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历史沿革

2019-12-08 21:47:1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在县境南部姚关乡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现完整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据有关专家鉴定考证,距今约8000年左右。全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

  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族居地。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今德宏、保山、临沧地区)。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今施甸(另说今隆阳区),属益州郡。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设益州西部都尉,辖不韦、倦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6县。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县、永昌郡共辖不韦等8县。

  蜀汉时期,永昌郡领嶲唐、不韦、博南、哀牢、比苏5县。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郡治南移不韦。元康末年(299年),再南移永寿(今耿马)。

  东晋至南朝,云南和贵州合称宁州,县境隶宁州永昌郡。北朝(齐)时,名不建县,隶永昌郡。

  隋代,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隶濮部。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南诏灭亡后,隶大长和国,仍属永昌节度。五代十国时,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辖地。

  宋代大理国时,属永昌府辖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县境设石甸长官司,隶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镇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云南布政使司,沿袭元制,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设施甸长官司,改隶永昌府。二十年(1387年),设老窑寨百户。二十一年(1388年),设施甸巡检司。二十三年(1390年),属金齿军民司。永乐五年(1407年),设木瓜榔百户。嘉靖元年(1522年),属永昌府。万历十三年(1585年),筑镇姚城,设镇姚守御千户所。

  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桥,实行改土归流。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东河西),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始称“八乡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并入保山县。康熙五年(1666年),裁镇姚守御千户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巡政厅和巡检司,置施甸分治县,设县佐公署,隶保山县时,施甸称为乡地,设区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境和平解放,施甸设4、5、6区,辖乡、镇、保。同年10月,改设区辖行政村。

  1952年,改设区辖乡。

  1953年5月,增设第3区(今太平、等子)和第7区(今酒房、旧城),共5个区,辖2镇94乡。

  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辖43个管理区,1959年,设施甸片区,辖38个大队。

  1961年,设5个区,辖22个二级公社,176个大队。

  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区下辖50个二级公社,43个三级公社。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员会、施甸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隶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属保山市。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