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和宋官羊毛毡与马帮

2020-05-07 08:00:00 来源:红塔区新闻网 作者:玉溪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4

   民国初年,玉溪民间手工业逐渐兴起,土布、羊毛毡等一批地方特产畅销周边地区。红塔区研和宋官一带旧时便盛产羊毛毡,在当时交通不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当地的尹姓人家创建了马帮,将土布、羊毛毡等地方特产运往外地销售。四月的一天,宋官尹氏后人的讲述,带着我们一起走进那些不太遥远的岁月。

为生计建马帮

20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内战频发,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尤其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老百姓。那时的玉溪后裕乡(今研和)宋官,虽然算不上山区,但由于距离城区较远,交通、经济和其他地方相比较为落后。为了过上好日子,人们都会搞点土布漂染、制作羊毛毡等副业以维持生计。

在宋官,与当地上点年纪的老人聊起旧时的马帮,老人们会这样说道:“以前,我们这里有尹家马帮,是尹绍才的长子尹承经和四子尹承典创建的。尹绍才据说是清朝云南学政、蒙自人尹壮图的分支后裔,他们家门头上还悬挂着‘明经济世’的匾额。尹家本以漂染为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漂染业逐渐趋于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尹承经便到外地学手艺,而尹承典则去了亲友家赶马,学做生意。”一年后,在亲友家赶马的尹承典不仅学会了赶马,还积累了马帮经营方面的经验。此时,他萌生了创建马帮的想法。

今年73岁的尹家旺是尹氏族人。说起尹家马帮,他说:“我的父亲就赶过马,但他过世较早,很多事情都是听老一辈人说的。”在他的回忆中,大概在1923年初,尹承典趁尹承经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向他提出创建马帮的意见。其后,兄弟二人经家中老人同意,决定把染坊的资金拿出一部分,买了几匹骡马,驮着自家漂染的土布,再帮别的马帮捎带一部分货物,销往峨山、新平、元江等地。跑了几趟,一切都比较顺利。到了第二年,骡马已增加到10余匹,独立的尹家马帮,便开始向更边远的地区开展经营,并逐渐发展壮大。到了20年代末,尹家马帮已拥有30余匹骡马。

尹家旺说:“尹家马帮是由玉溪向滇南扩展的。马帮刚创建时,骡马少,资本有限,仅在峨山、新平、元江等地活动。而随着马帮的壮大,活动范围逐步向西南方的磨黑、普洱等地区延伸,最远据说到了景洪、勐海一带。而这时的尹家马帮,仅凭营销玉溪土特产品,已满足不了外地人的需求,不得不进入当地县城去采购一些适销对路的货物一起销售。回转时,他们又根据玉溪、昆阳、昆明等地的需求,运回食盐、普洱茶,以及各种干果、药材、木耳等货物销售。”

羊毛毡随马帮远销

当时尹家马帮在运往外地销售的玉溪土特产品中,除了土布外,还包含宋官的羊毛毡。

旧时盛产羊毛毡的并非只有宋官一个地方,在民国初年玉溪民间手工业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后裕乡东山、宋官等地,先后出现了40余户毡子作坊,生产羊毛毡,人们将其统称为“新兴羊毛毡”。又因其质优价廉、防湿沥水,深受周边地区和西南一带民众喜爱,以至于当时的人们这样称赞:“织龙绣凤不算巧,难得新兴弹毡条。”

聊起羊毛毡,61岁的赵德瑞告诉记者:“我虽不是宋官本地人,但也曾听长辈说起,旧时宋官的羊毛毡生产技术来自东川、宣威一带。而制作完成的羊毛毡,基本是靠尹家马帮运销到外地的。羊毛毡的制作较为复杂,具体怎么做就不知道了。”不过,记者还是从当地老人口中得知其大致制作过程。要制作羊毛毡,首先要用到类似弹棉花那种木制大弓,并用槌敲击大弓上的弦,使其将事先准备好的羊毛弹散,铺开摊平,再用竹帘席把羊毛卷成圆柱,使其变得紧密结实,后经整理、冲洗、晾干等工序才能制成。

羊毛毡在马帮的驮运中,远销到了玉溪以外的很多地方,深受人们喜爱。但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往往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官的羊毛毡与尹家马帮亦是如此。

抗日战争爆发后,尹家马帮在战时社会形势的突变下,已无法正常营运,到1939年,它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而羊毛毡,也因机械生产的棉毛毡大量上市,销路锐减,加上原料缺乏等原因,使得研和很多私人开办的作坊逐渐减少、停办,而宋官的羊毛毡则一直持续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渐渐消失。

在宋官,不管是尹家马帮还是羊毛毡存在的历史,如今已成为当地人一段难忘的记忆。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顾世丹  文/图)

编辑:陈玉红  终审:尹永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