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从“吃水难”到“饮水甜”

2020-11-11 08:00:00 来源:会宁县人民政府 作者: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兴水育民、润声旱泽。

这是一个因水而起的命题,穿越时空的演绎,从没有阻隔过延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是一次上下求索的迈进,凝结渴望的梦想,从没有停滞过努力。

一切都因一个“水”字而起,因为水,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垦掘着希望、也铸就着辉煌。但或许人们早已遗忘,旱塬的苍黄里有过我们多少前人的难忘。

借一池微澜,满目春水浩荡。

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多方考证,离会宁最近的洮河水具备引水条件,于是,一个凝结了多少人心血的工程、跨越世纪的工程开始诞生——引洮工程的名字,从此响彻了陇原大地。

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历经无数困惑。终于,涓涓洮河之水穿山越岭、携卷着希望的种子,走进农家院落,润泽贫瘠旱塬。

于是,铭记了多少会宁人苦尽甘来的夙愿终于实现,这一天,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等待。

——甘泉入户  解渴

夕阳斜照,余晖洒落。

此时,会师大地上的农家村落已是炊烟袅袅。在会宁县平头川镇双头村一户整洁的院落内,70余岁的魏树鹏瞅着自来水哗哗入桶,嘴角不自觉地流露出惬意的微笑。这样的场景,以前魏树鹏根本没想过,也不敢想。

为彻底解决吃水问题,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兴水立县”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坚持把水利工作作为首要民生大事,不断围绕保水、供水主基调,做水利文章、兴水利事业。持续打响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供水保卫战。

截止目前,会宁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2032个村民小组,通过采取“自来水入户、集中供水、水窖净化器多种饮水方式,按照“既不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标准”的原则,实现了全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

久历风尘洗礼,时过境迁变幻。在无数前人的艰辛探索下,会宁县终于走出了一条水兴、民利、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产业崛起  脱困

会宁,因水而惑、依水而兴。

自来水引来了新希望,也引来了新发展。于是,脚下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开始了赶超跨越式的奋进巨变。

一波清泉、一池碧水,带来了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带来了群众增收的铿锵底气。

因为自来水的到来,高山旱塬间开始焕发出了新生的希望和脱贫的梦想。

洮引会州,润泽万家。

会宁县立足地域先天条件,用足水资源优势,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盘活水利助推产业发展的最大要素,在中川、韩集等16个乡镇,开始探索推进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万亩万座”设施蔬菜产业,通过引洮水的灌溉和这些产区的带动,引导全县蔬菜产业大规模、高质量蓬勃发展,助力农户实现增收、稳定致富。

“以前我们这里洮河水没有来,我们种的小麦、豌豆、玉米、土豆,也就能吃饱肚子,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洮河水来以后,我们种上大棚了,我们现在每一个棚达到毛收入6000元左右,4个棚纯收入就是20000元左右。”会宁县土门岘镇苏堡村村民张思万如是地说。

做好“用水、活水”后半篇文章,才能实现产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合成力。

——致富跨越  突破

因为水的滋润,浇灌了农户致富的”铁杆庄稼“,也深深影响了会宁脱贫攻坚的磅礴进程。

久违的自来水,甜到了老百姓的心头,也让他们往后的日子也更有盼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位于大沟深处杏花村的厍弆村,曾经干渴到要到30公里以外的甘沟驿去取水。如今,这里依靠自来水入户,不但解决了农户吃水的问题,还发展起了以设施蔬菜大棚种植、田园采摘观赏为主的公益乡村体验旅游的新路子。

水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里曾经的面貌,还带来了脱贫致富、奋进跨越的新梦想。

孕育生命的水,因它才显生机,有它才有丰盈。

据了解,位于会宁县郭城驿镇东北部的黑虎岔村,引洮供水工程未通水前,这里水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自会宁县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实施以来,黑虎岔村整村推进引洮人饮工程,村民都用上期盼已久的甘甜洮河水,还用于灌溉扎子塬砂土西瓜田,给当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穷水力量,实现了打通经济活水和致富水源的双促进、同提高。

用水点亮梦想,以水浇灌希望。

有了一池清水的滋润,会师大地上才奏响了脱贫奋进的凯歌,才筑起了雄伟的历史丰碑!

如今,洮水入会,饮水进户。这里的山青了、水秀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眉头展了、日子也更美了。

一路走来,因为一池碧水的润泽,我们前赴后继垦掘着期待。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更不会忘记。你深邃的眸子里饱含着款款深情的渴望。

如今,梦已微澜,水润心田!

(会宁融媒记者 魏永刚)

网络编辑: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