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专心致志 三年不窥园

2017-12-09 14:32:14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董仲舒

董仲舒

  中国小康网 董仲舒,枣强人,约生于汉高帝七至十一年(公元前200?196年)间,约卒于汉武帝元封四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7?104年)间。享年90余岁。

  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他已年近花甲,因潜心研究《春秋》而为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前后,收弟子众,讲学述古,专心致志,故对其有“三年不窥园”之赞。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武帝诏贤良对策,约65岁的董仲舒进京。对策毕,被任为江都相。随之,作《雨雹对》、《奏江都王求雨》、《止雨》等文,对灾异进行推论。期间,被江都易王刘非敬重。刘非系武帝之兄,性骄奢,董以礼谊匡正,致有所改。时匈奴有进犯之兆,刘非上书欲击之,武帝未准。董受上书事牵连,被废为中大夫。

  董为人廉直。同被举为贤良的公孙弘,仕宦得志,位居丞相,但治学不及董,故嫉恨之。时有胶西王刘端,亦为武帝兄长,为人骄横武断,身边官员多被害死,故为无敢去为相。于是公孙弘举荐董仲舒,获武帝允准。董到任后,刘端却一反常态,敬重于他,行为亦有收敛。但董担心日久或变,不久便称病辞官,时约77岁。

  之后,他居长安陋巷,不理家计,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如有大议,武帝便派人前去问之,他都明示个人主张。寿终前不久,即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他还就与匈奴关系问题,建议“质其爱子以累其心”。

  董仲舒的著作主要是《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其学说复杂,既有粗浅落后的一面,也有深湛进步的一面。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哲学界为之归纳为“十二论”,即宇宙论、人性论、仁义论、义利论、贤庶论、德才论、贵志论、名讳论、辞指论、常变论、中和论、大一统论。在治学思想方法上,虽然他张口闭口谈天说地,但眼睛却是紧紧盯着社会现实。他针对种种现实问题,联系历史加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具体方法,而用天意、圣言或阴阳五行等加以装饰、论证。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学,还广采博收诸子百家思想(其中有的予以批判),形成了经学,即汉代儒学,成为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向汉武帝的建议,对中国文化思想尤其是伦理学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汉武帝之所以非常器重他,甚至免其死罪,再度封为国相,一个现实原因是他在对策中叙述了尧舜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任人唯贤、立仁义之道的政治大略,武帝采纳后于政权巩固大益。

  他虽寿终长安陋巷,武帝却诏令葬于长安胭脂坡,日后武帝还曾到那里下马拜谒,故该处被后人称之为“下马陵”,但这仅是后世传说。另还有陕西渭南县、河南通许县、河北故城县有董墓之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