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武“四季文史讲堂”开讲“浙东唐诗之路”

2020-01-23 00:00:00 来源:温岭新闻网_首页 作者:陈涵婷0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本网讯(记者黄晓慧)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这个概念,使得唐诗研究跟浙江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渐渐受到学界认同。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与道士、隐士有何关系?日前,台州学院教授胡正武再次做客温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四季文史讲堂”,在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内作《道士隐士与浙东唐诗之路之形成》讲座。

胡正武教授长期研究古典文献、台州地域文化,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等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训诂阐微集》《浙东唐诗之路与隐逸文化》《浙东唐诗之路论集》;校点出版《耿天臺先生文集》《天台山记 天台胜迹录》,主持《洪颐煊文集》《水道提纲》《民国台州府志》《台学统》整理等。主编《台州学院志》《台州人文研究选集》《台学研究》,参编《古代汉语》等。承担国、省、市各级课题20余项。

在讲座中,胡正武介绍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所谓“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唐朝北方南游的文人,渡过钱塘江(浙江)后从萧山的西陵(今萧山西兴)沿浙东运河到达越州(绍兴),复沿水路从曹娥江上溯至剡溪,游览剡中(剡县,今新昌、嵊州)到达剡溪发源地与佛教天台宗祖庭天台山迄华顶止的一段诗歌之路、文学之路和求仙礼佛之路。

自古浙东山水不为人知,而多隐逸之士,皆以其山水险恶难行。浙东作为中国适宜隐居之地,隐士名流辈出。自先秦以来,著名隐士代不乏人,如越范蠡、汉严子陵,特别是晋宋以来谢安、王羲之等人逍遥林泉,致使文人向往浙东山水风光,隐逸风气形成传统,客观上为山水文学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唐朝诗人歆慕“王谢”的晋宋风流,遂为唐诗之路之成员。此外,浙东山水宜于道教。晋宋以来,许多著名道士在浙东开辟道场,勘探山水,提炼神丹,合作仙药。再加上唐朝皇帝奉老子为始祖,道教大兴。会稽到天台一线濒临大海,适宜道教的发展,因此,到唐朝其影响达到高潮,出现了一代宗师司马承祯,深得唐朝中央之重视,促成许多诗人慕名来游越中、天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