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云:振兴益珠的“耕耘者”

2020-09-04 10:54:29 来源:大关党建网 作者:杨道道编辑汪万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大批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忠诚与奉献,谱写扎根基层谋发展、心系百姓谋幸福的时代颂歌;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成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他们用出色的业绩和良好的形象聚起了民心、赢得了口碑,树立起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在群众中的“丰碑”。而刘发云便是其中一位。

图片2.png

刘发云,男,1971年11月出生, 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至今任寿山镇益珠村党总支书记,大关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其所在的益珠村曾经以“高寒贫穷”而“闻名全县”,16年支书生涯、16年兢兢业业、16年筚路蓝缕,重视建设、发展产业、提升人居,曾经的“贫穷村”一跃成为了“明星村”,这一次却是以“产业兴盛、生态优美、民风淳朴”闻名。

图片3.png


打通“致富路” 迈出脱贫致富“第一步”

“在20年前,我刚结婚的时候,家里太穷了,没办法只有向亲戚借了200元钱买了一匹马,从寿山集镇上买些水果糖、油盐等物资来益珠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时候我就想啊,如果我们这里修好了公路,这里的人也不会这么穷吧”,这是刘发云同志给村里年轻同志拉家常时谈起的自身经历。2004年,通过组织考察,当时的益珠村“致富带头人”刘发云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益珠村的交通问题成为了刘发云的“心病”,在交通极度落后的现实面前,任何发展、规划都将成为泡影。发动群众、协调人员、整合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益珠村“致富路”终于如期动工,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致富希望,刘发云带领着群众在工地上奋战了90多个日日夜夜,最终实现了个个村民小组通公路的初步脱贫目标。 

通公路为益珠村注入了血肉,“还需要一个跳动有力的心脏,那就是发展一个街道”,这个念头在刘发云同志的心里萌芽并逐渐开花。经刘发云同志提议,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益珠村委会驻地改造成一个“小集镇”,偏远地区的部分农户自愿搬迁下来集中居住,伴随益珠心脏的唤醒,一向寂静的益珠,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打造“新产业”、打好产业兴旺“组合拳”

“山村要得富,群众是支柱”,“不能只顾自己赚钱,更要考虑群众的发展”,刘发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益珠村中药材种植开发协会,目前有会员70余名,种植天麻500亩,通过示范带动作用,现已经发展到1000余亩,同时确定了全村以“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农户出荒山,协会经营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的方式发展天麻产业,2014年,协会仿野生天麻种植的天麻收获约20000斤,价值约70万元。同时,刘发云带领全村党员把当地资源优势、环境保护与增加群众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种植黄柏5000亩、方竹2800亩、党参70亩,收获后,按照股份进行分成,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绿了荒山,美了环境,富了群众。

盘活“三块地”、绘出益珠美丽“新蓝图”

在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行动中,益珠村共搬迁了239户群众到城里,群众留下的土地如何利用起来成为了棘手的问题。怎样把土地变成群众“摇钱树”,确保易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刘发云同志带领村班子成员多次商讨,反复研究。最终确定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大关县“一县一品”发展战略,将搬迁群众留下的3000余亩荒山土地全部改造为筇竹林,做好做精筇竹产业。同时,未来5年内,通过“农户+公司+支部”的发展模式,再发展5万余亩筇竹林,为益珠群众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的同时,将益珠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基层干部,要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怀着一颗“扶老百姓一把”的真诚心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克服道路“荆棘”,因地制宜的实施正确扶贫方法,坚决如期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图片4.png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