大道和世纪大道;“三纵”分别指石马路、双溪大道-清华大道、宝峰大道-工业大道。

其中主干路红线宽度25-65米,设计车速40~60km/h;次干路红线宽度18-30米,设计车速30~50km/h;支路红线宽度9—24米,设计车速20~40km/h。

(2)跨河通道

设置6座主要跨河通道,分别为双溪大桥、石马大桥、靖安大桥、清华大桥、城南大桥和九岭大桥。

设置2座慢行跨河通道,作为串联潦河南北两岸步行慢行系统的主要通道。

5.6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以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强化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构建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着力建设青山花绕、绿意盎然、亲水宜人的绿色景观系统,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补游憩游园,促进社区内口袋公园建设增强游憩及生态服务功能,让市民更加方便亲近自然。

至2035年,城市绿地与广场用地为137.1公顷,人均面积11.92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17.28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20平方米,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45%。

构建“群山拱卫、一河串珠、群带多点”的城市绿色空间结构,形成由公园和绿带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水系,建设5个郊野公园,5条城市绿廊、3个综合公园、6个集中广场和若干游园绿地。

严格防护绿地控制。高速公路、国道及城区外环路每侧规划宽15-30米绿化隔离带;铁路两侧规划25-50米绿化隔离带;规划变电站周围防护绿地宽度为15米;35KV高压走廊的电力线的防护绿地宽度为12-20米;110千伏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地宽度为20米,220千伏的防护绿地宽度为40米;500千伏及以上的防护绿地宽度为50-100米;规划水源防护绿地必须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5.7西门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保护范围划定

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13.2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约4.2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约9.03公顷。

(2)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保护要求

重点保护世大夫第(木门楼)、太史第、西门外进士第、西门外100号商铺等推荐文物保护单位,加强14栋不可移动文物,9栋推荐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其进行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等修缮。

保护街道的传统格局和空间尺度,保护以西门街为主干,呈鱼骨状发展的街巷空间,西门外街、古井巷、八居巷、洪家巷、梅花巷、吉福巷、陈家巷、转角巷、晏家巷等9条历史巷道的街巷肌理,对两侧传统民居院落进行维修、改善,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

(3)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修建需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下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建筑的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清除一切污染源点,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不得建设高层建筑物及现代建筑。门、窗、墙体、屋顶、材质、色彩等形式应与历史建筑相和谐。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逐步拆除,拆除后空地原则上应留作绿地,不再加建新建筑物。

六、城市特色塑造

6.1建立城市设计总体控制

(1)青山入城

通过“大山为背、小丘为园、山景入城”等设计策略,合理利用山体资源,构筑“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景格局。对山体和城市、山体和山体的视线通廊进行控制;形成重要的眺望节点和鸟瞰节点;建设和控制多条景观廊道,构建“望山入山”的景观廊道。对城市周边的山丘缓坡地形进行景观塑造,形成城市边缘具有休闲休憩功能的郊野公园。

(2)碧水营城

通过“露水亲水”设计策略,打造观水的水岸开敞空间,串联滨水景观节点及公共空间,营造沿河就能观水的滨水开敞空间。建设亲水岸线,应尽量合理布局亲水平台、观景台、休憩场所;提升水网魅力,构建品质化的玩水节点空间;严格控制滨水建筑高度,保证滨水空间景观开放性。

(3)绿廊隔城

通过“山城水间”的设计策略,构建联通山水之间的垂直开敞空间框架。生态绿廊宜设置于功能组团之间,并通过绿化种植、街道家具等方法增加滨水的感知度。

6.2构建魅力景观风貌系统

构建“一带、两环、三轴、五区”的景观风貌系统。

“一带”指潦河生态景观带;“两环”指沿城市外环路绿化环带和沿清湖河、凤凰河形成的滨水绿化环;“三轴”指城北-老城公共服务景观轴、城北大道景观轴、东方路-清华大道景观轴;“五区”指老城区的城西传统特色风貌区、城南现代宜居风貌区,城北现代山水休闲宜居风貌区,以及中部休闲旅游风貌区和南部绿色产业风貌区。

6.3构建慢行城市的绿道网络

构建城市慢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成为一座“慢生活、乐休闲”的优雅慢城。沿潦河两侧的构建两条休闲游憩景观绿道;构建环城路城市休闲绿道。

以西门街历史文化街区、寨下山遗址公园和况钟园林打造慢行游憩驻留核心;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构建慢行驻留节点;形成一条由清湖河、凤凰河滨水景观游憩带等构成的慢行环;结合主要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慢行通道;结合城市绿廊、滨水绿廊等形成多条慢行脉。

6.4城市开发强度导控

中心城区划分为4个开发强度控制区。原则上建议居住用地容积率一般为1.0-1.5,安置房可适当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容积率一般为2.0及以下;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容积率一般为2.0及以上。

6.5 城市建筑高度导控

中心城区划分为4个高度分区进行控制,以中低层建筑为主,建议局部地标建筑可适当突破,仅限点式建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