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丰:秸秆扎刻艺术创始人 将高粱杆化腐朽为神奇

2017-11-22 12:52:0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徐艳丰,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人,生于1952年,开始制作秸秆扎刻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作品从刚开始的不被认可,到被当成国礼赠送,并于2007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儿童时期的徐艳丰就已经展现出手工艺的天分,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认为他不务正业。打、骂、甚至赶出家门都阻挡不了徐艳丰对秸秆扎刻的热情。

多年来,徐艳丰练就了独特本领:只要看一眼建筑,就能用秸秆做出来。这些秸秆作品的连接处不用钉子、胶水等固定,而像传统木工卯榫结构一样咬合,非常结实。为了使作品结实耐久,徐艳丰多次尝试杂交不同品种的高粱,培育出了秸秆硬度高、光泽好的“铁杆高粱”。

结婚后,徐艳丰依然痴迷于高粱杆里。为了做出更结实的秸秆扎刻作品甚至还承包了块儿地,自己研究培育了新品种的高粱专门用于做秸秆扎刻。任别人怎样的质疑和嘲讽,徐艳丰都不曾动过一点放弃的念头。终于在1982年,河北省搜集民间艺术品带到日本举办展览,县长把徐艳丰用了70多万根高粱杆,历时三年7个月做的“天安门城楼”带去了。作品座长2米、宽1米、高0.9米的天安门模型,金水桥、华表一应俱全,其精巧别致令观者无不惊叹。

展览办了一个月,展览结束的后,征得他同意,作为礼物送给了长野县。每当说到这件事,徐艳丰都很激动,因为正是以这件事为契机,家里人对徐艳丰所做的这门艺术才有所改观,从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全力支持。徐艳丰一双儿女徐晶晶和徐健现都成为扎刻手艺的传承人,如今他们的技艺已直追父亲。

秸秆扎刻艺术创始人徐艳丰扎刻了《天安门》、《黄鹤楼》、《滕王阁》、《老北京四合院》等大大小小70多件仿古建筑模型,作品《故宫角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黄鹤楼》赴加拿大参展并获奖,他的作品成了国礼,2008年6月,“永清扎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