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李英:陶瓷创作 教书育人 体现她的“工匠精神”

2017-10-13 11:43:20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杨李英的工作室中陈列着许多她所创作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昭君出塞”、“地藏王菩萨”、“西方三圣图”、“五虎上将”等等,每一幅都是心血之作,无一敷衍了事之笔。站在作品前,她向大家介绍起每幅画作灵感的由来与创作的历程,“只求效果,不计成本”成为她提及最多的话,“我是我自己作品的藏家。”她说,“没想过,也没指望靠这个赚钱。”

  “你们找对人了。”听说要采访杨李英,方复教授激动地说到,“在我教过的所有学生里面,要说‘工匠精神’,杨李英绝对是这个。”他比了个大拇指,“我80年代在陶瓷职工大学任职,杨李英是我所带的第四个班级的班长,那时候的陶瓷职工大学有一部分人抱着混文凭的目的而来,而我就注意到杨李英,这个小姑娘和别人不同,不功利,认认真真作画,看得出来是真的为了发扬陶瓷艺术而来。勤奋的练习让她的画工很细,比如她的第一幅作品‘昭君出塞’就非常好,把每个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刻画出来了。”方复教授最后总结道,“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锋同志也说过要甘做螺丝钉,在我看来,杨李英她身上既有‘孺子牛’的精神,也有‘螺丝钉’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综合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秉持着老师方复“以我为格,以美为本”的倡议的杨李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整个陶瓷业界的尊重。凭借这点,她获得了首届江西省陶瓷技能大师,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彩)传承人,江西省高级技师等多项荣誉和称号。这些都是对她在古彩陶瓷艺术创作上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开拓创新的高度认可。

  “成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家和陶瓷艺术家共同的目标,具有着这两重身份的杨李英也将这当做了自己的追求。虽然忙于创作,但任教于景德镇第一中专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对学生成器的追求很多时候超过了对自己作品成器的渴望。在学校,她对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格外照顾和帮助,为他们树立信心。从不排斥差生,总是耐心辅导、讲解、示范。一些学生因家境贫困而交不起美术补习费而无法参加补习,只要杨李英知道的,她都把他们招集起来,免费为他们补习。在她执教的这么多年来,每一届这样的学生都有十多位,许多都在她的帮助下顺利考入各大美术院校。如遇到一些学生无法通过高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高中毕业后,只要他们愿意学,杨李英都免费将其带到身边,教给他们绘瓷手艺,以求得谋生本领。自1992年她和爱人创立自己的陶瓷工作室“笔耕堂”以来,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学生在这里学成出师,成为新一代的优秀陶瓷产业人才。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