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发源于明万历年间 江西古老剧种之一

2017-12-21 09:37:38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宜黄戏.gif

宜黄戏

  中国小康网 宜黄戏,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赣东地区的宜黄县。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发脉于甘肃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带来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唢呐伴奏的二凡两种曲调。进入宜黄后,废除了唢呐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构成了以二凡为主体的板腔体音乐,时称“胡琴腔”。清乾隆李调元《雨村剧话》曰:“胡琴腔起于江右(即今江西),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黄)腔”。不久,这种胡琴宜黄腔便迅速传遍安徽、江苏、湖北、陕西、河南、四川,并进入北京。戚震《北京百六竹枝词》中记:“宛转珠喉服靓装,弋腔秦调杂宜黄”。京都的宜黄、弋阳、秦腔三者并胜。

  清末的江西宜黄戏,班社如林,流播广大,仅在抚州地区就有六顺、春和、合顺等十九个戏班。

  宜黄戏的剧目极为丰富。今据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一份剧目单所示,当时即有整本戏七十种,单折戏一百八十二种,大都以历史故事为主。其中从明代西秦腔继承下来的剧目有《清官册》《五雷阵》《四国齐》《闹沙河》《肉龙头》《松蓬会》《万里侯》《下河东》《双救驾》《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庆阳图》《孟津会》等。这些剧目,都是清朝乾隆年间花部乱弹的名剧。

  宜黄戏的音乐包括二凡(二黄)、凡字(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并且还保留了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

  二凡亦作“二犯”,是宜黄戏的主要曲调。二凡的反调,称“凡字”,又名“还魂腔”。唢呐二凡,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宜于高亢悲壮的情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