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百子灯:工艺十分考究 纸片工艺与剪纸等融于一体

2019-03-30 17:51:1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义乌百子灯,发源于佛堂镇田心村,自古以来,汇聚着众多制作百子灯的传统手工艺人。据考证,百子灯作为田心村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1370年,王氏太婆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为儿孙们做灯观赏,从此王氏子孙开始迎“红衣灯”。后来红纸替代了红衣,把它糊做纸灯,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型,俗称“火炮筒”。随着社会的发展,纸灯越做越讲究,并逐步发展成为在灯罩上用绣花针刺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吉祥图案,形式各异的纸灯,寓意为“百业兴旺、子孙满堂”,故称“百子灯”。

  学做百子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看起来很漂亮,但做起来却很复杂,要构思设计、立体构造、美术基础、纹花剪贴里面包含了好多种工艺。”王鸿生说。并不断发展新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内涵。他不拘泥于传统,并将传统百子灯的纸片工艺与剪纸、人物纸塑融于一体。每盏灯的背后其实都是有故事的。

  百子灯没有骨架支撑,都是用制做花片拼制而成的,工艺十分考究。首先是打版。以前是春季打版,冬季刺图。用两张大小一样土红纸,用糯米糊加小许白矾背靠背粘在一起,裱成一定厚度、强度、平整无褶皱的纸板。如今,大多选用的是手工纸,再用胶水打版,或者是更现成的,用机器打版做好纸板。二是放样,每种灯都要事先设计好尺寸、图案,放出样版。三是按样裁版,制成灯片。四是针刺图案。这是最费劲的一门技艺,用最细的绣花针按设计好的图案,放在羊油、松花粉合制的垫板上,一针针垂直刺入纸版中。王鸿生说,用针刺,一定要把握好针孔的细密均匀,太密,容易断裂;太疏,又不好看。握针时,要垂直,如果不垂直,两三针过去,在后面几层的纸版中,就走样得很厉害了。五是拼版成为灯,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拼版时稍微有点闪失,花片就容易走样。当初我就是凭着“边对边总能制作出花灯”的初衷而开始作花灯的。灯制作好了,再用丝线进行装扮。

  几年来制作百子灯的经验,令王鸿生对百子灯的制作有了独到的见解:制作百子灯技术很重要,但构思却最重要。“没有想法,就做不出好东西。一般的艺人只会按照过去的模式仿制,缺乏设计能力。难度最大的有八六四灯(即一只灯里,既有八只角、又有六只角和四只角),六角亭、荔枝灯、珠灯、花篮灯、花瓶灯、走马灯、清宫灯等十多种。灯最大的有1.5米高、1.3米宽,小的只有二三十厘米高。当把电灯放进各灯中,灯体剔透,火树银花,流光溢彩。

  看灯

  在义乌十大民间艺术评选当中,百子灯名列其中。佛堂镇田心村是百子灯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汇聚着众多制作百子灯的手工艺人。

  这一传统艺术是由一代代花灯艺人传承的。陪同前去采访的毛春贤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外公就是田心村人,在他小时,田心村的百子灯比现在兴盛的多。迎灯时节,是孩子们、也是附近村民最快乐的时候。

  在田心村,有着百子灯艺技艺“传子不传女”的说法。他从小受当地氛围影响,耳濡目染,对百子灯的制作并不陌生。但她们夫妻俩的扎灯技术其实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任何家传。

  1997年三八妇女节,田心村成立了一支妇女彩灯队,急需一批百子灯。王鸿生的妻子冯彩芝是彩灯队的骨干人员,有位退休老师鼓励她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扎灯。当时的冯彩芝一只手曾被玻璃压去过,手不能动,但她为了不耽误花灯的制作,回到家仍是很有兴致地用一只手扎灯。看着妻子那费劲的样子,王鸿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冯彩芝对王鸿生说,你平常上班时,那些工艺复杂得机器都会做,做一只灯肯定也能行的。正是在妻子的鼓动下,夫妻俩埋头研究,捡拾起了王氏这门传统技艺。那时,村里会做百子灯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王同茂、王同泉两位老人。

惜灯

  尽管天气炎热,但为了做百子灯,夫妻俩却一直不敢开电风扇。为了把灯如期完成,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干活了,有时中午也不休息。王鸿生说,每做一盏灯,就发誓再也不做第二盏灯了,有时做烦了,恨不得一手撕了它。每当这个时候,妻子冯彩芝就说,“休息一下休息一下,来段越剧吧”。于是乎,两人一人拉二胡,一人演唱,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倒也快活。村里的老人都说,王鸿生夫妻俩,都是聪明快活的人,吹拉弹唱样样都来。夫妻俩爱灯,也惜灯,更是要把灯文化发扬光大。几年来,冯彩芝自掏腰包两万余元,为每个迎彩灯的人员置办了一副行头。并带着彩灯队的人员排练,配以各种舞曲,参与灯舞表演。去年的彩灯队,只有64个人,今年大约会增加到100多名。随着彩灯队伍的扩大,他们制作的百子灯也相应地增多。“既然百子灯在你们村这么受欢迎,那么现在会扎灯的人还有多少?”王鸿生说:“还有两个,不过,他们现在都已经是八十开外年纪了。真正会扎的人很少了。”

  “年纪大的人,对百子灯有兴趣的人也不少,来学的人也有,不过,他们年纪大了,学了一天,就头晕眼花吃不消。年纪轻,要赚钱养活自己,做百子灯只能是业余爱好,做为一项事业,估计是养不了自己的,因此年轻人来学的就没有了。上学读书的孩子对此感兴趣的也有,我自己的外孙今年14岁了,对做百子灯很感兴趣,我们在做时,也时常来帮忙,大致的做法也已经清楚。但他读书要紧。他对我说,等他到了像我这样的年纪,再来做百子灯。因此我想这门技艺,失传总不至于。不过,我还是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门技艺,并把它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