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巧手】渐渐远去的竹笼屉

2014-06-22 12:07:26 来源:张家口涿鹿县新闻网 作者:张家口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杨柳木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形成圆形的薄片;一根根竹子,经过砍、劈,形成一根根长长的竹条;加上一条条细细的藤线绳,经过范宝元几个小时的精心制作,就是一个我们平日里常用却又从未放在心上的物件——竹笼屉。与现在市场上充斥着的不锈钢制品而言,竹笼屉显然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但清香的味道、健康的材料、不落水蒸气的特点仍使它被很多人使用。

  还记得小时候,热热的豆沙包和着淡淡的竹子香味远远飘进鼻中,忍不住下手抓起一个狼吐虎咽吃起来的情形。那白白的包子,和那颜色翠绿的笼屉杆放在一起,别提多么的赏心悦目了。

  说到这木质的笼屉,也是有很多回忆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不锈钢制品比较少见,人们日常用品多以手边随处可得的材料为原料。笼屉,就是其中的一种。制作它所用的原料多是木头、玉米秸秆,好一些的就是南方的竹子了。那时,制作笼屉,是一门很多人都在从事的手艺活,谁能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笼屉,那可是香饽饽。有需求,就有供给,那时这样的手工作坊可谓随处可见。到而今,三十年过去了,即便是在偏远的山村,也很少有这样的作坊了,手工制作的笼屉,费时、费力,日生产量小,且外观也受到限制,与同样功能的不锈钢制品相比较已经不具有竞争力了。即便如此,仍旧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的双手还在竹片间不停地穿梭者,在低矮、闷热的小小“厂房”中,用一滴滴汗水,浇灌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坚持。

  1

  范宝元,一位六十四岁的老人,退休之后,便一直从事竹笼屉的制作,至今已经近十个年头。年轻时的范宝元就是一个心灵手巧又闲不住的人。十五岁时便参加工作,在当时的尚义县刹车原件厂工作,是一名铸工,主要进行翻沙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翻沙本身就是一项手艺活,需要工作的人既有细心又有耐心,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范宝元对自己的双手特别的有信心,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其他的手工活。

  退休后的范宝元,从老家搬到了市里,希望可以再找一份工作,几经辗转,最终,他在一家笼屉制作厂扎了根,那是一九九四年的事情了。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一方面它也是一个手艺活,另一方面,从小自己的父亲就是干这行的,耳濡目染,他对这笼屉也有了感情,干起活来也算得上得心应手。令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情是,越是干得时间长,越喜欢这份工作。看着一块块杨柳木、一片片细竹条、一根根藤线绳经过自己的双手,转身成为一个可以蒸饭的笼屉,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形容;感觉自己制作的笼屉越来越精致,被用过的顾客认同,心中无比欣喜;看着自己的制作手法越来越纯熟,从一天做三、五个,到一天做十个,范宝元越干越有自信。

  2

  做笼屉,与做其他的工艺品不同,它最大的作用不是观赏,而是实用性,在保证它质量的同时,需要兼顾美观。制作笼屉看似简单,实则繁难,要使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传统的蒸笼以木片、毛竹为材料,采用绑接法制作,全程不用任何胶水,完全纯手工制作。

  以制作一只直径30厘米的蒸笼为例,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刨平等30道工序,一位有经验的匠人要花一两个时间,才能制作一只上好的蒸笼。

  首先,先说说这竹片的选择。因为竹片本身比较厚,所以都必须把毛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而作为边的杨柳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需要将木片打磨薄、平整,没有任何毛刺。我们购买的笼屉摸上去光溜溜,殊不知,范宝元在制作时,手上经常被木片或竹子扎上刺。材料准备妥当后,先在木片上钻眼,将木片用藤线绳绑成圆形,然后再为其盘制腰箍,增加稳定性和耐用性。边制作完成,在内侧嵌进支撑主体所用的厚实的木条,然后在中间部位挤进圆箍,用以卡住竹篾,根据圆形的笼屉边的需要将竹篾剪成不同的长度,然后依次放进圆边内,放完后在竹篾的上面再加一层圆箍,确保竹篾不掉下来。这一步完成后,整个笼屉就有了基本的形状,然后就是用藤线绳将各个竹篾和笼屉的主体木条固定,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笼屉大约需要用藤线绳固定3行,笼屉越大,固定的行数就会随之增加。

  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笼屉,在具体制作中也存在着差别,有的需要在笼屉边外另外加固,有的则是需要在内部进行改善,制作笼屉盖则需要将竹篾换成草席或芦苇席等。不论是哪一种方式,笼屉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固定于衔接处均使用绑接的方法,也就是说要么钻孔,将木头嵌进去,要么用藤线绳绑住或者固定,完全不使用任何粘合剂。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对制作者的手劲儿要求特别高,劲儿大了,材料容易折,劲儿小了,笼屉又不紧实。

  3

  对于已经从事十多年笼屉制作的范宝元而言,制作这样一个直径约三十厘米的笼屉,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天最多也就能做十个左右,若是制作稍大些,或是工序稍多些的,一天也就做一两个。而就价格而言,小的一个卖十几元,大的也就是三十几元,除去原料、手工钱,利润可谓微薄。

  范宝元所在的工厂,从原来的几十人到十几人到现在只剩下几个工人,规模越来越小,这样一个从建国初期一直持续至今的小工厂,见证了手工笼屉制作行业的兴衰。对于范宝元而言,不论收入多少,以后不准备换工作了,只要能干的行,就一直做笼屉。用他的话说,做手工的笼屉,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门技艺,不想让它失传。(记者 崔明飞 摄影 边卫星)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