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农业“减肥”进行时

2017-02-22 08:00:00 来源:通海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化肥4

通海华欣生物肥厂的有机肥生产车间

化肥3

化肥施用越来越多,土壤板结越来越重,这是通海菜农吴永留最大的感触。

当滇中大地的大多数地方还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时,富庶的通海坝子已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辛劳了一年的菜农都对这片土地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精耕细作、多茬种植让通海百姓有了丰厚收入,还让通海县在2014年度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中,居全省129个县之首。然而,在荣誉的背后,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对土地的过度索取已经带来了土壤盐渍化、板结等诸多问题。尤其是2015年农业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后,如何减施化肥已成为通海百姓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通海的被倒逼减施化肥不同,迫于抚仙湖保护压力的澄江早已主动减施化肥,并自2013年起连续4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国家对推进农业发展模式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一个时间节点。如何实现减肥增效,如何在减少化肥使用量与增加百姓收入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这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核心所在。

测土配方已十年

澄江县右所镇吉花村村民王继宝家一块33.3平方米的农田被砖头分成了五个区域,虽然种的都是小麦,但是因为施肥方式不同,各区域内小麦的长势也不相同。长势最好的是施氮磷钾加精制有机肥的小麦,其次是施氮磷钾加锌的小麦,第三是施氮磷钾的小麦,第四是施有机肥的小麦,最差的则是不施肥的小麦。

这是始于1987年的玉溪市澄江县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也是我市测土配方试验的最早雏形。三十年来,虽然种植结构有细微调整,但监测结果却基本一致。通过监测,土肥部门掌握了该地块的土壤状况,同时也总结出了最适于作物生长的肥料配方。

在这之后的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开始在玉溪落地。“通俗地讲,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肥料浪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澄江县土肥站站长李怀琳告诉记者。据她介绍,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来,澄江县共制定水稻、玉米、小麦、菜豌豆、西兰花、韭菜、荷藕等作物的施肥配方26个,经筛选验证后有14个被采用。八年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11.04 万亩,减少肥料施用693.16万公斤(纯量),总节本增效3515.38万元。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的广泛使用对我市实现粮食连年增产、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问题,带来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环境污染、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出台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了化肥减量提效的目标、路径和措施,这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行动。”玉溪市土肥站站长郭春平说,对于土地复种指数较高、“三湖”保护压力较大的玉溪,按照相关安排和部署,到2018年,我市主要农作物的化肥使用量就要实现零增长,这比农业部的要求整整提前了两年。

作为实现农作物减施化肥的重要做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至今,除了有一定的减肥成效外,还让农户的施肥观念和施肥技术有了转变。“我们就是要通过测土配方,教会农户如何精准施肥。”通海县土肥站高级农艺师黄翠菊告诉记者。按照她的说法,以前通海农户一直存在重施氮肥、磷钾肥施用不恰当、施肥次数过多等现象,自2008年实施测土配方项目后,这些问题都有所缓解。最明显的变化是,原来通海老菜区每年施肥7—8次,现在减少到4—5次;新菜区每年施肥4—5次,现在减少到2—3次。原来农科人员讲授施肥技术时农户不愿意听,现在不但愿意听,还会打电话或者直接上门咨询。

技术培训、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和田间试验,已经提升了农户的科学种田水平、增强了农户的精准施肥意识,但是如何让通过试验筛选出的配方真正落地,却是农科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防止农户知识水平有限、有配方也不会配肥的问题发生,2012年,通海县与一化肥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小型智能化配肥站,所生产的配方肥效果很好,但因为生产成本高,最终也未能大面积推广。其后,通海县还曾与其他肥料生产企业合作,但因为没有相关扶持,最后都不了了之。“要想使配方肥真正落地,最好是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都进行补贴。”玉溪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董国伟说。

有机肥替代任重道远

在农业部出台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把“精、调、改、替”作为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具体技术路径,即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化肥。

