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农艺专家把扶贫文章写在大地上

2020-09-30 08:00:00 来源: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农艺专家董恩省在田间测产


  乌蒙腹地的威宁,曾经流传着一句话:“贵州最穷的地方是威宁,威宁最穷的是我家,吃了上顿愁下顿,洋芋坨坨一年到头……”漫山遍野的荒草,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用以果腹的苞谷和洋芋,总是让这里多了几分凄凉。

  如今,在威宁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通组路串户路蜿蜒着向村子里延伸而去,田地里除了苞谷、洋芋,还有各种短、平、快的蔬菜和水果。蔬菜与水果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名字。这些,都得益于乡村振兴图景下有一群为威宁脱贫攻坚默默奉献的农艺师。

西凉山“骄子”

  董恩省高中班主任为董恩省的诗歌《神奇西梁山》作序中写道:“偏僻的石门坎苗民聚居区、高寒苍凉的灼圃高原、崇山峻岭的盐仓、沟壑纵横的夸都河谷、群山重叠的恰西银厂、江水湍急的牛栏江畔以及瓜果飘香的中水坝子,威宁625个行政村(社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是因为对家乡的挚爱,才将足迹留在威宁的每一个角落。反复吟读仍然依旧令人热泪盈眶。

  董恩省同志于1984年7月从毕节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威宁县果树蔬菜工作站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高寒山区农作物(重点在果蔬)研究。获得国家、省、市、县表彰二十余项,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二十来个荣誉称号。

  经历便是阅历,岁月赋予智慧与财富。为了带领草海湖畔的群众撕去贫困标签,他走入田间地头、果树林里,将学术论文写在乌蒙山腹地的辽阔天地,37年工作实践中写出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肯定。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种植经验,以及从威宁气候环境等总结出来的好做法,传授给了群众,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三十七年来,他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培训”、“精准扶贫培训”、“农村科普知识培训”、“退耕还林培训”、“科技二传手培训”、“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培训”等,向农民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平均每年培训农村技术人员5000人次,三十多年来共组织集中培训近千期(次),分散培训与指导达万余次,共培训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和菜农50余万人(次)。受训人员多,培训效果较显著,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果树、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片冰心在“苹果”

  从1993年走出校门,杨华就与苹果结缘,距今已是27载春秋。期间,杨华先后参与了“黔选2号”“黔选3号”苹果新品种的选育,并经过不断尝试培育出了品质最好的威宁“冰心苹果”,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威宁苹果的辉煌诗篇。也使得威宁苹果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16年3月以来,杨华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创办山地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带领农户打造了贵州威宁印落福地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以发展高原生态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带动全村382户1907人增加收入,杨华说:“在家乡建园区,一方面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我想把我们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他对家园的赤子情深表露无遗。

  苹果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运营模式,旨在通过发展高原生态苹果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县苹果产业发展,促进全县农民增收致富。

  基地务工群众每人每天以70元计算,全村农民务工收入每年达700万元。2018年,苹果基地村猴场镇格寨村被毕节市委、市政府授予“塘约模式先进示范村”称号,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观光园也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杨华在雪山、黑石、牛棚、猴场4个乡镇成功创建4个标准化苹果示范园。其中,前两个园区已趋于成熟,后两个园区还在投入建设阶段。这4个园区分别位于威宁县的不同方位,像一张巨大的网,擎起了威宁苹果产业的半壁江山,推动威宁30余万亩苹果产业发展。

  到如今,杨华带领发展苹果种植基地总规模10000余亩,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直接带动了600多户农户(其中猴场镇格寨村全村382户1907人直接以土地、资金入股)。作为贵州省果树蔬菜专家咨询组成员,杨华参与实施“苹果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机制研究”“苹果‘三优’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威宁优良苹果砧木资源的鉴评与选育”“威宁冰心苹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与基地建设”等40多个项目,推广新技术10余项,培训果农、科技二传手12万余人次,其中600多人已成为优秀苹果生产技术人才。

把好舌尖“安全关”

  为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示范推广工作,提升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水平和综合防控能力,在颜兴的指导下,威宁县植保植检站在双龙镇江林村、麻乍镇箐岩村、雪山镇凉山村和雪山村安装了4台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监测仪,对我县主栽品种进行品种感病系统监测,预测不同品种田间中心病珠出现的时间,精准指导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确保马铃薯安全生产,并在雪山镇凉山村顺利召开“全省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会”。

  指导开展威宁大黄梨绿色防控技术综合示范,并对哈喇河黄梨种植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00人次;在龙街、雪山、牛棚、迤那、麻乍东风等乡镇开展下乡蹲点服务工作。举办病虫害防治培训4期,培训内容有:“主要农业害虫”、“常见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经济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等。累计培训2500人;为培训学校举办的“2020年精准贫困户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30期,30个村,共计1800人。

  2019年-2020年度,颜兴还主持开展了马铃薯孢囊线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行马铃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开展魔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及魔芋病虫害防治药剂筛选试验。参与起草的《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七部分 马铃薯抗晚疫病》(于2020年5月22日发布)、《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技术应用规程》(于2019年9月27日发布)。《马铃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系列规程第一部分 病害》已报批。

  颜兴矢志不渝地探索、研究、培训、指导,确保威宁县蔬果质量与安全,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董恩省,杨华,颜兴……作为农艺师,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在威宁县田间地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对家乡的挚爱,对家乡发展的一份责任,他们勇挑重担,不懈努力。让威宁果蔬产业有了名字,有了品牌,更有了出省、出国的机会,他们是威宁农艺师,是每一个威宁人的标杆与榜样。他们在威宁大地上书写了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最美篇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