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三易”扶贫夯实脱贫致富路

2020-11-04 08:00:00 来源: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李云侠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观风海果化社区蔬菜大棚基地(何欢 摄)


  66565人从乡镇搬往县城,这是居住环境的跨越;

  10余万人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1418人实现就业,这是就业脱贫的创新;

  40万亩土地规划整合为数十万人的“致富菜园子”,这是产业发展的腾飞;

  从2015年到2020年,威宁以易地扶贫搬迁、易地就业扶贫、易地产业扶贫的“三易”模式,破解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差、就业难度大、群众增收困难几大难题,为数万人圆了“城里有套房,家人有就业,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梦想。

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住得更安心

  2016年,搬迁2117户10283人;

  2017年,搬迁3490户17684人;

  2018年,搬迁3713户18598人;

  3年,威宁共建房9785套,1478811.62平方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320户46565人,其中贫困人口7231户36292人。

  2018年8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威宁再次新增2万人搬迁项目,建住宅78栋4306套,拟安置20000人。

  截至2020年8月,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3920户20001人已全部搬迁入住。至此,全县共有13240户66566人走出大山,入住县城,成为新市民。

  五年光阴,只争朝夕。“五个体系”续写搬迁“后半篇文章”,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路“再送一程”。

  ——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搬迁群众亲身感受到生活质量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提升。在原有2所小学、1所初中的基础上加大教育项目投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小学4所、中学1所,充分保障搬迁学生就学需求;新建妇儿医院1所、社区服务站3个,建成社区卫生室10个,着力打造搬迁群众就医1公里服务圈;在各安置社区配套建成警务室、农贸市场、便民超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快乐之家、图书室等生活和文化服务功能场所,让搬迁群众不仅住得安心更住得舒心。

  ——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易地扶贫搬迁热线办公室,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统筹各相关部门资源,构建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易地就业脱贫工作格局。通过“外出务工解决一批、企业就业解决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蔬菜产业基地解决一批、扶持创业解决一批”的就业“组合拳”,搬迁家庭有劳动力的23858人中已就业19735人,户均就业2.12人。

  ——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大讲堂、四点半课堂等载体,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

  ——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党员活动阵地,实现安置点党的建设全覆盖,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易地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端稳“饭碗”

  ——组织保障稳民心:成立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易地扶贫搬迁热线办公室,先后制定《威宁自治县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工作方案》《威宁自治县就业扶贫工作方案》《威宁自治县全面推进就业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构建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易地就业脱贫工作格局,盘活农村富余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

  ——精心培训强技能:以大数据扶贫云精准识别的贫困劳动力为基础,精准确定培训计划。建立“产业+就业”培训基地22个,以84个深度贫困村为中心,大力开展适合培训对象就业的培训项目,重点开展挖掘机操作、中式烹调师、针车工等就业前景好的工种培训,切实增强全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开展“三间一代训”培训,提升劳动力稳岗就业率。

  ——“五个一批”促就业:健全就业扶贫劳务体系、创新易地产业扶贫就业体系、夯实易地搬迁就业服务体系三项措施,创新搭建“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贫困劳动力”的新型就业扶贫劳务协作平台,打造“劳动力+县内劳务经纪人+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劳务派遣公司+驻外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市场”的新型劳务输出转移就业链;采取自主就业一批、转移就业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公益专岗安置一批、扶持创业解决一批等方式精准促进就业。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295人,实现就业181418人,就业率达95.8%。

易地产业扶贫让脱贫步伐更加坚实

  ——建强基地筑好巢:在县城周边整合打造40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充分发挥威宁山地气候的特点和优势,深入践行产业发展“八要素”,发展“三白”、辣椒、西蓝花、荷兰豆等高效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抓实“菜篮子”经济让群众稳定脱贫。其中20万亩标准化基地中的7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全部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组织方式打造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将组织1万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带动4.5万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龙头带动冲劲足:随着基地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江楠集团、贵阳农投、山东金三元公司等10多家龙头企业纷纷抢滩威宁,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威宁加大对本土合作社以及致富能人的培育与扶持,160多家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入驻基地,推动威宁蔬菜产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形成了蔬菜产业发展的“三张王牌”,带动和激发了威宁蔬菜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销衔接促增收:在家门口建产地批发市场,建全冷链物流体系,到省外开展推介活动,在大城市建立销售档口,积极探索蔬菜出口,威宁蔬菜成功销往东南亚地区。通过出国出口一批、龙头企业市场消化一批、线上销售解决一批等各种有效渠道,打造“销售连环扣”,实现了种得出、卖得好的良性产销链。在一系列动作下,威宁蔬菜品牌和品质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截至10月上旬,40万亩蔬菜,已累计销售69.11万吨,销售金额12.14亿元。

  从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30余万人,减少到今年的3.8万余人,再到如今的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通过“三易”扶贫模式的日臻成熟,威宁正在发生着巨变,穷山沟沟里的人搬出大山,成为新市民;特色产业扶起来了,“威宁苹果”“威宁蔬菜”“威宁洋芋”等特色优势品牌叫响口碑;曾经“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窘迫局面在变革中华丽转身,朝着“山清、水美、人富、村靓”的物阜民丰的新时代新威宁奋力跃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