这其中,备受关注的要数有机肥的替代问题。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有机肥与化肥就一直延续了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时中国有机肥与化肥大约各占一半,如今化肥和有机肥的比重已经为8∶2。纵观发达国家,大幅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重是普遍现象。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有机肥占46%,英国占57%,德国占60%,日本更是高达76%。

毫无疑问,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土壤保护的大背景有力助推了大众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热情。据玉溪市土肥站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市已有有机肥生产企业18户,设计年生产能力8万吨以上的就达3户、5至8万吨的6户。

“今天的发酵温度是65度,要60度以上的高温才能杀死有机肥中的虫卵,并很好地降解有害生物。”见面第一件事,通海华欣生物肥厂负责人张建华就现场给记者测量了有机肥的发酵温度。13年前,当他还是河西镇一个普通菜农时,他就发现由于多茬种植,通海的土壤已经出现土壤板结、酸化的现象。为了根治土壤病,他开始以鸡粪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他的精制有机肥被广泛运用于瓜果、花卉、茶叶、中药材等作物及园林绿化、草坪种植,远销老挝、河口、西双版纳、普洱等地,产值突破千万。

在通海华欣生物肥厂生产的多种有机肥中,可保氮、增磷,含活化钾、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苗力”是较为高端的一款。据张建华介绍,该产品如长期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理化性状,经省土肥站在省内组织的大田试验示范,与施用同等化肥相比,可使大田作物增产10%—20%,对葡萄、瓜果和薯类,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甜度还能提高2—4度。

在与之相邻的华宁县,福润庄园负责人黄文福则是尝到了有机肥施用的甜头后才开始涉足有机肥生产的。福润庄园是一家经营生猪养殖、果树种植和农家乐的市级庄园,2016年用猪粪为黑提追肥后,他的黑提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3元的价格俏销市场。2016年8月,依托自有的中温厌氧反应罐1000立方米、湿式气柜300立方米的沼气发酵项目的福润塬肥料厂正式投产运营。

记者在有机肥生产车间看到,从沼气池出来的沼渣经固液分离器分离后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发酵车间,与秸秆、烟灰、煤灰、生物菌种等配料进行混料,之后再经过陈化和翻堆、二次发酵、筛分,最后进行定量包装后走向市场。“全部投产后,我们的年产量将达6万吨—10万吨,我们的有机肥最大的特点是有效期长、肥力持久,同时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果树施用后生长快、病虫害少、果实卖相优、口感好。”黄文福说。

在有机肥生产企业热情高涨之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是,我市的有机肥市场依然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目前,有机肥大多用于高附加值的果树,其经营主体大多是现代农业庄园、种植大户和基地,而那些从事蔬菜种植的小散户对有机肥却并不买账。

“化肥越施越多,土壤板结越来越重。”这是种了30年蔬菜的通海县金山村菜农吴永留最直观的感受。为了疏松、改良土壤,他曾不惜高价往田里掺沙。他不是不清楚掺沙不过是权宜之计,要想改善土质就得施用有机肥,但是与土质状况相比,他更在意的还是眼前利益。“我们现在种大白菜夏季50—60天一茬,冬季100—110天一茬,要是用有机肥,根本不可能长那么快啊!”他坦言。

除了价格高、肥效慢、费工费时外,我市的有机肥生产还存在行业标准低、市场混乱、恶性竞争激烈等问题。我国现行的有机肥国家标准中,水分质量分数、有机肥中的部分重金属含量限制标准等多项指标均低于欧美国家标准。据从事农资经营多年且长期关注有机肥生产的通海县九街供销社富农商社经理林平介绍,因为有机肥国家标准中对水分质量要求不高,所以有些厂家为节约成本不经过发酵工序,直接把各种原材料搅拌后就装袋出售,而发酵实际上是有机肥生产中最关键的一环,发酵不彻底的有机肥会烧根、烧苗,还会产生大量的线虫。“在玉溪,发酵温度在60度左右的就是比较好的了,而在欧美国家,最适宜的有机肥发酵温度为100度,这样的高温要高塔发酵才能达到,而一个年产3—5万吨有机肥的高塔需要投入3000万元左右,大部分国内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林平表示。

