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019-08-23 11:21:00 来源:定海新闻网 作者:袁甲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让“南山”成了让很多人无限向往的一个神秘之境,而在定海双桥街道就有个叫“南山”的地方。

  这个南山有些什么故事呢?南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个惹眼的地名,就像一封诚挚的邀请函,让人无法拒绝。

  听南山的当地人说,这里以前叫“南山夏”,因为是夏姓人家聚居的地方,在定海的西向片,南山夏可是一个有名的地方。

  在南山转了一天,最大的体会就是“地如其名”,陶渊明的这句诗,正合了南山人的生活状态。

  南山河上继思桥畔

  300余年前,南山就开始有人聚居了,从蚂蟥山流下的南山河给这里带来了丰沛的水源,临河而居,就是当时人家的最好选址。一条南山河九曲十八弯,滋养了世代的南山人。

  其实,这条河更像是溪坑,不宽也不深,只是当地人都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把它称为河,也算是种敬重。

  当地人回忆,过去的南山河清澈见底,南山人都是在这条河里“泡”大的,而稳定的水量极大地方便了生活。过去在南山是没有井的,因为这条河的水足够用了。

  有河便有桥。在旧时的农村,一般这种溪坑上面只会架设简单而狭窄的木桥或石条,可容一个人通过。而可容车马或轿子通过的大石板桥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富商捐建。南山河上就有一座“继思桥”,是典型的大石板桥,保存十分完好,算是舟山一座有名的古石桥。

  “继思桥”建于乾隆五年(1740),桥体为钓山版的“糯米红”石材砌成,桥栏是又长又厚的红石条,北向镌刻有“乾隆庚申造”字样,红石条已显得青痕斑驳。南向镌刻“继思桥”三个行书大字,左右镌刻有“嘉庆柒年、陆宗重建”字样。

  据当地元老夏贤央介绍,取名继思,猜测是有继承祖宗基业、怀念先祖之意,但具体的缘由并未传下来。当地人公认的祖宗是明朝忠臣夏言,而“陆宗”可能是夏家搬到南山后的第六代祖宗。

  曾是遍布古典木楼的村落

  南山夏,坐落于当地一座叫“南山”的山坡的北面,因此得名。村子规模很大,全盛时有近千人,沃野富饶、水足民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家族聚居型的村落。

  夏家的后代,以一个个家族为大单位,居住在一幢幢古典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中,当然这些木楼现在已是老人心中的记忆了。夏贤央说:“这里曾经有非常多的木结构楼房,规模都很大,一个个小家族就都住在里面,这样的景观在舟山其他农村并不多见,也说明南山夏当时的人力财力的充足。”

  现在唯一保存还完整的是一座被当地人称为“七架屋”的宅子,夏贤央便是在这里长大的。他曾亲眼目睹了日军闯进这座宅子大肆搜刮的场景。然而“七架屋”是幸运的,它就在被当地人叫做“火烧场”的边上,这里曾烧毁过连片的木楼,如今“七架屋”的外墙上还有火烧过的痕迹。

  “七架屋”是一座四合院,堂前共有七个梁柱落地,因此得名,而当地也有叫“五架屋”“九架屋”的院子,只是现在只留其名,不见其楼了。

  即使现在走进南山夏,这里还会给你一种悠远的历史触感,可以想象,富饶的南山夏子孙在南山河的怀抱下,在古楼小院的精致生活中,过着与世无争、“采菊东篱”的怡然自得生活。

  夏言后人年年祭祀先祖

  关于夏言,《舟山地理》曾在介绍定海烟墩夏家的文章中有过详细的介绍。简单来说,他是明朝的一位忠臣,爱国爱民,官至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代称其为“夏阁老”,后被大奸臣严嵩迫害致死,夏氏旁系流落南方。一支先至宁波镇海,后来到舟山烟墩、南山等地定居。

  因此,凡是在南山问及夏姓源流,一致都是有关“夏阁老”的回答。夏言在当地族人中的地位无人企及,村中曾有夏氏宗祠,可惜后来拆建成了大礼堂。如今,在礼堂的一端,仍是祠堂的摆设,供奉着夏家的祖先。

  据夏贤央介绍,以前每年冬至那天,村中都会进行祭祀夏言的大会,村中曾有十亩祀田,其收入用于祭祀。

  冬至当日,当年祭祀的带头人便会从烟墩花岩庙(此庙供奉夏言)请来夏言塑像、画像,抬至南山的夏氏祠堂,村中男女老少悉数赶来,凡参加祭祀的人都可免费餐饮。

  南山夏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七月做戏”,请来戏班为村里人唱戏,度过炎热的夏天,村中有“七月不做、八月不过”的古老谚语。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夏家在此地和睦团结生活的端倪。

  泽头庙供奉孙姓忠臣

  在南山夏,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泽头庙”,这个乡间庙宇竟然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据庙祝介绍,庙中供奉的是一位“孙老爷”,他是一位明朝末年的忠臣。明朝覆亡后,清朝皇帝要让他投降于清,他一直不从,于是被软禁在北京。

  他想尽办法,打扮成卖货郎逃出北京,追兵围追堵截。他一路逃至宁波镇海,而后又扮成剃头郎,逃至舟山南山夏的浦口。

  当时,南山夏附近有大片滩涂,他便在滩涂晒盐墩上的一座小房子中安顿下来。谁知,清朝追兵紧追不放,一路追至现在被称为“棺材湾”的地方。其实“棺材湾”是“官站湾”的谐音,因当年有官兵追至此而被老百姓命名。孙姓忠臣见再无生机,便自刎而亡,当地百姓感其义举,为他塑像立庙供奉,直至今天。而联系舟山在明末时的特殊地位,这个故事的真实成分是很大的,若加以考证,说不定能再挖出一段不朽的历史。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