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民歌简介

2017-08-03 09:15:00 来源:凤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悠久的历史,必然孕育出了灿烂的地域文化,形成她那独特的旋律和韵味。

首先,凤县的地理位置确定了她那不同的山歌和曲子的表现形式。凤县的东北部乡镇接壤于关中平原,大部分山民祖先属秦川之族,远古时迁移到此,与当地土著山民融合居住,经时间的变迁,她的演唱曲调近似于关中的眉胡和婉婉调;凤县的南部乡镇相接于巴蜀之地,属民的族先也在远古时由湖南、广西、四川之地迁移此地,与当地土著山民融合居住,经时间的变迁,她的演唱曲调近似于四川、江南一带歌调,(“凤县部分人的口音被称为湖广广腔”),所以,她的腔调有明显的江南风味。被称之“下江调”。凤县的西部乡镇相接于甘肃陇南地区,她的歌调带有明显的“花儿”韵味。即“陇调”千百年来。民歌抒发着劳动人民的爱和恨、苦于乐,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山民的生活、斗争、表达爱情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县志记载,在古代,官府招募客民开种,自是客民多于土著,由不同地区的“客民”相居一起,歌谣互相传播,文化的相互渗透,便形成了凤县民歌的多、广和富于地域特色。广为流传至今。凤县民歌曲调种类繁多,这是她的历史渊源所决定的。目前主要流传着四大类:一是“下江调”属巴蜀韵味,他主要流传于凤县的三岔、南星、温江寺等乡镇,(湖广口味浓);二是带有明显特征的“花儿”调山歌,她主要流传于凤县的张家窖村和唐藏镇区域;三是带有西秦曲调的“上江调“,她主要流传于凤县的平木、岩湾、河口等乡镇一带。四是有地方“土著”特色的山歌,号子“土著”调。她主要流传于平坎镇和凤州镇一带。

这四大类中,地方特色最浓的要属“土著”调子,它的表现形式是没有任何乐器伴揍,一人唱,对唱,群体唱均可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田间地头,砍柴放牧、农闲农忙等想唱就唱。“下江调”和“花儿”调,不用乐器伴揍随时可歌。而“上江调”有时也叫曲子他是要有乐器伴揍的,曲调也繁杂多变。

如:

小河里涨水大河满,

小河里头放篙杆,

莫看我的篙杆小,

小小篙杆撑大船,

 

高高山上溜溜地,

连种了三年好菜籽,

端起了饭碗我想起了你,

手颤着啪啪啦提不住筷子。

形象鲜明的优美民歌,既各自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又同时在凤县山区民间长期广为传唱,深受群从喜爱。

长期一来,凤县人民与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生产劳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少不了演唱山歌。尤其在山间行走,沟坡放牧,林中砍柴,下田劳作,茶余饭后都少不了山歌为伴。劳动号子给人以力量的动力。优雅的山间小调,给人们以神旷情怡的享受,在这山歌中,人们忘掉了一切疲劳和烦恼,引领到美丽而动人的画境之中。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