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街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开辟强村富民路

2020-11-04 08:00:00 来源: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政府 作者:韩园媛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树垮村慈伦大鸡

从海子街镇驱车前往二道河村的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公路两侧生态环境的改变。“原先道路两侧常年被水淹没,杂草丛生,属于典型洼地。以前这里一片全是沙坝,都是村民自己的地,种不了庄稼大家是看在眼里、愁在心里。”二道河村主任陈阳国道出了发展的艰辛,守着一条河,却没有像样的产业,整个村仿佛陷入了困境。

然而思路决定出路,二道河村聚焦“发展什么”“什么好发展”等问题,跳出传统农业思维,考虑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等多种因素,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契机,实地解决了发展难题。

如今,7个占地67亩的鱼塘在二道河村河畔依水而建,原先的洼地成了百姓的富民鱼塘。“整个鱼塘养殖了10万斤左右的草鱼、鲤鱼,少数的鸭鹅也成为水产养殖的一部分,增添了鱼塘生机。”陈阳国一边说,一边向鱼塘抛洒鱼饲料。

“成立合作社,我们发展就有思路了,如何选地、用地,怎么与老百姓建立利益关系,都开始有了方向。”陈阳国细数着合作社带来的发展红利,全村36户贫困户积极参与合作社发展,通过土地、企业帮扶资金入股,不仅可以参与年底分红,还可以通过在鱼塘务工获取收入,每户农户每年可分红1500元左右。

贫困户黎玉兰在鱼塘负责打扫卫生,每月能领到3000元工资,加上干护洁员的工作每月有500元,生活算是不愁了。有产业有收入,黎玉兰很是欢喜。

如今合作社成立后,鱼塘成为当地最“活跃”的产业,产业活、管理活,老百姓的发展思路也“活”了起来。

陈阳国告诉记者,村里还有100亩闲置的荒田,下一步将流转土地动员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将水产养殖做大做好做强,真正把合作社带来的效益发挥到实处。

除了鱼塘,二道河村依托已有资源优势,持续发力,连片种植板栗500亩、刺梨200亩、九叶青花椒300亩,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技术人员传授技术,加大当地产业种植成效。

因地制宜谋发展,穷则思变。二道河村洼地变鱼塘的事例仅仅是海子街镇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在海子街镇树垮村,在各方力量扶持下,荒山也换了新颜。

在树垮村林下养殖场,成百上千的慈伦大鸡游走觅食,村主任吴运平正在山顶查看周围环境和大鸡长势。“现在放养出来的慈伦大鸡都可以出栏销售了。”吴运平说。

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土质不好,种不出庄稼,树垮村产业单一,从困境中寻找出路成了该村最要紧的事。“土地不能浪费,但也要利用好。”几次村委会议商讨和策划后,最终敲定了养殖慈伦大鸡。

今年5月,树垮村在党支部引领下成立合作社,通过建立一整套管理体系和机制,盘活资源,顺利引进慈伦大鸡,将荒山变成“金山”。

为有效奠定发展基础,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集体资金,并吸纳普通群众和贫困户入股,同时区人武部提供项目帮扶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投入等多方面支出。“我们贫困户每户以1000元入股,产生效益后将以不低于20%的比例分红。”吴运平介绍,基地还为3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收入渠道。

现在合作社已卖出1000多只鸡,新的一批也即将出栏销售。除了发展慈伦大鸡养殖,近年来,树垮村也积极响应政府相关政策的号召,大力发展板栗、刺梨、青脆李等产业,带动农户参与种植,贫困户还利用专项扶持资金自发发展养殖,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一户一产业,户户有增收的美好局面。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海子街镇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积极谋划适合产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把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精密结合起来,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实践,渐渐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了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悉,全镇共有村(社区)18个,成立了18个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并根据村情,陆续以种植、养殖、劳动力输出等形式进行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经济“循环圈”让百姓增收有方向。

“全镇18个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的发展,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子街镇党委书记吴锦煜说,该镇将继续把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贯穿到产业发展始终,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和利益联结机制,细化安排和部署,积累经验,结合实际壮大自身产业,覆盖所有贫困群众。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