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味别样红

2020-01-23 11:14:19 来源: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李欢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今年年味别样红
——威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搬新家过新年
记者 李欢 叶启伟 赵伟


杨米艳正在贴福字,迎接新年的到来

  1月20日,大寒节气,威宁大地阳光普照,和煦温暖。一大早,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记者走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小康新区安置点,探访移民群众春节前的准备情况,体会他们的年味儿!
王早林:新家新气象
  “来,往上一点,哎,对!”
  趁着天气大好,易地扶贫搬迁小康馨区安置点的王早林怀抱孙子,正指挥着大儿子王庆炳贴春联,虽离除夕夜还有4天,但对王早林一家来说,这个新年别有意义,这是他搬进威宁自治县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第一个春节,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
  走进王早林家,电烤炉上放着水果、瓜子,还烤着香味诱人的荞饼,已经提前有了年味儿。
  在客厅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张特殊的照片,上面写着“乔迁新居感党恩,脱贫致富勤劳动”字样,下面是王早林一家旧房与新居的对比图片,照片上王早林与妻子和两个儿子站在老屋前,与老屋来了一个“最后的合影”。
  “这是老屋拆除时一家人和老屋的最后一张留影,虽有些不舍,但比起现在的居住环境,我做梦也没想到能搬进县城住大楼。”王早林兴奋地说。
  王早林一家搬迁前居住在么站镇大山村,就像村子的名字,周围全是大山,与云南只隔着一条围帐河,要到镇上赶集单边车程都要40多分钟,如果淌过围帐去赶集,也要半个小时,出行不方便是一直是当地群众的痛点。
  2017年,因受地质灾害影响,王早林一家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2019年8月,搬离大山村,住进了新房子。
  搬进新居,政府免费发放了沙发、电视、烤火炉等基本生活用品,用王庆炳的话说自己一家是“拎包入住”。
杨绍益:“福”字迎春年味浓
  在海边街道朝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点,杨绍益一家也正在为迎接新春做准备,桌子上摆满了刚采购来准备过年的糖果。
  杨绍益的两个女儿正在忙着打扫卫生,还把从超市领回来的“福”字,贴到了门框和家里敞亮的地方,喜迎新春的到来。
  对于老家的记忆,杨绍益的大女儿杨米艳说得最多的是物质的匮乏和遥远的山路。原来居住在海拉镇新海村岩头组的杨绍益一家,周围环山,山高路陡,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早上出去背一背篓包谷回来,再去背一捆草料喂牛已是天黑。为了扶持家中的4个孩子上学,杨绍益和妻子崔珍花每天起早贪黑,种地喂猪,但是勤巴苦挣,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老家住沟底,娃娃上学放学两头黑,去赶集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赶集买回来的食物吃完了,腿却还是酸的。”回忆起原来的日子,崔珍花有说不出来的辛酸。
  2019年3月的一天,杨绍益一家如愿搬进了新居,远离故乡,远离与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黄土地,但杨绍益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知进城后如何生活?
  定居县城后,杨绍益很快找到了一份当保安的工作,一个月3000元工资。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感到满意足了。
  “二儿子和二儿媳在经开区雪榕公司上班,每个月7000元左右,大女儿毕业后,在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公司的帮助下,暂时在安置点的公益岗位上班,每个月1800元,一家人每月的收入接近12000元,生计不用愁了。”算算一家人的收入账,杨绍益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以前生病就全靠熬,交通不方便,就医也不方便,实在熬不住才会去镇卫生院瞧一瞧,有大病了才会到县医院,现在不一样,要去县医院坐个公交车就到了,搬迁后心情愉悦了,身体也好了。”一身老毛病的崔珍花谈起如今的生活,别提有多高兴。
  “搬迁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今年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在县城过新年,我们一定要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杨米艳说。
  王早林、杨绍益只是威宁易地扶贫搬迁众多群众的一个缩影。
  自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来,2018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65户18206人,已全部搬迁入住;新增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扎实有序推进。
  据悉,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威宁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产业有限公司,指导、培训搬迁群众就业,共帮助搬迁群众工作在经开区内工厂就业1374人、扶贫车间就业298人、县城餐饮酒店服务业1272人、公益岗位就业297人、建筑工地1079人、从事种植226人、自主创业127人、小吃摊位就业577人、县城其他途径就业1066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