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八景之埠口渲渡

2015-10-13 08:00:00 来源:川汇区政务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开栏的话


周口是明清时期的河南四大名镇之一,当年的八景享誉四方,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也相应地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时代变迁,当年的八景如今多已不在,但文明的延续却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何将其发掘、整理,浓缩为周口形象,重现当年周口的风采,显得异常迫切。《周口晚报》的许多热心读者表示,希望《周口晚报》推出周口八景系列报道,让埠口渲渡、虹桥灯火、滨河渔唱、闹市轮蹄、普济钟声、翠阁映霞、桅杆晚照、柳巷笙歌的情景见诸报端,让市民领略周口的历史风貌。

核心阅读

 

hexinyuedu

    周口原名周家口,沙河、颍河、贾鲁河在此交汇,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水旱码头、商业重镇。天南地北的商人、货船汇聚于此,忙碌交织的人流描绘出当年周口各大渡(埠)口热闹的情景。如今,曾经热闹非凡的渡(埠)口已不复存在, 有的也只是老人口述中的只言片语。接到采访周口八景——埠口渲渡的任务后,周口晚报记者寻访文史研究员,查看历史资料,深入探寻埠口渲渡的往事。


因航运兴起的城市

    周口原名周家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沙河、颍河成为豫西部分州县货物来周家口的重要交通线,附近农民也多来周家口销售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沙颍河北岸因此形成永宁集(双日集)。后沙颍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亦设贸易市场(单日集)。

    明成化年间,贾鲁河汇通入颍,周家口因此成为三河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明万历年间,周家口三岸连起,呈鼎立之势,状若武汉,由此享有“小武汉”的美誉。鼎盛时期,周家口的商品年成交额可达80万两白银,粮食年购销量达1亿公斤以上。

 

当时的摆渡船

航运昌盛 渡(埠)口林立

    2015年9月25日,在市民张全录处,周口晚报记者见到了一张1950年的周口地图,上面标记着周口大大小小十多个渡(埠)口。据张全录介绍,他还有一张清朝时期的周口地图,与1950年的周口地图唯一不同的是,没有洋桥(如今的中州大道桥)。

    拿着老地图,周口晚报记者和张全录一起开着车从沙颍河八一大道桥南岸向西行驶,寻找渡(埠)口遗址。新渡口街曾是周口的一条主要道路,但如今已变得狭窄拥挤。市民马先生一家一直住在这里。马先生80多岁的母亲告诉周口晚报记者,新渡口街正对着的就是曾经的新渡口,这里曾经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周口晚报记者在沙颍河中州大道桥南岸,沿着滨河路向西走没多远,看见一座石碑,上面写有“大渡口码头遗址”几个字。此外,这里还留有当年大渡口用的木桩。

周口码头旧址


埠口渲渡昼夜不止

    周口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王羡荣介绍,最多时,周口有18个渡口。从个体脚夫自发组成的十多个“脚行帮”就能说明当年周口渡(埠)口之多。沙颍河中州大道桥南岸,原是一片大河滩,河滩连着北寨大渡口、河北小渡口和磨盘山渡口,这3个渡口对应着顺河街、新街、老街和山货街。山货行、陆陈行、杂货行、竹木行都在这4条街上。脚夫为了省力气,行店为了省运费,将货物卸在沙颍河岸边,之后或发往各县或运往仓库。

    运送货物需要渡(埠)口,生活在两岸的居民出行更需要渡(埠)口。“在没有洋桥之前,两岸百姓走亲访友、购物赶集都需要乘船渡河。”张全录说,过去沙颍河两岸渡(埠)口众多,百姓渡河非常方便。周口晚报记者查阅史料发现,过去的渡船一般长5米,能载十多位乘客。

采访中, 80多岁的穆老太告诉周口晚报记者:“洋桥建成后,过河虽然方便了许多,但还是有人不想多走路,喜欢乘渡船过河。”

    “虽然周口的渡(埠)口很多,但过河的人更多。以前,渡船都不大,乘客给船家铜板时,有的伸手递过去,有人则直接投到船家专门设立的平板处,不时有铜板弹到沙颍河里,因此渡(埠)口附近留存有很多铜板。”王羡荣说。

老地图

渡(埠)口没落

1935年,沙颍河中州大道桥建成,周口南、北两寨贯通,加之北寨与西寨有二板桥相连,自此三寨有桥相通,渡(埠)口喧闹之声不复存在。 

采访中,有人告诉周口晚报记者,周口渡(埠)口的没落还与战争有关。由于战争,天南地北的鸿商富贾逐渐离开周口,航运因此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沿沙颍河河道修建了闸口,最终导致周口航运没落,渡(埠)口消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