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巨变!

2020-11-02 08:00:00 来源: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陈武帅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威宁哥哥下山来,麻布衣裳破草鞋。”三十年前,许多威宁山区人民还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

  “威宁哥哥下山来,摩托车上亮皮鞋。”十年前,许多威宁农村群众进城赶集有了摩托车等代步交通工具。

  “威宁哥哥下山来,汽车开起进城来。”如今,有车有房是大多数威宁农村群众幸福生活的标配。


航拍观风海镇沙子坡林下种植赤松茸基地(赵 伟 摄)


  ——威宁变了,威宁巨变!

  五年前,威宁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150余万人口的威宁,其中贫困人口就有7.3万户34万余人。

  如今,威宁贫困人口下降到3.8万人,今年年底将全部脱贫摘帽。6.5万余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7万亩蔬菜基地解决了1万名贫困群众就业难题;2019,威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350元;村村通公路、组组通串户路织起了群众出行的幸福路网,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威宁成功闯出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一层一层撕掉贫困“标签”,实现从极端贫困到同步小康的历史蜕变,从生态恶化到青山绿水的华丽转变,从全面落后到多点出彩的飞跃发展。

  威宁嬗变的过程,是脱贫攻坚结出的丰硕成果,是乌蒙山地区实现千年之变的一个精彩缩影。


航拍海拉镇通组路(高胜举 摄)


  嬗变一:从极端贫困到同步小康的历史蜕变

  “达发百草坪,罩子雾沉沉。白天野猫叫,晚上鬼敲门。”这是多年前威宁自治县炉山镇发乐村留给外界的印象。

  发乐村位于海拔2800余米的百草坪祖安山下,是一个彝族人口占95%的民族村寨,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庄。

  村民王作福说,以前村里几乎家家都是茅草房,早上吃的是洋芋坨坨,晚上还是洋芋坨坨,除了洋芋还是洋芋。

  如今,发乐村群众依托百草坪天然草场喂养牛羊,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村大部分村民都喂养牛羊,从几头牛到几十头,最多的养殖大户喂养30多头牛、100多只黑山羊。大家依靠养殖,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王作福介绍。

  炉山镇发乐村的变化,是威宁发展致富的数百村寨之一。

  石门乡荣和社区新营苗寨,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寨,2015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前家家户户居住的不是茅草房就是土坯房,不仅低矮破旧、漏风漏雨,而且还有人畜混居的现象。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新营苗寨变了模样。家家户户住进了漂亮的小别墅,2019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宽敞又舒适。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新营苗寨78岁的李文芝老人笑呵呵地说。

  在威宁,许多村寨正像石门乡荣和社区新营苗寨一样,彻底撕掉贫困标签,走在圆梦小康的路上。


石门乡新营苗寨一角(陈武帅 摄)


  嬗变二: 从生态恶化到青山绿水的华丽转变

  时值深秋,走进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可以看到大量成熟的赤松茸从林下土里冒出头来。务工群众正在林间采摘一朵朵赤松茸,基地里一片忙碌景象。

  据威宁林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兵介绍,该基地种植赤松茸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每亩产值近4万元,纯收入1万元以上,带动了当地100余人务工增加收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余人。

  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是威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典范,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发展野生菌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经济。

  近年来,威宁全力打造特色林下经济,以生态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培育林下种植养殖产业。

  不仅如此,威宁还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宗旨,以占有“市场”为导向,以建设“绿色威宁”为目标。

  曾经的威宁,生态环境恶劣,随处是“荒山野岭和尚头”。如今的威宁,不仅村村寨寨是绿水青山的景象,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还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生态经济逐渐壮大,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脱贫增收。

  据了解,目前威宁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产值达1.7亿元,利用林地9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0万亩、林下养殖8万亩、林产品采集加工60万亩、森林景观利用12万亩,带动了全县5万余人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积极探索村党支部+‘村社一体’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着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的经济增长点。” 威宁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赵国钦说。


务工群众在采摘赤松茸(陈武帅 摄)


  嬗变三:从全面落后到多点出彩的飞跃发展

  10月16日,在威宁超越有限公司苹果分拣车间,务工群众赵庆珍正在为分拣好的苹果贴标签。

  赵庆珍是威宁县城开华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户,从小海镇响水村搬迁到威宁县城,不仅成了城市人,还成了扶贫车间一名技术工人,每天工资100多元。

  在威宁,像赵庆珍一样靠勤劳致富的群众还有很多。“包子西施”刘高敏也是其中之一。

  每天清晨,在威宁县城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农贸市场,刘高敏的包子铺总是排满了买包子的顾客,生意火爆。

  “我家包子铺开了分店,每天卖包子收入上千元,除去成本纯收入不下500元。”刘高敏乐呵呵地说。

  原来,刘高敏住在石门乡年丰村一个不通路的山旮旯里。这里是云贵交界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山那边是云南省彝良县。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农民依靠种几亩薄地,种一坡收一箩,苞谷洋芋就是群众生活的口粮。

  “土坯房,茅草屋,支口锅,铺张床”,刘高敏回忆说,那时候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锅和铺盖。

  2017年2月22日,刘高敏一家领到钥匙,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五里岗街道的阳光馨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小洋楼,家具样样俱全。

  刘高敏在搬进新家不到一月的时间,特意去向做包子馒头的堂姐夫“偷师学艺”。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刘高敏还开了分店。

  在威宁,像赵庆珍和刘高敏一样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的群众还有6.5万余人。


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苹果分选车间 (陈武帅 摄)


  事实上,威宁取得的巨大变化,除了让更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还在生态、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喜人成就。

  曾经全面落后的威宁实现了向多点出彩的飞跃发展——

  ——2015年以来,威宁深入开展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开展好退耕还湖、棚户区改造、环境保护等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全县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696处,投资7.46亿元,解决农村人口107.8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完成各级各类资助 9754.48万元,资助学生131555人次,现已经全部落实到位。

  ——84个深度贫困村和125个出列村均按照规定配备有资质村医;全县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776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5005人。

  ——2016年以来,威宁实现了“每个极贫乡镇有1条以上干线公路通畅”目标,全县共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项目建设5293公里,总投资21.172亿元,覆盖37个乡(镇、街道)2147个村民组,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40208人。目前,威宁“主骨架路网”和“循环路网”两张网已基本建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1000多公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