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调:唱腔富于变化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4-19 21:53:53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永年西调,河北邯郸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

  清咸丰三年(1853),曲周县四寨村的商人范口广常在山西做生意,此人酷爱戏剧,在山西看中了某戏班中的一个叫玉的男旦脚演员,范就将此戏班买回河北,并招玉为婿。范死后,由女婿掌班演出(当时班内全是山西艺人)。这一剧种开始被冀南人所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光绪初年(1877-1878),山西上党一带大旱,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长治)演出的“三义班”经路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永年。因路途较远,有些艺人不愿背井离乡,中途离去,到永年时仅剩二十余人。三义班的艺人以田书德、张魁等为著名演员。田书德到永年之后,前后招三批艺徒,第一批有根宝(旦)、来成(生)等。第二批徒弟用“旗”字排名,有白旗谢天真、红旗谢天禄(红脸)、绿旗冯二歪(须生)(以上号称三杆旗),还有黑旗、黄旗、蓝旗等。第三批徒弟用“水”排名,有水花史登良(须生)、水仙(旦)、水沫(生)、水叶(旦)、水根、水源等。田书德的徒弟还有从山西来的邵森林。张魁在曲周县先后收徒弟张秋贵(生)、刘书文(旦)、刘书阁(生)等。

  永年西调2006年6月永年西调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永年西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西调表演艺术家张海臣老先生为该遗产传承人。

  永年西调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永年系掉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剧目为西调所独有,且行当齐全,表演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竿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传统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辅相成,高亢激越。(郭海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