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赫章吉学海: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相关信息

2020-02-20 09:25:00 来源:赫章县人民政府 作者:孙志国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记贵州省赫章县古基镇海子村驻村干部吉学海
“吉老师是我们的知心人、贴心人,虽然到我们这里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对他都很熟悉,不管哪家遇到困难,只要吉老师知道,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忙解决!”赫章县古基镇海子村村民黄佑华口中的吉老师,是该县投促局下沉到古基镇海子村的驻村干部吉学海,由于其以前教过书,村民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师。
海子村位于古基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1.5公里,辖海子、以午、河山、梁子4个村民组共211户1325人,2018年全村未脱贫人口47户246人,属于深度贫困村。
2019年7月,赫章县安排千名干部下基层集中参与脱贫攻坚,投促局干部职工按照县里的安排,66%的干部下沉至古基镇长冲村,而吉学海下沉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海子村。   
告别妻子和年仅7岁的儿子,吉学海跨上行囊,来到了海子村开始了他的驻村帮扶工作,没有章法可依,没有经验可循,为了快速进入角色,他穿着以前驻村的同志留下来的水鞋,早出晚归走访群众,两周下来,海子村农户的基本情况、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全写在了他的民情日记本上,群众和他也逐渐熟悉起来。
有群众见他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做饭,就主动邀请他去家里吃饭,时间久了,群众对他的了解多了,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见海子群众这样热情、淳朴、善良,吉学海暗下决心:“要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带领他们摆脱贫困。”
为了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吉学海经常到农户家走访,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做常窜门。
海子组搬迁户高启香,住在离村委会2公里外的马窝头,没有通硬化路、房屋破旧、卫生环境差,因缺乏劳动力无法通过产业项目扶持,想要摆脱贫困就只有靠搬迁,但村干部多次动员却始终不愿搬迁。
吉学海了解情况后经去他家里做思想工作,有时一周要跑几次,白天遇不到人就晚上打着手电筒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吉学海的努力下高启香一家搬迁至赫章县大营安置点生活。
“吉老师人太好了,我们老了,行动又不方便,一个人都认不得,地方不熟悉、连房子在哪里都不晓得,是吉老师开着他的车,亲自把我送到县城的,帮我找到我的房子,又安排好我的生活……”提起吉学海,高启香有说不完的话。
海子村以午组村民周训忠夫妇,双方年龄都已65岁,家里没有其他人,该户致贫原因是缺劳动力,脱贫措施主要是兜底脱贫。吉学海在走访过程中,经常关心二老的生产生活状况,叮嘱两位老人千万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见他家里因没有像样的家具,生活物品乱堆乱放,吉学海就向镇政府给周训忠申请购买了衣柜和碗柜,考虑到两老没有劳动力,就亲自把衣柜碗柜送到他家,帮助他安装好后才离开。
海子村在外务工人员,大多对家乡的脱贫攻坚政策知之甚少。2019年9月,县里出台了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补贴政策,吉学海就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补贴政策,积极联系符合补贴政策的在外务工人员申请补贴。通过宣传,海子村所有符合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都申请到了务工补贴。
村支书罗孝洪对笔者说:“以前我们村的务工人员,对家乡的政策不了解,常常责怪我们工作不到位,吉老师来后,主动联系他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将务工人员都拉了进来,对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经常往群里发一些政策信息,国家有什么好的政策,他们一看微信就都知道了,我们需要收集什么信息,通过微信就可以联系他们,再也不怕因为他们换电话号码就联系不上了!”。
吉学海在走访海子组陇孝举户过程中,发现通往该户的连户路上有很多牛粪、院坝较脏、家里锅瓢碗盏摆放凌乱,卫生情况很差,吉学海就带领村干部叫上陇孝举一起打扫,边打扫边给他讲解卫生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卫生必须有转变。此后,陇孝举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道路清扫干净,家里也不在凌乱。见陇孝举有这么大的转变,为了增加他的家庭收入,吉学海和村“两委”还给他申请了护林员。
吉学海说:“贫困不是贵州的标签,也不是毕节、赫章、古基、海子的标签,能有幸与广大党员干部一起参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我倍感自豪,我要在现在的岗位上,认真做好党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团结带领海子的贫困群众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