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延福寺会说话……

2020-11-02 14:26:16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武义旅游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我们请延福爷爷亲自出马,

讲讲他自己的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延福寺位于武义县城西南桃溪镇陶村,据现存于寺内的元代《重修延福院记》碑记载,延福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初名曰“福田”。


延福寺大殿木构模型




南宋绍熙年间(1194),朝廷赐名“延福”,赐紫宣教大师守一,增扩寺院,“拓其旧而新之”。随后照堂日师筹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建佛有阁,演法有堂,安居有室,栖钟有楼”的格局,延福寺日渐兴盛。


延福寺南宋宝祐乙卯年(1255)铁钟

现保存于武义县博物馆




元延祐四年(1317),怀法、德环率众重修大殿,并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广其故基,新其遗址”,大殿粲然复兴,至元泰定甲子(1324)完工。


延福寺元代刘演《重修延福院记》碑


随即,德环请文士刘演撰《重修延福院记》,刻碑以记其盛。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处州爆发矿工起义,起义首领之一陶得义为陶村人,当地僧人和乡民纷纷外逃避乱,“官兵往复,毁宇为薪,存者无几”,唯大殿幸存。起义平定后,延福寺复业。



明天顺年间为大殿增设下檐,成为现在的重檐模样。明天顺七年(1463),僧涧清请巡检桃溪陶孟端撰《延福寺重修记》碑石为记。




清朝以来,延福寺又几经修葺和增建。

康熙九年(1670),僧照应重建后殿、观音堂并两廊。

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僧通茂屡次修整大殿。

雍正十三年(1735)修葺大殿,重修山门。

乾隆十年(1745),增设大殿天花。


延福寺大殿天花


道光十八年(1838)住持僧汉书重建山门。

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观音堂。


延福寺观音堂,1934年梁思成摄





1997年11月2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和国家建设部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等四人在县委书记蒋岩金和县长金中梁陪同下考察延福寺。








民国二十三年(1934)11月中旬,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恩成、林徽因夫妇赴延福寺实地考察,经过详细测绘和识读石碑铭文,发现延福寺大殿是一处难得的宋元木构,“其月梁、梭柱,皆合营造法式之制。”


1934年梁思成手绘延福寺大殿剖面图


在梁思成后来所著的《营造法式注释》这一研究宋代建筑技术的专著中,多处采用延福寺建筑的一些构件为实例,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


1934年林徽因在延福寺大殿考察


延福寺外景,1934年梁思成摄


延福寺大殿,1934年梁思成摄




大殿原为三开间正方形布局,为了使构架布局合理,内部佛坛被设计为倒凹形,突出中心空间,适应了佛殿前部礼拜空间的需求,在空间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延福寺大殿内部倒凹形佛坛


大殿木构选材特殊,利于防虫防蛀。专家考察过程中发现延福寺大殿有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蜘蛛不结网,鸟类不筑巢。后来得知,这种现象与大殿用材及结构设计有关,延福寺大殿上部由重重斗拱叠累而成,四周通透,用材品种较多,如白木(俗称苦槠)、框木、樟木、楠木、柏木、香杉木、梓木等。这样的用材及结构,致使大殿少有灰尘和虫害。此种现象对我国南方木构建筑的保护意义重大。




大殿建筑洋溢着大气古朴,却不失柔美的风韵。梭柱、高琴面月梁、弓形劄牵、鹰嘴蜀柱、琴面昂等一系列装饰化的构件做法,都展现出一种常有的柔曲之美,使得整个建筑看上去非常典雅。1934年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恩成、林徽因夫妇赴延福寺实地考察时,即以“秀美”形容延福寺大殿的梭柱。



经过数次重修,延福寺旧貌换新颜。

延福爷爷欢迎大家到寺里看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