九街供销社的启示

测土配方难以落地,有机肥替代又任重道远,那到底什么样的“减肥”方式才是最契合玉溪实际的呢?曾于2014年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基层标杆社”殊荣的通海县九街供销社的做法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

供销系统是化肥供给的主渠道,全市80%的化肥都由供销社储备、供给。2003年,九街供销社引进“社会能人”成立云南通海富农商社,并以此为龙头,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了500多个农资销售和科技服务网点,2016年实现农资销售总额1.85亿元,其中仅化肥销售就占到了7300万元。

一个基层镇级供销社何以引起全国供销系统的侧目?原因就在于其“以服务换市场”的经营理念。为了让农户有个好收成,九街供销社组建了30多人的服务团队长期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测土,并给予施肥建议。此外,供销社还通过化肥零售商培训、开农民会等多种渠道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菜农张德富把农用三轮车停在九街供销社门口,他急着买水溶缓释肥给他的3亩白菜追肥。“这种肥料我是在供销社推荐下使用的,现在已经用了好几包,施肥后白菜长得快、产量高、病虫害少。”他说。

在九街供销社富农商社经理林平眼里,善于精耕细作的通海菜农对肥料的使用有自己的标准和尺度,既关注耕地地力,又注重眼前的产出和收益。有鉴于此,供销社在向农户推广肥料过程中,更注重精准施肥的概念。“作物缺啥补啥,吃好不浪费。”这是林平对精准施肥最直观的表述。在他看来,中国发展之初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得到了保养,但是有机肥氮磷钾含量低,一般仅在3%至5%左右,这直接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化肥实现了增产增收,但是化肥的过量使用又导致了土壤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累积,使土壤酸化板结。如何实现增产增收又保养土壤?林平认为,最实际的做法就是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同时氮磷元素与微量、中微量元素结合。

“有机+无机”,并注重施用微量与中微量元素,林平的观点得到了广大受访者的普遍认同。按林平的说法,作物生长至少需要17种营养元素,但通常农户只关注氮磷钾,而很少关注微量、中微量元素,如果光施氮磷钾肥就会带来很多生理性病害,比如豆子结出来是弯的是缺硼、大白菜气温高了会干烧心是缺钙。因为缺乏作物营养常识,农户看到菜不生长了、叶子不绿了,只会盲目地增施氮磷钾肥。故而,九街供销社更注重新型高效肥的推广和应用,因为这些高效肥中大多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

九街供销社主任王发勇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试验对比数据,在通海种6分田的菜山药,需要150公斤的传统肥料,但是如果用某种新型高效肥的话只需要75公斤,同时这种新型高效肥还可以疏松土壤,增产4—5倍,6分田的收入就在1.48万元,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玉溪日报记者  李文雯 文/图)

短评: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需多措并举

□  碧落

继农业部出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这两个文件从国家战略层面吹响了农业减肥增效的号角。

为实现节本增效,玉溪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推进施肥方式转变,提高化肥利用率;积极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替代部分化肥;同时还依托农业重大农技推广项目,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应用。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县区已经实现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然而这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还有一定差距。

要实现农业减肥增效,首先要摸清家底,弄清玉溪耕地地力状况。耕地质量事关农业产出和农产品质量,事关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环境治理,只有摸清耕地家底,依托耕地地力数据才能更好地做好农业区域布局、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

要实现农业减肥增效,关键在于精准施肥,而精准施肥的核心在于测土配方施肥,只有配方施肥才能真正实现“土地缺什么补什么,吃好不浪费”的目的。目前,全市的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配方肥落地难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要使配方肥真正落地,必须从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给予补贴。

要实现农业减肥增效,还应注重有机肥的替代。从国际惯例看,有机肥施用比例越高的国家,农产品品质越好。但是,有机肥施用在玉溪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在有机肥的使用上,要引导农民处理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眼前收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通过试点的带动作用,让农民看到实际效果,激发其对有机肥使用的热情。

编辑:刘玉霞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